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26岁成中科大教授,父亲分享育儿经,一般人就别想了!

发布时间:2021-03-05 14:59:42来源:前瞻网

《管子·内业》有云,“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

而陈杲这几天确实“如登于天。”

因为解决了两个方程,他登上数学领域顶刊《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Mathematicae):

《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

方程具体长啥样、怎么解出来的就不说了,反正你我都看不懂。

当然,他的名字也有很多人看不懂。

引发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原因,除了这项成果本身的重大意义之外,陈杲的个人传奇也让人瞠目结舌。

媒体报道,他1994年出生,后来接连跳级,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8岁前往美国读博。

从2015年起,他接连发表了众多论文:

也从同年开始,他受邀前往各名校演讲,其中不乏中科院、哈佛、普林斯顿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和机构:

成绩斐然、贡献卓著,在国外短暂的工作经历后,他现在已经是中科大特任教授。

这不算完,陈杲还有个姐姐,陈杳,虽然曝光量不及弟弟,但也绝对对得起“学霸”、“大佬”这样的称呼。

与弟弟不同,陈杳一路读到了高三,后来从全国754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人之一。

南科大学习期间,她获得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还在2013年暑假前往哈佛医学院学习了3个月。

后来,陈杳拿到了南洋理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就读该校生物信息学博士。

根据她的领英资料显示,陈杳的研究方向主要与基因相关。根据同事的说法,陈杳还掌握了几门编程语言,并开发了一些分析基因组数据的解决方案。

姐弟俩的名让我又想起了之前公安部发布的新生儿常用名,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大佬们取名果然都不一样,尽是这种字形简单但难认、寓意又还不错的字。

什么样的家庭能出这么两个优秀的学霸?

据报道,两姐弟的爸妈都是教育工作者,妈妈是瑞安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而爸爸则大有来头。百度百科介绍,父亲陈钱林现任广东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兼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曾获长三角第七届最具影响力校长。

天才确实有,但我们都很平凡

最近的一些报道中,媒体在“消费”完天才少年陈杲后,开始转向陈爸爸的家庭教育方法。

但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却未必能再造天才。

当然,陈爸爸绝对有资格分享自己的经验,但媒体在传播中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两个孩子。

“弗林效应”(TheFlynnEffect)主张,过去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IQ指数(智商测试分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

虽然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但考虑到过去几十年来医教文卫体的飞跃,这个结论在中国总体也是成立的。

心理学期刊PsychologicalScience之前刊登了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对比了早期天才智力占前1%和前0.01%的早慧儿童成年后的成就,结果显示,前1%的儿童获得高等学位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5倍,而前0.01%的儿童获得博士学位的概率是普通人的50倍。

根据部分媒体报道及陈钱林的书显示:

3周岁时,两姐弟能随口报出简单的乘法运算答案;

陈杲初三迷上奥数,自学获得浙江一等奖,遂因此被瑞安中学免试录取;

两姐弟都在初二学完初三课程,陈杲初三、高一、高二均提前学完下学年课程;

如果有父母想复制这样的成功,建议先对照一下自己家小孩是否也有异于常人的地方。

和陈杲一样,被称为数学天才的陶哲轩也是从小就天赋异禀,7岁自学微积分、7年完成本硕博、24岁当上UCLA教授。

陶哲轩来源:UCLA

他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说,“努力、勇敢、热爱与坚持,都比聪明更重要。”

这种鸡汤当然可以喝,但是喝太多就容易自己把自己唬了。这些成就绝不是普通孩子通过勤奋二字就能达到的。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罗斯研究天才教育,他此前认为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

当然,这种“认为”的观点看看也就够了,不可当真,毕竟陶哲轩有没有测过智商我们也不知道。

不过,不管是斯坦福的比纳智力量表还是韦氏智力量表,二者都将智商140以上的人称为天才。这么看来,陈杲和陶哲轩他们的值肯定在140之上,甚至可能高出不少。

贝多芬和铁匠

光有过人的智商和天赋也不一定能成事,有个叫方仲永的天才儿童就被自己爹和周围人给捧杀了。

陈杲、陈杳二人的成功,也有一些外界因素。比如,学校允许两姐弟在家自学、并且跳级;陶哲轩的成长也差不多,也在父母和学校的支持下跳级。

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斯坦利(JulianStanley)的早慧少年研究(SMPY)项目得出的数据显示,加速学习(也就是跳级)在项目研究的“超级天才”(前万分之一)中很常见。

相比于同样聪明但是没有跳级的对照组儿童,跳级儿童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发明专利的可能性多出60%,并且有两倍的可能性获得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博士学位。

弗林效应提出后,弗林的经济学家朋友威廉·狄更斯(WilliamDickens)给出了一种解释。大意是基因仅仅给了天才们1%的优势,而这一点优势使他们得到了99%的正面环境支持。

这大概就是“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除了个人和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也很重要。

陈钱林曾于2015年出版了《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一书,其中介绍家教的三核心: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

同样,在去年出版的一本书中,也阐述了上述三点。

具体他是怎么做的?

为了培养良好的作息,夫妻俩让两姐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

怕看电视影响孩子视力,3岁前一家人不看电视,3岁后只看特定节目,看完就关;

上小学后,主动引导孩子少做作业多自学;

......

就最后一条,有多少家长会主动给孩子减负?

总的来说,夫妻二人给陈杲、陈杳两姐弟最多的就是自由(当然主要是因为两姐弟足够自律)。

陈杲高二时觉得奥数无聊就随即放弃,大三分专业时又选了数学(父亲希望他选统计学)。幸运的是,这些选择都得到了陈父的理解和支持。

同样盼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陈父,却没有让两姐弟参加兴趣班、辅导班(不过陈杲确实曾经因为英语不太好找老师补习过),这和当前许多父母给小孩疯狂报班形成对比。

每当有神童被报道,除了自愧不如的网友,总会有一些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父母。

父母们在学历和职场上经历“内卷”。孩子们则在为将来的“内卷”做准备。除了课堂学习,许多孩子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而多数的孩子可能并没有什么兴趣。

这一点,郭德纲也曾多次在谈到,“有的孩子长得跟铁匠一样,你非得让他学钢琴,成不了贝多芬啊。”

如果真的做不了贝多芬,做一个快乐自足的铁匠不也是好的吗?

参考资料:

[1]怎样让孩子学会自学、学会时间管理?如何引导孩子立志?都市快报

[2]书和筷子是早教玩具,不在学校里早晚自修,都市快报,2011年3月3日A4版

[3]南科大计划在浙江招生40人测试有望首次实行“机考”模式,钱江晚报

[4]数学神童陶哲轩齐林泉[AcademiaArena,2010;2(9):6-8](ISSN1553-992X).

[5]Howtoraiseagenius:lessonsfroma45-yearstudyofsuper-smartchildren,Nature537,152–155,2016

[6]WhenLightningStrikesTwice:ProfoundlyGifted,ProfoundlyAccomplished,PsychologicalScience,2016

-END-

从学术到产业,更多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产业动态及深度行业报告,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

© 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