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02 08:00:12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天津一中学老师在课堂公然发布因“家庭收入”而歧视学生的侮辱性言论,引发公众热议。而不久前,阜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老师因工作调换引发学生“罢课”挽留。当前,中小学教育舆情压力愈来愈大,两件舆情事件放到一起观察,或许我们会有一点启发。
天津肖老师事件:
“灵魂工程师”怎能向“钱”看?
2月27日,天津市津南区教育局发布处理情况通报,给予当事教师肖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降低岗位等级,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岗位;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在全区教育系统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整顿,深刻反思、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来源:津南教育动态微信公众号
据人民众云平台数据显示,舆论主要聚焦学生、家长、老师三方话题进行讨论,对于涉事教师的处理方案也引发公众关注。
话题高频词云图
(来源:人民众云)
从媒体与网民的反馈来看,尽管有极个别的声音认为肖老师的言论有合理之处,但更多的声音对事件进行了批评与反思。
“歧视”“价值观”触动舆论敏感神经。新华微评认为:“曝光录音里频频蹦出来的‘钱’字,散发着拜金味道。立德树人,德字为先。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三尺讲台,是春风化雨之地,而非铜臭侵染之所。”即使有声音认为肖老师的表达只是基于当前社会“嫌贫爱富”的“财富观”本质,只是使用了过分“直白朴素”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要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实际上“话糙理不糙”,但不得忽视的一点是,肖老师的语言深深打击了“普通家庭”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传递出的扭曲价值观,更有可能影响学生今后在是非、善恶、美丑、贵贱上的正确判断。
教育是“一方净土”,教师应努力守护。肖老师的言语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个人问题”。但正如中央政法委评论所言,成功的定义从来就不止一种。“贫富差距从来就不是家庭的原罪,尊重别人是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第一课。”无论社会上有着怎样的“拜金主义”思想,但是学校里绝不允许“拜金主义”产生。此外,肖老师的“唯收入论”也不禁使得部分网民质疑其背后是否掩藏着“教育腐败”的实质性问题。
据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二中学官网显示,涉事教师肖老师曾被评为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可见其业务能力过硬。但此次不当言论使得其教师资格被撤销,且有部分公众仍坚持要将其永久清除出教师队伍,反映出公众对“教师”这一角色的期许实际并非仅仅为“传道受业解惑者”,更应“育人美德”。钟南山教授在曾说过:教书育人很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有些学生特别佩服一些老师,我想不单是他的口才也不单是他的业务能力强,而是他的为人。
光明日报客户端评论,我们很难容忍老师出现错误,也是因为我们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总会报有更高的预期。一名师德良好、专业过硬的好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在相反的维度,师德失守、水平低下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同样深刻。错误的价值输出导致教师资格被撤销,应该成为一个值得反思和警惕的信号。
阜阳赵老师事件:
先“育人”后“教书”
在2月22日,阜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2)班因不满本班语文老师被调换到其他年级,30多名学生在家长支持下集体翘课。在当前家校矛盾频发的大背景下,肖老师的一番言论以及学生不惜“罢课”以留下老师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将公众思考引至一个新的方向: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无论是所有家长在家长微信群中刷屏“坚决不同意换老师”,还是学生们的“罢课”行为,无不是对赵老师业务能力和师德人品的双重肯定。有家长称“赵老师从二年级开始担任孩子们的语文老师,认真负责,能力较强,孩子们都很喜欢。”很多学生听到要换语文老师都哭了,“不管换来的是多么好的老师来,我们也不想换。”这种情感的连结已远超单纯的知识传授,赵老师对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影响同样也收获了对方的肯定和珍惜。
网友评论指出,家长和学生的反映从侧面说明这位老师相当优秀。微博网友@曾家大院1号感慨道:“这事不仅仅存在电影情节里,师生情能这样很难得。”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远比想象的更为深远,不仅是在课业成绩上,甚至会影响学生对某一门学科、专业的认知。微博网友@我也想长奶膘就分享了自己因为不满意高三新换的数学老师而放弃这门课程,最终高考只考了21分的悲惨遭遇。支持罢课的家长出于对孩子小升初“关键时期”的担心不满学校的调整可以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支持学生通过“罢课”试图挽回赵老师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不合理的“维权行为”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错误认知,让孩子尽快努力适应环境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好教育要追求“有教无类”
肖老师将家庭收入作为“因材施教”的标准无疑是将“家庭”作为孩子的“原罪”。即使现实中,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确实在素质层面存在差异,但学校教育的目标、教师的任务,应是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共振,以缩小这一差距。肖老师的言论即走向了教育的对立面。中央政法委发布评论表示,作为一名教师,理所当然地给学生“贴标签”“划阶层”“因财施教”,赤裸裸地媚官媚富,用财富和权力来作为衡量标尺,表达之露骨、言辞之低俗、语调之刺耳,不仅深深刺痛了那些正在努力奋斗者的信心,更远远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北京青年报评论表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把人分成“成功者”“失败者”的教育,从本质上都是反教育的。因此,不管肖老师的教学能力有多强,她被撤销教师资格是依法依规的,因为其言论所代表的价值观突破了教育底线。这也警示我们,教育的本质是要发展每一个学生,完善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要摆脱功利教育观。肩负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必须坚守教育的底线。微博网友@官娴儿指出更应从教育体制上以根除这一问题,破除贵族学校、希望小学等含有等级意味的概念。
家校本是利益共同体相煎何太急
而在这两起事件中,家长的行为同样值得反思:天津肖老师的情绪化输出,在事实上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同时也有可能引起学生与原生家庭的矛盾。而学生和家长通过对老师行为的网络爆料,引起网络暴力,进而引发其“社会性死亡”,事实上也并非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理想方式。而在安徽“罢课”风波中,虽然学生与家长想要留下好老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北京晚报》评论指出,沟通应该有更合理的方式,不能以“罢课”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引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评论指出,向青少年传导平等的价值观,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止步于对个别教师不当行为的批评与处罚,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深入挖掘错误言行背后的偏见,找出隐藏其中的不当教育理念,并努力引导学校与教师形成稳定的、健康的教育价值观念,才能真正避免类似现象再度发生。
肖老师、赵老师两起事件,前后发生,看似偶然。但其实也很典型地反应出当前教育舆情的一个特征,尤其值得面临升学压力的中小学校园、老师、乃至家长思考:当下的教育环境已在悄然发生改变。一方面,“唯升学率”“唯成绩论”的“好教师时代”一去不复返,各种职称、荣誉的加持已不足以立起“好老师”的人设,学生和家长的“口碑”才是评判教师好坏的“试金石”,这不仅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要求,更对其从“师德”“价值观”等多维度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家长不合理的行为,同样也会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不合理维权”实际是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绑架”,这种做法实际为孩子树立了一个负面“榜样”,应厘清家校边界和家校职责,创建合理沟通渠道。育人,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以学生成长为根本目标;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也应是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同样需要家校为学生共建。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李娅琦陈海玲
编辑:陈皓迪|责编:李娅琦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