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与人相似度94%的物种,被迫进行残酷的“恒河猴实验”, 让你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母爱

发布时间:2021-02-25 11:58:23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置顶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欣欣向荣

朋友的表妹初为人母,怀孕期间都能事业与家庭两手一起抓,非常优秀的现代女性。

但娃出生后,她面临抉择:

是辞职在家一心带娃?

还是将娃交给公婆或保姆带,自己继续打拼事业?

有同事劝她:“女人的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你现在可是在晋升的关口,不能前功尽弃。孩子还那么小,能懂什么,等她懂事了你再放在身边教育也不迟。”

有朋友提醒:“刚出生至三周岁一定要自己带,是培养良好依恋关系、语言发展能力的关键期,错过会追悔莫及!”

左右为难之际,听说我是搞亲子教育的,问我的建议。我只会讲故事,故事听完后,相信她会有自己的答案与对策。

1

谁来养育是形式,能给予母爱的本质才是核心

“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广为人知的一句话,这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倡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他在《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里写道:“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他的理论当时风靡了全美,甚至影响了诸多西方国家。

曾经流行的婴儿独立睡眠法、哭声免疫法其根本思想都源于此。

对这套理论,另一个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提出了质疑,他用与人类基因94%相似的灵长类动物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1.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的婴猴放进笼中,提供两个假母亲,一个是用铁丝做的,胸前的奶瓶24小时提供奶水;另一个是用柔软的绒布做的。

实验结果: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有的婴猴甚至饿极了也不愿过去,把身体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把头探到铁丝妈妈那边吃奶,吃完马上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这个伟大而残忍实验得出一个论断:

母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们的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的关爱。

2.繁殖实验

但是哈洛发现这些由假妈妈“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它们孤僻、抑郁和自闭。于是哈洛想知道它们是否具有养育后代的能力。

实验观察:所有的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的能力,而所有母猴都拒绝交配。只好用强制手段让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实验结果非常可怕:有7只剪断脐带后便不再理睬婴猴;有8只经常暴力虐待她的孩子;有4只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幼崽;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喂奶。

自己成长过程中从未得到的,也给予不了别人!

3.摇摆实验

哈洛反思这也许与“运动”有关,于是提供了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来进行新一轮的实验,并且保证婴猴每天都有半小时的时间与真正的同类一起玩耍。

实验结果:这批婴猴长大后基本都正常。

于是哈洛得出另一个论断: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运动与玩耍能够促进脑部的发育。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的另一个残酷的实验也论证了这一观点。他将很多初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夺走,集中在一起由护工喂养,虽有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互动,最终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再回过头来聊聊华生,

他在自己三个孩子身上贯彻执行了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最终他的大儿子自杀了,二女儿多次自杀,小女儿也得了抑郁症,一直流浪。

所以孩子不管由谁来抚养,都要有能力提供充分的温柔触摸、玩耍互动与真诚的回应。

2

抓住敏感期与关键期,科学养育

小雨与小雅同时出生在同一个小区,上同一个幼儿园读同一个班。

三岁时两个小女孩看起来差不多。

四岁时小雅能用玩具组合成各种场景,并流利地与小朋友讲自己的想法,而小雨玩耍时则比较呆板,与别人沟通时较被动,常常词不达意。

五岁时,俩人的差异特别明显,小雅在任何场合都能如鱼得水,小雨则有点畏首畏尾。

小雅出生后主要由奶奶带,奶奶喜欢绘声绘色地给小雅讲故事,声情并茂地读绘本,兴趣来了还会与小雅角色扮演玩耍一番。

小雨出生后主要由保姆带,保姆在生活上照顾得很是精致,但普通话不太好,所以每次给小雨读绘本也是例行公事,缺乏拓展与想象,少有游戏互动与或是情感回应。

经测试,五岁的小雅词汇量有4000左右,而小雨只有2200左右。

这是一个关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敏感期的故事。

先来弄清敏感期与关键期两个概念。

敏感期是指在这一段时期内,某些方面能够以最优发展的方式发生,而且这个时候环境对个体这一方面发展的影响最有效,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可能发展不能达到最佳,或者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能达到最有效效果,更接近于心理学上的概念。

