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9 14:24:33来源:踢车帮

踢车帮
只为爱车的你!


踢车问答
踢车帮的小伙伴们本周《踢车问答》的5个问题已到有请踢车夏东来为大家答疑吧!
踢车问答第164期,火速戳开收听!
本周入选的5个问题如下
问题1
Wangjinbo:夏东老师您好,辛苦啦,看到你试驾星越L的视频,感觉国产车进步很大,期待上市,近期还有长城旗下的WEY品牌摩卡也上市了,后头会看到你的试驾视频吧,请你比较分析一下,星越L、WEY摩卡、红旗HS5、领克01,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另理想ONE的品牌车型比较单一,价格还偏高,市场认可度如何?尺寸较大,后头还有理想TWO理想THREE…吗?谢谢夏老师!
答:四车对比这问题太大了,我只能选后一个关于理想的问题来回答。理想ONE的市场认可度跟它的销量是匹配的,也就是说,已经从市场上实际反映出来了。李想本人在前两天接受采访时说,下半年的目标是月销过万,我觉得更多体现的是他的公司当前所受到的压力,客观上设定了这么一个不得不追求的目标而已。

他说的实现方式也无非是2021年度车型的升级和开设更多的销售店面,覆盖到更多的城市。这些都是厂家自身主观视角,而不是市场用户的视角。因此,能不能最终实现月销过万,还不知道。

后面的新车型当然必须有,李想从创立公司那会儿就说过车型计划了,除了那个微型车项目停掉之外,整车项目没有变化,就是下一款车是一个更大的“全尺寸SUV”,上市时间定在2022年。

然后,将是全电动架构上的系列车型。李想希望电池续航能够达到700公里级别时,再推出纯电车,现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奔驰EQS的WLTP(相当于WLTC新国标)纯电续航已经达到这个里程级别。预计,理想公司会在2023年发布纯电车型。

至于四车比较,其实我并没有深度试驾过星越L和摩卡的量产车型,所以,也不能做出清楚的比较。从个人偏好角度,我更愿意花钱购买星越L,因为比较合乎胃口。
问题2
陈介祺:夏老师:您好!最近看了很多您关于吉利及领克的试驾视频,其中吉利大力宣传的星越L是CMA平台下的产物,和沃尔沃共线生产,那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种共线生产的车真的可以达到沃尔沃的水平及质量吗?这种宣传只是一种噱头还是真的能让老百姓捡到实惠?
答:真的不可以达到沃尔沃的水平及质量,就像你买一辆凯美瑞,就别指望它跟雷克萨斯ES一样好,是同一个意思。吉利宣传星越L,也不会说它跟沃尔沃一样好,而只是在说,内在的技术是共享的。比如买手表,机芯相同,却会有天壤之别的价格。所以,即使像手表这样小的物件都是能够轻易分出价格等级的,更不要说汽车了。

消费者得到实惠这个事情,却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现在购买头部中国厂家的最新车型,就像在股票被低估时入手一样,是个获利的机会。也就是你可以以便宜得多的价格享有更好的产品。但不是用买吉利的价格得到沃尔沃,而是用买吉利的价格得到比同级合资车更好的产品。

为什么呢?因为国产品牌缺乏“品牌溢价”,就是这块牌子本身还没有价值,甚至在许多消费者眼中还是负值,而他们的产品却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星越L,它在车身架构、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其它系统方面的集成能力,生产制造的能力,都已经吃透了国际水平了,但为了打品牌,还得用更好的选材用料和配置,外加更低的价格,来吸引顾客。

其实,从星越L与CMA架构的沃尔沃XC40比较来看,它也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占优势的价值的,例如空间优势、车机系统的优势、动力系统配置优势。毕竟它们的平台和动力总成是共享的,而星越L能够用便宜一半的价格得到顶级配置,它还是专门针对中国用户开发的车型,本土适应性强,特别是车机方面,中国是世界领先的。

