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4 07:56:42来源:江门发布
2021年普通高考即将到来。22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通知:5月24日起,对所有考生实行考前连续14天健康监测。考前60分钟起(规模较大考点可再提前),考点组织考生,沿体温检测通道,分散有序入场,保持间隔。
图源:新华社
未注册“粤康码”的考生不予打印准考证
今年参加高考所有考生须注册“粤康码”信息,未注册“粤康码”的考生不予打印准考证,不得参加考试。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提醒,尚在外地的考生应了解考点所在地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及时返回,并按属地化要求和规定进行管理,以免耽误考试。根据我省卫生防疫相关规定,从境外或中高风险区域(划分到小区)返粤的人员,须按当地要求集中隔离14天及居家健康监测7天,居家监测期间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其他“粤康码”红码的人员按照相应健康管理措施进行隔离治疗或集中隔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考生需提供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一是考前健康监测发现身体状况异常的人员;二是14天内从国内中、高风险区域所在市(无中、高风险区域旅居史)进入广东的人员;三是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区域旅居史,且已配合完成属地防疫措施的人员;四是21天内有境外(含香港、台湾)旅居史,且已完成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但解除隔离未满7天的人员。
5月24日起,对所有考生实行考前连续14天健康监测。所有考生须通过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公众号每日申报个人健康情况和行动轨迹。省内学校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负责从考前14天开始,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并进行健康状况监测,监测记录及出现身体异常情况的,由所在学校汇总,集中申报;省外学校应届毕业生及社会考生由考生本人(或亲属代替)每天13时前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公众号申报。未按要求申报的考生须提供考前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参加考试。
其中,有住宿条件的中学,建议考生从考前14天起统一在校内住宿。未在学校住宿的考生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尽量避免与外地来粤人员接触,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学生在教室认真备考。张翠玲摄
所有考生进入考场要佩戴口罩
今年高考考前60分钟起(规模较大考点可再提前),考点组织考生,沿体温检测通道,分散有序入场,保持间隔。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表示,考点入口负责体温测量的工作人员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所有考生要求佩戴口罩,逐一检测体温,核查准考证、身份证。临时出现体温异常的考生,可根据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指引,先在临时观察区进行复核评估后作下一步处置。发热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材料,经卫生专业人员评估后,具备条件的,由专人引导,前往备用隔离考场。
同时,考生进入考场前宜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或者洗手。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考生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继续佩戴;非低风险地区、备用隔离考场的考生要全程佩戴口罩。考生进行身份核验时需摘除口罩,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核验。
考试当天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须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考生进入考场前,必须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考试过程考生应全程佩戴口罩。考试结束时,考生要按监考员的指令有序离场,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考点可安排各考场错峰离场。
图源:图虫创意,已授权
发现疑似病例时相关考生应就地隔离
根据要求,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高风险考生安排在隔离考点考试。
其中,考前14天内出现可疑症状、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或“粤康码”为红黄码的考生,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经考点卫生防疫人员评估可以参加考试的,体温正常的考生安排在备用考场参加考试,体温达到(或超过)37.3℃的发热考生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参加考试。
考试期间,如发现有可疑症状者,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进行个案研判,具备继续完成考试条件的考生,须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考生从普通考场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所耽误的时间,报请省教育考试院批准后予以补齐。当科目考试结束时,由负责研判的专业人员当场简要向所有考生精心解释和说明,避免其他考生恐慌。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提醒,如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时,相关考生应就地隔离,其他考生有序撤离做好登记,协助疾控机构做好密接者判定及实施隔离措施。考点应及时联系医疗机构,将疑似病例送院治疗。在当地疾控机构指导下对相关环境实施消毒。
中高考倒计时!
“大后方”家长们,这份攻略请收好!
▼
考生会面临什么备考压力?
