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30 15:48:32来源:医馆界
中医馆行业的良心和大脑
邢斌按:本文写作于2012年,是对“中医发展最需要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所以写作的脉络有点迁就这个问题。但文章的观点与思想,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此文发表在《中医思想者(第二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3年)上。
■来源|读书写字与临证思考
要回答“中医发展最需要什么?”首先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中医的历史是不是发展的历史?
第二,中医在近现代,乃至当代有没有发展?
第三,以及第四,中医在当前、今后还需不需要发展?如果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向着什么目标发展?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一是认为,中医以内经、伤寒、金匮、本经为经典,后世中医不过是注经而已,中医在古代就是一个面目的,甚至还会认为后世中医在倒退。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是,中医从总体上看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会有三种答案:
对第一个问题持第一种答案者,可能会认为中医在近现代乃至当代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是离经叛道,大大倒退。对第一个问题持第二种答案者,有可能会认为近现代、当代中医仍在发展,但也可能认为是在倒退。第三种答案,则可能认为,中医在近现代、当代既有发展,也有倒退。
第三个问题,由于“发展”是个好词,可能多数人会赞成中医要发展。
所以,接下来要面对第四个问题,中医应该怎么发展,向着什么目标发展。
对第一个问题持第一种答案的人,可能复古就是他的发展观。
对第一个问题持第二种答案的人,他们的发展观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观点比较清晰,有的自己也说不清楚。比如,不少人认为中医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走自己的路。但别人若追问,什么是中医的自身发展道路?则答不上来了。
所以,我认为要回答“中医发展最需要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医发展的目标,而这需要对中医自身,对中医的发展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中医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实是在说,要对中医算什么性质的医学有个正确的认识。或者说它区别于现代西方医学(以下简称西医)的特质是什么?
我认为,中医是建立在原始思维,或者说是巫术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它与西医之不同就在于,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
巫术,在两三千年前并不是个贬义词,它是哲学、自然科学的源头。中国的地理与历史特点,使传统文化保持了相当的延续性,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换句话说,中医的细胞里有巫术的基因,有传统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基因。
问题在于,巫术(乃至传统思维、传统文化,下同)能不能直接治病,或指导治病?
这个问题,恐怕至今都还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连同中国其他的神秘文化,比如算命、占卜等。
我本人曾听一些朋友道及若干神秘之事(涉及祝由术),说是真实的,很神的,我很愿意相信这些事,也很愿意亲身见识这些人和事。但我确实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没法判断。那就说说算命吧,我也曾遇到有些事情上算得很神很准,但也有算错的、不准的。这些东西,很难用现代的统计学去检验,或者实际上是能检验的,但没有人会去这么做。使我感觉,不能不信,又不能全信。
中医当然不能与算命相提并论,但我以为,至少有一点大概是可以成立的,即便巫术是能治病的,但一定不会包治百病,一定有治不了的病。明白这点就够了,我们就能接着讨论下去了。
这里便要说到中医的实践基因了。这也是娘胎里带来的,是中医的医学性质决定的。不管你是原始思维,还是现代思维,是中国人的思维,还是外国人的思维,医学总是要实践的,有没有效果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
既然实践下来,巫术也有治不好的病,而人们想要解决病苦,医者想要战胜疾病,这种愿望又永远是那么强烈,这就必然会逼迫医者不断思考和探索。
而这就引致了中医的发展,所以中医的历史一定是发展的历史,是治病救人的技艺不断提高的历史,即使在一定时期内不发展,但从一个更长久的时期来看,中医一定是发展的。
譬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崛起,都是在固有理论与经验有不足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站在今天来看,中医的很多理论和学说在很多时候确实是能指导临床的,它的很多治疗方法和经验在临床上是能看得到效果的。
但是,中医的发展,并不是以显著变化为面貌而呈现给人们的。所以很多人感受不到中医的发展,他会认为中医自古以来是一个模样的。这是为什么?
因为中医源于上古巫术,在历史长河中,实践中有效的被保留下来,无效的也可能被保留下来。为什么行不通的也会被保留下来?因为古人尊经信古,迷信权威,对经典不敢持异议。而且他们活在相同的文化氛围里,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有些东西无效,他也不太会质疑。这就导致中医比较少有变革,即便有变革,也不容易觉察,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被继承下来了。
但另一方面,中医也会有变革。如前所述,中医毕竟不是纸上谈兵的学问,而是治病救人的技艺,临床会来检验这门学问到底有多少价值。
但变革者仍是那个时代的人,其思维模式大多不会走得太远(吴又可、王清任是很罕见的),往往热衷于竖着保卫经典的旗帜,而实际在建立自己的学说。
请注意,那些医家著书立说,往往不单单满足于陈述自己的经验事实,而多有建立学说的欲望。
问题是,学说的建立,需要花费很多漂亮的说辞,而且学说不等于经验事实。不明白的人看不透学说底下的经验事实,这会带来问题。经验事实是有边界的,而学说是没有边界的,好像能包打天下,这又会带来问题。
这样,中医这个“宝库”就层层累积起来了。底下是原始的中医,有行得通的东西,有行不通的东西;上面层层积累了后世的东西,这里面同样有行得通的东西,也有行不通的东西;对底下的东西往往不是甄别是非,把错的东西挖走,而是继续留着,这样越积越厚,中医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如果一定要说中医有“自身发展规律”,我认为,这就是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
总之,我认为中医是建立在原始思维,或者说是巫术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其发展规律是层层累积式。这就回答了对中医的认识和中医在古代有没有发展的问题。接下来,再讨论余下的几个问题。
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中医面临的是有西医的时代,是中医、西医同台竞争的时代。时代改变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允许中医还有“自身发展规律”了!