问题3
严明:夏老师好,关注很久了,第一次留言:预算22左右落地,看中亚洲龙和力狮(都是最低配)怎么选,主要用于城区代步基本不上高速,觉得这个价格买亚洲龙物超所值,而且又是TNGA架构,力狮是看中全时四驱(南方城市雨雪天相对较多)和进口身份,本地也有4S店不担心维保。另外,如果22左右落地还有其他好的推荐请指教(凯美瑞改款太丑不选,大众双离合硬伤不选)。
答:一般前轮驱动的车,是足以应对水湿路面的,所以,只要不冻或者不积雪,是没有必要上四驱的。如果说力狮有什么优势,反而是在冬季严寒且多冰雪的北方地区有展现的机会。如果是生活在多弯道的山区,且雨雪多发,力狮的四驱也较有价值。但看你说到的用车条件都没有这么严苛,所以,亚洲龙似乎更适合一些。主要它是国产的,在使用上会比进口车更适合本地场景。

在维修保养上,进口车相对会成本高一些,毕竟大部分零配件需要进口,库存也未必能够及时满足需求。进口车通常网点较少,便利性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力狮仅仅城市代步,似乎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而你将承担潜在更高的拥车成本。

变速箱需要留意,力狮是CVT,亚洲龙如果选择2.5L的,是8AT。显然,后者更可靠,性能也更好。力狮因为CVT的限制,功率只有171马力,亚洲龙是209马力,不是一个级别。此外,22万买亚洲龙,并不是最低配。最后,进口未必是值得追求的,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
问题4
不纯:你好,最近浏览了不少以前的汽车设计,发现有些车的外观设计普遍地让人无法接受,有些样式甚至于奇丑无比,相比之下数量还不少.所以令我很费解,既然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好看,这些车在设计之初量产之前不仅没被公司内部所驳回,反而这种公认的难看三番五次地发生在很多厂家的量产车上,这是为啥呢?谢谢。
答:这也是我时常会想的,因为不断会看到各种新车,每次见到自己觉得难看的,就会想这个问题。咱们换个思考的角度来看,假如我们观察发现,这种事在历史上反复出现,那么很可能它就不是个“问题”,而是正常的,自然的现象。或者说,我们的问题有问题,即丑和美没有标准,只是一种感觉。

有时候觉得它美的人数较多,有时候,觉得它丑的人数较多,可是,这东西不真实卖到市场上,我们是不知道“人数”的。也就是,我们很有可能犯以自己个人的判断来作为人群整体判断的错误。

凡“价值判断”,都存在这种可能性。比如美丑、好坏、对错之类的判断。所以,厂家客观上就是没办法在事先确切地知道,他们的这款车,绝大多数人觉得不好看。所能做的,只有估计、预测。肯定就得冒着犯错误的风险,也肯定就会犯错误。在做决策时,人总是面临这个情况,而能做的就是善于把握概率,让正确的概率大于错误的概率,于是反复做这个事情,最终的结果是成功的。

另外,有时候所谓“丑”,往往是一种特殊吸引人注意的相貌,其实跟“美”有着很强的伴生性,一个硬币的两个面而已。于是也就存在较大的争议性,来自于不同人的不同看法。那么,你就不能摆脱丑去追寻美了。

当你需要以一种出人意表的样貌去吸引注意力的时候,出发点往往不是好不好看,而是抓不抓眼球。用某种特殊的样式来吸引注意力,引发人们的观点冲撞成为热门话题,从而让人们注意到这个品牌或者产品,是汽车厂家经常采用的营销策略。其中也不乏成功案例。
问题5
远山近海:夏老师,我有一个关于汽车左舵和右舵的问题,现在所有的横置前驱车不论左舵或右舵,都是发动机在右,变速箱在左,为什么不是反过来呢?这有什么技术上的原因吗?还是说只是习惯问题?那现在有没有或者过去有没有过反过来的车呢?还有,左舵车和右舵车的技术会有很大差距吗?听说当年吉利收购宝腾就是为了获得右舵车的生产技术,既然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位置都不变,那就把转向部分挪到另一边不就完了,还至于要靠收购一个企业来获得吗?希望夏老师能解答,谢谢。
答:如果你专门去右舵车市场找横置发动机的车来看,会比较容易发动机在左边安放的例子。比如本田思域、雅阁以前就是发动机在左边。