毕业班的备考模式,尤其是冲刺阶段,往往会放大压力。焦虑、抑郁、失望、迷茫、自暴自弃等情绪容易加剧。根据多年的备考经验,我觉得这种种状况,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图源:图虫创意,已授权
首先,从内因看,主要是目标过高、看重结果和高原现象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中,高原现象,在毕业班或冲刺阶段比较常见,一般孩子经过震荡会重上高位,也有一些孩子因无法突破瓶颈沉下去就没浮上来。其次,从外因来看,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我们知道,孩子是最灵敏的“感应器”,来自外部的因素往往会加剧孩子内心的紧张,产生“霍桑效应”,毕竟,在一群狂奔的人流中,你很难让孩子做到闲庭信步。因为情绪具有“传染性”,家庭、父母更是情绪的重度传染源,家庭过高期望往往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决胜中、高考,家校合力,野蛮孩子体魄,文明孩子精神、平稳孩子心态,那么,乾坤未定,孩子都有可能成为黑马。
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变化
所谓理解万岁,家长要懂孩子,可以学学老中医,用“望闻问切”的方法。
首先,是“望”,望就是观察。观察孩子的异常、夸张、变形之处。举个例子,我之前有个很开朗的学生,笑点比较低,一丁点事都会哈哈大笑,后来的备考阶段,我发现他的哈哈变成了呵呵,而且逗她笑,她还说:好笑吗?这说明什么?有心事呗,提醒我们要重点关注了。
其次,是“闻”,闻就是倾听。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嫦娥(粤语:唠叨意)”,而是“静静”。打个比方,倾听就像接孩子发过来的球,不管孩子怎样发球,你都能认真地、配合地、稳妥地接到球,这对孩子就是极大的鼓励。所以,有时我们教育的失败不是不会说,而是太能说。
图源:图虫创意已获授权
第三,是“问”,问就是询问。何时问、问什么、怎么问,至关重要,最好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要显山露水的。千万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张嘴就是“干嘛不好好学习”,闭嘴就是“不好好学习干嘛”,结果,你成为了话题的终结者。
第四,是“切”,切就是判断。把完脉,就要诊断,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作出判断,只有判断准确,才能对症下药,否则“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如果懂你是沟通的1.0版,有效则是沟通的2.0版,高效则是沟通3.0版。
有效沟通有三个维度:沟通什么?怎样沟通?谁来沟通?
图源:图虫创意已获授权
第一个维度,沟通什么?这是内容。家长会说,当然想沟通学习啦!这没错,但是,如果你不沟我还点通,而你一沟就把我沟死了,这就不是学习内容的问题了,而是沟通方法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怎样沟通?
注意三点:第一点,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做到融情于理,理中含情,家长要做好功课,不要兴之所至,张口就来,或者撕裂前行,嘴上说着慢慢来,不要紧;可是你的表情却出卖了你,还不快快跑,急死人!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沟通的语言。语言的得不得体、讨不讨喜、动不动听、说与不说都是很讲究的。不少孩子告诉我,不少家长的语言总有一种反作用力。你不说我还不觉得紧张,你一说我就紧张兮兮了。为什么:一是佛系废话多:比如好好学习吧!别想太多!结果孩子就开始胡思乱想了;二是打悲情牌的多:你看看父母,为你费尽心血,还不好好学习?结果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三是恐吓的多:考不上重点学校,你的工资只有三千!结果,孩子产生中产忧虑;四是不说的多:孩子进步了,不说;退步了,不说;开心了,不说;伤心了,不说。结果,孩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爆发中沉默。这些都是言之不当惹的祸。
第三点要注意的,要懂得“择机而教,随事而育”,打准沟通的节点,不要过度作为、或者不作为甚至乱作为。
第三个维度,谁来沟通?我认为谁更适合谁上,当然父母合作效果最好。父母合作要讲究张弛、进退、虚实之道,当孩子情绪低迷或茫然失措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看喜剧电影、听音乐、跑步、拳击等方式发泄情绪,用积极的“干扰”避免孩子将逆境“灾难化”,重塑信心。子备考阶段,一定不能天天上演爸爸去哪儿了?妈妈去哪儿了?因为父母的抽离,容易让孩子失去兜底的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当然,如果孩子问题已上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家长则需要借助专业人士介入,以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术缓解孩子的过度紧张。
家长应该做点什么?