关键期是指时间上的重要时段,是不可逆的,更倾向是一种生理上的概念。

再用哈洛的一个恒河猴实验来理解。

长期缺母实验:让一群刚出生的婴猴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定时地提供食物,没有任何假妈妈。婴猴“无母”长到8个月时将它们放进有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房间里。

实验观察: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在房间窜动时,这些婴猴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它们大都抱着自己的身本,剧烈颤抖,或瘫倒在地,发出绝望地尖叫。

实验结果:这批婴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自闭胆小,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哈洛得出结论:婴猴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这种伤害以后无法弥补。一旦错过,那扇门就将永远地关闭。

婴猴的90天,相当于人类的6个月。所以孩子出生之后的6个月是母亲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建立正常依恋关系的关键期,不可逆转。

这里给到哈洛的建议:“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真希望产假有6个月的时间。

对于关键期医学界也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先天性白内障失明的幼儿,如果超过5岁了才做手术,虽然可获得视力,却不会辨认东西了。这是因为眼睛看到东西后,视觉信息虽进入大脑,但大脑已失去将信息变成图像的能力。

这个医学事实再次证明,0一3岁是孩子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如果养育者不及时开发或培养孩子的某项能力,孩子的潜能也许就会永远被埋没。

所以不管由谁来养育孩子,一定要懂得尊重幼儿成长发育的规律,避免超前和落后。以下敏感期把握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发现的儿童学习的关键期,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0-6个月:视觉、听觉发展的关键期,咀嚼关键期;

1—2岁:肌肉协调能力发展、学习走路的关键期;

2—3岁: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建立时间和空间感的关键期;

2.5—6岁:秩序规范关键期,即儿童行为习惯、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会一直延用。类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2—8岁:想像力发展关键期,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社会、玩具、书本等,接收丰富的刺激,而不是用一部手机将TA“绑”在椅子上,TA不哭不闹,你也好忙自己的。

6—10岁: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好问问题,千万要耐心,尽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8—14岁:黄金阅读期,这一时期养育者需进行阅读指导和提供大量阅读的机会,错过了孩子长大后就不那么爱看书了。

12—15岁:独立关键期,这一时期不训练,孩子很难真正长大。

3

看见物质需求,更要满足心理需求

当下有三种社会现象越来越明显:

母乳喂养的越来越少;

产后立即就工作的妈妈越来越多;

离异单亲的家庭越来越多。

出于某种补偿,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不但有求必应有时甚至过量。物质的需求很容易被看见,但很少有家长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总会以问题行为的方式来呈现。

爱说谎-因为真相不会被无条件接纳。

沉迷网游-弥补了现实中没有被给予的心理需求: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掌控感、试错的权力、选择的权力、安全发泄情绪。

离家出走-与家人的情感连接少,没有归属感。

怯弱-家长太强势,控制欲强。

自卑-长期被否定、打击。

仍然用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来说明。

旷场实验:设计三个新的房间,里面摆满了幼猴平时喜欢的物品。一间有绒布妈妈,一间有铁丝妈妈,最后一间没有任何妈妈。将幼猴放进去。

实验观察:

仅有铁丝妈妈和没有妈妈的房间里,幼猴非常害怕,蜷缩在墙角,对任何东西都不理睬;

有绒布妈妈的房间里,幼猴会第一时间冲过去紧紧抱住绒布妈妈,安静了一会儿会慢慢地下来,大着胆子去反复触碰那些新奇的玩具。但将它的绒布妈妈移走后,幼猴惊恐万分,给它再多喜欢的物品他也不肯再探索。

哈洛得出结论:心理安全感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下,独立或其它技能、能力并不是靠孤立或是狠心能培养出来的。相反,越是得到疼爱和肯定的孩子,就越是愿敞开自己的内心,开朗自信,勇于尝试。

一切成长都建立在回应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回应是光,没有光,家也只是一间冰冷黑暗的屋子。

愿所有的家长都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物理空间与时间长短并不是唯一标准,心理的连接与情感的回应才是本质。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作者简介:欣欣向荣,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