直列发动机的两边不是对称的,主要是排气管那一侧,有高温,对转向机的安装是影响的。所以,早期的方案自然是把它们相互避开。

而早期的汽车是后轮驱动为主的,日本的小型轿车以前也是后驱。那么排气就安排在发动机左边,转向在右边。后来改横置,发动机如果把排气放在后面,也会影响到转向机布置,因为不容易做好隔热。把排气放在前面,没有隔热问题,也容易绕开转向机。所以,日系车横置发动机,排气倾向于布置在前面。

汽车的标准化是更重要的事儿,也就是,汽车要共享平台架构,自然要把左舵、右舵车的平台统一起来。那么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布置就会追求一致,这对降低成本是很有价值的。而左舵市场远比右舵市场的批量大,于是,右舵就只好屈尊去适应左舵。比如凯美瑞,日本版的发动机总成跟中国是一样的布置方式,它的排气还位于后面,所以,隔热这部分肯定要有专门应对方案。

如果现在想找反过来的车,恐怕得专门去看日本市场或者英联邦市场的独有车型,特别是连平台都是右舵专属的那种。技术水平上,左舵与右舵是一样的,不同在应用。吉利收购宝腾,获得右舵车生产技术不是目的,是手段。进入东南亚市场才是目的。

当然,在生产制造上,左右舵肯定存在差别。就比如我是左撇子,用右手写字就不灵光。这并非只是一个布置的问题,主要是行驶方向和驾驶位置改变后,同一个人驾驶不同舵位的车,左右转弯时的感觉是反过来的,车需要的调校就不同了。这些工程方面的差异,不去实践训练,是掌握不了的,跟一名用户去驾驶右舵车和左舵车感觉到有很大差别,意思是一样的。
本期踢车夏东给大家的问题
购买美系车的理由是什么呢?
上期问题的精彩留言
上期交流问题:购买德系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呢?
@丁浩我家里有两辆车,都是德系品牌。选德系的原因一是驾驶感受更好,尤其是高速驾驶的感受;第二个是内饰用料和配置,感觉在同价位的车里,个人还是更喜欢德系车的用料和配置,总感觉日系车内饰塑料件多,屏幕显示分辨率低。虽然使用年限长了后,日系车用车成本可能低一些,但我还是愿意选择德系车。
@萌昭爹德国人严谨的态度,底盘行驶的紧致质感,优秀的发动机变速箱匹配带来的超越其他派系的性能(同样马力美系加速对比),对发动机变速箱不断研发的精神(与日系特别是丰田一成不变的动力系统对比),悠久的汽车制造业历史,外观内饰的不断创新,了解中国市场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诚意。
@换了水的鱼德系车过了30万,就会拥有优秀的设计,精细的做工,不错的用料,超凡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匹配和调校,惊人的空气动力学和高速稳定性。
@陈怡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还有大众纯电动,这是现在的理由。
@K张梦柯豪华的代表,30万以下日系,30万以上买德系。
@Horton我觉得购买德系车的理由,主要会有:底盘紧凑扎实、动力相对更充足、特别特别是高速综合体验相对更好....嗯开过好多BBA,但最后自己买车还是选了日系。
@旅途购买德系?是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碰撞出的爱的火花!这是刚才吃饭时想出的理由。说详细些,要不不太好懂。不得不说德国车是德国人工匠精神的结晶,品质,品控,科技……当然了,价格也“好”。咱国人好面子,家庭用车选了德系显得你有品位,公司用车选了德系则显得公司作风严谨,有内涵等等。但我不会选德系,也不会选日系,等夏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我再说!
@头号玩家技术先进,高速稳定性好,驾驶质感好,用料也比同级别的日系车好。