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西医,中医照样可以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而发展。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爱买不买,看病只能看中医,对不对?但是现在有西医啊!人们可以用脚投票,可以选择看西医,不看中医。所以中医必须有危机感!
西医与中医的发展道路不同。西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所以,西医的阵地在不断扩大,疗效在不断提高。想当年,有一位声名显赫的中医最初看不起西医,可是等后来青霉素等药物发明了,他却不得不承认在一些传染病领域里中医不如西医。
中医的发展是缓慢的,或许很多年才进步一点,因为这源于有反思精神的医者自发的思考与探索,而中医队伍里有思想,有头脑,长于思辨,勇于探索的人不多。如果没有西医,那不要紧,但有了西医的扩张,中医的阵地自然就会萎缩。
更何况,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的整体水平还在不断下降!作为中医,能没有危机感吗?!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现实层面的。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人们看到了西医与中医的不同,自然就有比较,自然会问:为何同为医学,西医与中医不同?西医与中医孰优孰劣?中医面对西医,如何自处?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同样会带来中医的变革。
事实上,近现代的确有不少中医师是具有危机感、使命感的。而几千年的帝制文化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使独立思考、自由思想、追求真理成为可能。
所以,近现代中医的变革是整个中医史上最激烈的。我认为这一时期中医是有发展的。
当然,中医界也存在盲目崇拜西医的不良倾向,特别是在当代,学风浮躁,学术腐败,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产生了大量华而不实的各种级别的课题,其本质是在西医屁股后面跟风,为课题而课题。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此,自然而然,中医的继承就荒芜了,中医自身的学术与治病的能力在下降。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说中医存在倒退。
总之,总体而言,近现代中医一度风起云涌,颇有发展的亮点;当代中医,既有发展,也有倒退。
接下来要谈的是我对中医发展目标的认识,以及具体的路径。
我以为,中医发展的目标是:达到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最终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显然,我认为目前中医发展的阶段,是连知其然的境界都没有达到。比如,中医到底能够治些什么病?《伤寒论》里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在现代人的知识体系里到底是什么病?中医治病的思维模式,具体步骤是什么?恐怕多数人都是答不上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要达到知其然的境界,而欲达到这一境界,先要摸清家底。
摸清家底,就是要打开前面所说的层层累积的“宝库”,读古书,求古人原意,进而甄别,求其中的真意,就是洗尽铅华,保存真正有益于临床的真宝贝。(当然,摸清家底还包括摸清近几十年来中医的治疗经验。这比较容易做。)另外,要研究古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临床思维方式。这也需要甄别,关键是要找出规律,找出适应当今临床的普遍规律。
第二步,是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这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当然包括西医,要中西结合,西为我用。(当然,我也可以为西所用。)
这里只谈中西结合。我们不是为中西结合而中西结合。其实,中西结合是中医必须面对的现实。
因为,在今天,多数情况是中医如何去治疗西医已经诊断明确的疾病。其实这就是一种中西结合: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我们应该把这看作时代对我们的厚爱,给我们的机遇。
我们要把摸清的家底,用于现代临床,去实践,去验证(包括借助循证医学),并进行实验研究,以阐明机理。古人的东西,一定有不少是直接能运用于现代临床的。
但也完全可能在不少地方还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去发明创造,产生一些针对现代疾病谱的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方剂。这也是中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我们将用现代人的语言,现代人的思维,把这些摸清的家底和我们已经进行的中西结合工作的成果,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这个新体系如果建成了,一定是便于我们理解,便于我们教学,便于我们临床运用的,也一定便于科学家用他们的方法来研究中医。
从形式上看,中医最终是会消亡的,但这是一个伟大的消亡,因为中医最终将会细化,会深化,会搞清楚她的本质和机理,这时候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融为一体,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有所长,也有所短。博古通今、汇通中西之才,不敢奢求。有的人侧重于中医方面,有的人侧重于西医方面,有的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其他门类有专长。
我们不能指望侧重于西医方面,或对现代科学技术其他门类有专长的学者有危机感,但我们这些以中医为专业者必须有危机感,必须有独立思考、自由思想、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
鲁迅当年说他自己是一个“中间物”。我们这些中医现在要做的也是“中间物”,“中间物”的责任就是读古书,求原意,求真意,求其用,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发展中医,建立新的体系,并与科学家包括西医学家充分合作。我们期待着中医最终被搞清本质和机理的那一天。
最后小结一下,我认为中医发展最需要的是要对中医有正确的认识,对中医发展的目标有正确的看法,对中医发展的路径有正确的观点。当然,这也离不开对中医过去发展历史的正确认识。本文抛砖引玉,在前面就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请方家指正。
2012年2月2日完稿
2020年3月13日修订
I作者简介
邢斌:大学时代的理想便是“半日临证半日读书”,2011年他辞去公职,成为了独立医者,并将这一理想作了他第五部著作的书名,而实践至今。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读书写字与临证思考”,作者邢斌,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END·
编辑|半夏视觉|花椒
-更多阅读-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