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4 19:54:00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年4月28日,“消除乙肝,从新开始”——新指标HBVRNA临床研究进展峰会于线上成功召开。会议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牛俊奇教授对“HBVRNA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及数据”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HBVRNA在恩替卡韦和干扰素
治疗乙肝中的应用
牛俊奇教授介绍了其所在课题组2020年的临床研究,详细讲述了HBVRNA在恩替卡韦和干扰素治疗乙肝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患者经恩替卡韦和干扰素治疗的48周内,随着治疗的不断发展,干扰素治疗组的HBVDNA和HBVRNA的水平都表现出更明显下降。
接下来,该研究对治疗前后pgRNA和cccDN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测发现,0周时二者的相关性为0.675,但48周时相关性下降为0.351。同时,二者在干扰素治疗组中的相关性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说明干扰素治疗组中,pgRNA和疗效的关系更为密切。
牛俊奇教授对pgRNA与血清中HBVDNA水平和pgRNA与肝内组织HBVDNA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gRNA与血清中HBVDNA水平有更为明显的相关性,但到48周时,两组相关性差异不再明显。
另外,pgRNA对干扰素和恩替卡韦治疗的预测结果表明,第12周时pgRNA对两组的预测水平最好。
接下来,牛俊奇教授讲述了在ETV治疗HBeAg(+)的CHB患者中,HBVRNA联合HBeAg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结果。结果表明,ETV治疗期间,HBVDNA相比HBVRNA下降速度更快,HBVRNA水平从7.92±1.169log10copies/mL(基线)下降至5.89±1.42log10copies/mL(48周)。同时,SR患者(有HBeAg血清转化的患者)HBVRNA水平下降速度明显高于NSR患者(无HBeAg血清转化的患者),SR患者/NSR患者HBVRNA水平均在早期(前24周/前12周)下降速度快,24周后下降趋势不明显。另外,SR患者cccDNA水平下降速度明显快于NSR患者。
同时,该研究通过对不同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HBVRNA优于HBVDNA和HBsAg。值得注意的是,24周HBVRNA+HBeAg预测价值最佳,优于单独24周HBVRNA预测价值。
HBVRNA临床研究数据
牛俊奇教授介绍了不同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试剂盒检测数据。他谈到,通过对126例HBeAg+慢乙肝患者使用pegIFN治疗48周和随访24周后,发现治疗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组的HBVRNA下降情况更为显著。因此,HBVRNA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意义更大。
牛俊奇教授谈到,如果结合HBVRNA与HBVDNA共同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则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将得到明显提高,特别对阴性预测的价值更高。
目前,对HBsAg定量值在1500IU/mL到20000IU/mL区间内的患者,尚无较优的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标志。但是,HBVRNA联合HBVDNA却对此类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阳性预测值为57.89%,阴性预测值为80.95%。
此外,对102例慢乙肝患者的检测发现,HBVRNA可在HBVDNA检测不到的情况下,完成65.69%的检出率。
HBVRNA在抗乙肝病毒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牛俊奇教授介绍到,FDA已经将HBVRNA列入HBV的新药探索性的疗效终点,如今已有多种以病毒RNA为作用靶点的新药正在研发。牛俊奇教授进一步谈到了HBVRNA在抗乙肝病毒核衣壳抑制剂研发中的应用,他总结到,核衣壳抑制剂给药后,患者的HBVDNA、HBVpgRNA和HBcrAg均可出现明显下降。
最后,牛俊奇教授总结到,HBVRNA作为病毒复制模板cccDNA的直接转录产物,能很好反映HBVcccDNA的转录活动状态,有力补充现有“经典检测指标”HBVDNA和HBsAg的不足,更加真实地反映HBV患者病情进展和抗病毒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病毒HBVRNA为药物作用靶点和疗效评估指标的乙肝新药会相继面世,造福广大慢乙肝患者,早日实现彻底清除慢性乙肝的目标。
专家简介
牛俊奇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病科主任,吉林省肝病研究所所长;
《临床肝胆病杂志》主编,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获得第三届“国之名医”称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新药重大专项项目担任973课题组组长;
获得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负责人主持新药临床研究20余项;
近五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责任编辑:张一帆
责任排版:付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