@每天要遛猪欧系车,讲究驾驶乐趣;美系车讲究舒适实用;日系车,讲究经济耐用;国产车,想要综合上述优点,怎么不难?还要求性价比,太难了!所以选择哪系都没有对错,问题在消费者,你想要什么。
@林在中国的德系并不能代表完整全面的德系,他们都为了适应国人的理念,做了大量的改变,比如现在的朗逸比当初的迈腾大,现在的3系比当初的5系大,还有销量巨大的特供车型。
而日系的所谓传统观念,也在被逐渐颠覆。日系省油,现在的日系车在油耗上并没有优势(暂且抛开混动和纯电),德系(暂且这样叫吧)和美系(其实本质还是德系或者德系和中系的结合)的油耗现在已经很低了。
日系耐操,日系在耐用性上,还是有一些优势,但是已经没有十多年前那么明显,日系三巨头这些年各自也有很多“通病”,运用新技术,是要付出代价的。
日系不安全,这个好多年以来的误解误导,自不必说,不过很多国人现在依旧拿铁皮和重量做标准,这恐怕需要时间改变,何况同级别日系并不比德系美系轻,甚至更重,重也不代表安全。
日系动力差,丰田走混动路线,而本田1.5T197马力,日产把买菜车做到0-100六七秒,我看不出动力哪里就弱了。日系质感差高速飘,TNGA之后,丰田的质感和同级德系美系比起来,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吧,当初机械转向造成日系高速飘,现在早已随速增益而不存在了。现在各系都在不停进步,没有明显的优缺点,只是在不同价位,给大家不同体验,不同特点,不同选择而已,德日之争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反而,中系和“外系”之争,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国产的崛起,已经给合资进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样的车型,国外比国内不同程度的更贵,这就是铁证。国产需要认清本质,迅速拉近核心技术的差距。
@顧偉隽我认为选择德系车还是为了有更好的驾乘体验,扎实的底盘、充沛的动力和精准的操控感受。不过最近有个新的体会,就是汽车品牌对于车机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加,电控系统的不断介入,导致了故障率也大大提升了。感觉德系车在这一点上对中国驾乘环境有点水土不服。故障误报时不时发生,这点最近让我比较糟心。
@cc7我就是德系车的车主,而且前后三辆车都是德系,大众朗逸,大众尚酷,大众辉昂。。。德系车,首先是驾驶的质感,那种清晰的、明确的反馈感。然后品质和品牌,还有就是外观好看。
@大疆悠然自得DJ-t30德系车,thebest,操控一流,高科技感。如果买车钱不是问题,我肯定在BBA这三个里选一辆体验一下。因为大家都说好。中国德味汽车大众也能对付,既便宜又大,喷漆工艺装配工艺也比同价位的其他车好一些?一直把双离合变速箱当成自动化的手动挡变速箱开,便宜车没有太高要求。有钱再换。
@个德系车,好!并且是一骑绝尘的好!不仅仅是一个“好”字,而且是“好”的集合,品质,细节,内涵,科技......别的车只能望其项背,望车兴叹!
上期幸运回复者:@林

由于微信公众号的规定,释放的精选留言上限为100条,但并不代表我们仅在这100条中挑选,而是踢车夏东认真阅读了后台的所有精彩留言后,从中随机挑选了一位幸运粉丝。
如果您的答案比较精彩,将有可能入选下一期【踢车问答】栏目,并被随机抽中且获得由踢车夏东提供的纪念礼品一份,欢迎大家踊跃交流。
点击标题查看【踢车问答】
161-170期
151-160期
141-150期
131-140期
121-130期
点击“阅读原文”,或后台回复“踢车问答”,即可查看更多!
点击“在看”,开启爱车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