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7 21:05:03来源:川藏线自驾联盟俱乐部
川藏线318国道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当属怒江72拐,很多驴友都会在这里停留打卡。而现在,据悉72拐下怒江大峡谷要建立一个观景台,你路过的时间看到过吧?
△效果图©小隐建筑事务所
设计单位小隐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西藏昌都八宿县境
建筑面积799平方米
状态在建
源地址:
川藏线自驾游-心广哥
#川藏线自驾游#318国道#怒江72拐
视频号
项目位于西藏昌都八宿县境内,距八宿县城约48.5公里。G318有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美誉,“怒江72拐”亦称“天路72拐”,是川藏南线G318必经之路,因道路弯多路险而闻名。
△项目区位
观景台选址于72拐和怒江峡谷之间一处悬崖之上,北侧318国道蜿蜒而过,南侧怒江咆哮东流,四周雪山环绕、黄土苍茫。
△北侧G318国道蜿蜒而过
这是一个关于挑战的故事。
重塑藏区旅游业
西藏自驾游是近年国内重要的热门旅游路线,由于藏区大量基础旅游配套设施陈旧落后,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眼睛在天堂,身体在炼狱”是众多游客的切身感受。近两年西藏游客增速放缓,大规模的景区开发无法在短期内利好,西藏旅游市场急需创新活力的注入,形成旅游标杆。
△西藏旅游配套现状
△设计鸟瞰效果图
多元化旅游资源整合
西藏现有的旅游业态较为传统,大多以自然观光和文化观光为主,缺少可参与、体验、互动的新兴项目,发展新型旅游产品势在必行。
△天路72拐实景
△设计鸟瞰效果图
△施工现场航拍
挑战期望,挑战自我
无论是文化信仰,还是风景民俗,“体验”必是各类入藏旅客的目的。磕长头、徒步、骑行、自驾……挑战自我更是众多“藏迷”的信念与追求。
△路途中的各种挑战者
观景台设计力求将怒江72拐之险推向极致,“险中求险、挑战自我”,为入藏旅客提供一处挑战自我身体、心理、思维的极点,打造高原地区旅游体验标杆。
△施工现场航拍
△设计鸟瞰效果图
△施工现场航拍
项目以72拐盘旋转折的道路线型为设计来源,以藏红色耐候钢板为主要面材,回应藏地色彩文化信仰。在100多米落差的怒江峡谷悬崖峭壁之上,向外悬挑27米,地面铺设全透明安全玻璃,使途经此地的自驾人群深度体验怒江峡谷的壮美狂野、荡气回肠。
△红色在藏文化的应用
△设计鸟瞰效果图
△施工现场航拍
主观景台集接待中心、展览馆、悬崖餐厅、多功能超市、公共卫生间等功能于一体。项目规划设计了跨江滑索、悬崖秋千、悬崖观光电梯、挑战桥、跨江玻璃吊桥、登山栈道等观光游乐设施,使整个项目具有更丰富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设计效果图
△主体悬挑钢结构
项目主要结构形式为钢桁架结构体系及钢框架结构体系构成,结构选用高强度钢材,形体设计简洁利落,藏红色耐候钢板既是对藏地色彩文化的回应,也能从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通过耐候钢板、玻璃幕墙的有机组合,形成丰富的材质变化,与周边粗犷的山水形成对话与共荣。
△观景台与环境的融合
△钢结构模型
△钢结构模型
设计历程
观景台项目横跨怒江,怒江南岸最基本的便道都没有,基地高海拔、峡谷狂风、极端天气、陡峭地形等诸多因素,徒步、攀爬、绳索、无人机应用……使得项目在开展前期设计的地形测绘、地质勘察、地灾评估等工作便困难重重。
△主体悬挑钢结构
△设计效果图
△观景台、怒江、峡谷与雪山
为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安全性,设计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大悬挑结构与地形地质的结合、风洞实验、结构抗震设计、TMD应用等等。
△设计效果图
△长达27米的钢桁架悬挑
△西南侧航拍
施工历程
陡峭地形、高海拔、强风、极端天气、运输限制等,给项目施工措施、工人体能、安全防护等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没有道路通往怒江南岸,施工团队采用特殊手段架设多条施工滑索,运送必要的施工机械、设备、材料、餐食以及工人到怒江对岸,过程万般艰难。
△各种极端施工条件
△工人在山崖上搭起9米高脚手架方便施工
△用缆绳将挖机、设备及工人运送到对岸
壮美狂野的峡谷风景,刺激多样的游乐设施,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项目本身都将是对于游客心理和生理上的挑战。项目后期还将打造具有狂野大漠特色的温泉及酒店作为观景台休闲配套,为热爱冒险、追寻刺激、热衷猎奇的旅客提供一个理想场所。
△二期温泉酒店意向
观景台落成后,将为西藏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人口就业、文化传播、农特产品输出、工程施工标准提高等做出重要的贡献。
△观景台与环境的融合
△西南侧航拍
△长达27米的钢桁架悬挑
图文来源:川藏线第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