过犹不及,合理的期待尤其重要。建立合理的期待,请回答这三个问题:一是孩子想做什么;二是孩子能做什么;三是家长应做点什么。
第一个问题:孩子想做什么?想做什么这是孩子的诗和远方。家长首先得了解孩子想做什么,比如他的目标学校是什么,未来的理想职业是什么等等,只有精准把脉,才能有效开方。
第二个问题:孩子能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是孩子的现实状况。孩子当局者迷,家长就要旁观者清,懂得相机而动,孩子能做的,我们坚决支持;孩子跳一跳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推动;孩子实在无能为力的,我们不能乱动。
如果“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不能匹配,我们就要断舍离;如果“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有匹配的可能,这就需要家长“做点什么”。精准投入,高效产出,让孩子的理想变为现实。比如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
例如成绩数据,综合孩子多次大考的成绩数据,结果是直线、曲线还是抛物线?那我们就要给孩子建设性的意见;
又如我们可以对孩子心理状态进行追踪,看看孩子对待考试成绩的态度,假如近五次考试,孩子主动分享成绩的次数有1次,不愿谈起的次数有2次,被动谈起但情绪崩溃的次数有3次。
这些数据弥足珍贵,我们就可以把N种类型多个节点的数据链接成线,把多条线链接成网,就可以科学而客观地评价孩子的综合实力,从而找到孩子的合理期待值。我认为较为合适的期待值,应该是孩子最近几次的考试成绩,上浮15%。
如何做好孩子的“大后方”?
第一,维持正常,保持节奏。不要骤然切换生活模式,变化和陌生会加重不安、紧张情绪。平时住洋房,备考时就没必要住高考房。平时不喝牛奶的,就不必按着牛头喝;高三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都哗啦啦地丰满起来了,不少孩子都说家长把自己当1号土猪一样圈养起来。
第二,密切关注,适当调整。生活正常不等于放松警惕,相反,要注意孩子的胃口变化,身体变化,适当调整孩子的饮食。上火的、生冷的、油腻的、刺激性强的食品少吃或不吃;清淡饮食,均衡饮食,种类丰富,不偏不倚。
第三,及时介入,有的放矢。如果发现孩子的饮食和作息确实不太正常,那么,就要及时介入。比如,孩子喜欢熬夜,白天却无精打采,颠倒黑白。怎么做?就要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当然,介入需讲究方法,否则,你就是自作多情。有个孩子曾告诉我,她熬夜到凌晨三点,结果父母也陪夜看电视、刷手机到三点,还呵欠连天,孩子说亚历山大,负罪感强!
心理波动如何应对?
十年寒窗无人问,成不成名尚未知。在考试季后这个空窗期,我想,孩子最大的心理落差还不是从保护动物沦为野生动物,而是从眼前一黑的课室到眼前一亮的世界。于是,有的放纵、有的焦虑、有的迷茫,而有的却华丽转身,千姿百态。这个时候家长不可缺位。引导孩子敢于说“不”:
图源:图虫创意已获授权
第一个不,不恋过去:引导孩子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过去的东西,包括书籍、奖状、相片笔记等,精美装帧,写上序言,把过去打包,但不沉迷于过去,而是让过去成为孩子继续前行的精神源流。
第二个不:不乱当下:欲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引导孩子把眼睛从校园扫瞄社会,文化旅游、义工工作、经典阅读、重拾兴趣等等,或者加强生存技能训练,比如烹饪、学车、电脑编程等都能够帮助孩子走出“死肥宅”。
第三个不:不惧将来:引导孩子做好人生未来规划,用好培养逆商的“LEAD”工具,帮助孩子提高抗挫能力,为孩子将来应对并走出逆境奠基。特别在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往往也是孩子比考试更崩溃的时候。家长要善用逆商“LEAD”工具,培养孩子的逆商,笑对风云。所谓逆商的“LEAD”工具,就是英文缩写,L指的是倾听自己对逆境的反应,E就是探究自己该承担的责任,A代表分析逆境的影响,D就是要做一些事情去改变。
来源:综广东发布、南方+客户端、江门日报
责任编辑:徐蓓蓓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