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生活 文章内容

雪山上、黄河边、村落里……这三位建筑师,将中国人对家与乡村的想象全装了进去

发布时间:2021-05-31 18:08:36来源:MadameFigaro

齐美尔曾指出:“城市化使得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被更为广泛的更复杂的关系所取代,这些关系使得“我们与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人成为陌生人。”愈演愈烈城市化进程让每座城市都似曾相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也让人们无暇顾及再与周围人保持甚至建立联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与重视家园的意义,并将目光投射进乡村,这似乎是一种“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身份回归的叙事,而民宿设计师则成为这份美好生活情怀的构建者和守护者。费加罗聚焦打造舒适在路上的那些中国酒店和民宿设计师们,他们以各自难得的丰富实践经验和个人美学观点,为我们带来关于民宿设计的种种思考和启迪。

在你的设计实践中,民宿空间的设计更注重什么,和读者们分享一下你的美学观点?以及中国会有怎样在地的特色思考?

其实,民宿空间更注重“不设计”,自然而然生发,即便在屋子里,呼吸的,也是屋外的无限美好。民宿在大自然里,建筑是消失的,设计也是消隐的。常听及“设计师酒店”“设计师民宿”,我觉得最好的建筑和设计,设计者都是退隐在建筑和设计背后的,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做到了在地性。

松赞来古山居

相较于酒店,民宿是更地方感的叙事,怎样获取在地的灵感,或者怎样回应在地的关照?

民宿就是撒在乡间的种子,吸收的是山野的阳光和水露,自然吸收了在地的灵气。一家好民宿的养成,一半是前期用心的设计和孕育,一半是后期的生长、维护和在地共存。民宿传导的是乡村的美好,离开了乡村,民宿就像无根之萍,所以,好的民宿都是和在地紧密相连的,甚至外来的居住客人比土著的村民更热爱乡村。

直面雪山的松赞南迦巴瓦山居施工现场

民宿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一种新兴消费需求,怎样看待这种消费方式的变化?

民宿的出现和被热捧,是因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多了一个选项:个性化。民宿就是这种个性化诉求的集大成者。民宿早已不只是一张床,更是探索地方性的一个入口。通过民宿,既可以享受度假,体验美食,也可以触达自然、人文和风俗。好的民宿会给你全然不同的体验,那是一般五星级酒店无法给予的。

西塘九舍,不同纬度下的生活交织

西塘九舍,记忆场域

近年,“乡村改造”开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怎样看待这种对于乡村的“想象”?

以前,我们逃离乡村,是因为贫穷。现在,我们回到乡村,是因为诗意。对乡村诗意的想象,是乡村改造的缘起。乡村其实一直很美好,只是被城市化遗忘了。民宿再一次唤醒了乡村的诗意,也让人能触及这种诗意。这里的人,不仅指去乡村旅行的人群,更重要的是可以回到乡村工作的年轻人群。有了人,乡村再一次焕发生机,中国的乡村改造才如火如荼。

飞蔦集·黄河,场景印象

如何在平衡空间中个性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使得不同的人在这里可以呼吸?

一般都会对“空间”两个字产生误解。对一栋乡村建筑来说,它的空间,不仅仅是建筑的空间,更是大自然的空间。我理解中的空间尺度,就是你怎么把握好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这也要求乡村建筑,尤其是民宿,不能像酒店那样堆砌房间和家具。最好的房子或者说空间尺度,要带给居住者自然的愉悦。就是你在屋子里待得住,屋外的阳光和风,也能抚拂着你,让一家老小都流连忘返度。

飞蔦集·黄河,夜晚场景

飞蔦集·黄河,“躺着”的空间状态

在你的空间时间中,并不刻意追求“精致”,你曾说“让建筑的构思能够容纳更多误差”,能和我们谈谈它的提出语境吗?

这是我在建造了西塘九舍和腾冲安之若宿·山之后说的。它们要的不是通过瞬间的“精致面孔”来获取短暂的关注,而是那股可以延续古镇繁衍的劲儿

安之若宿·山,建筑与山林重构的立面

施工条件一直都是乡建的难点,倘若建筑工人只有业余的村民,他们连字都不识几个,又岂能强求读懂图纸,死磕所谓的“精致”?在设计安之若宿之初,我就预估了施工的水准,那我们可否换一种思路,让建筑的构思能够容纳误差。

大山的壮美不因某朵花枝的凋零而失色,建筑的意义也可以不被某些细节的粗糙所影响。我们可以用场地肌理的主动性去调配大场景关系,从而带动建造方法上的顺势提升,建筑反而变得生动。安之若宿的大部分建造是由村里的阿姨们完成,这种真实且有温度的场景让我难忘,事实上,最后的建成状态总会比照搬图纸来得更为惊喜。

安之若宿施工过程,阿姨建造

建筑通常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在你设计中常提及对时间的关照,可以和我们谈谈吗?

空间是片刻(moment)的;而一个活生生的空间,一定是对时间的关照,它在改变,它有生机,建筑需要有能力承载这些变化,包括功能的转变。

时间的观念也包括记忆,我认为真正的乡村复兴,是给予乡村叙事性和生活气息,这种叙事不是指建筑师采用的手法本身,而是能够驱动当下的体验,产生经久的无意识的生活。建筑大师罗西(Rossi)说过,“建筑的历史和功能已经结束时,正是记忆的开始”,这句话很重要,经久的建筑物或者经久的文化,不是通过复刻形式得以留存,而是文化符号得到转译,生活得以复兴,记忆在延续。

西塘九舍,小桥流水人家的再现

和我们谈谈你的“2.5维的建筑观”?

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布局到三维展现,几乎成为了标准化的建筑设计模式。在我看来,这些表现形式却不能直接代表人对于体验空间的直观印象。2.5维是一种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介于图纸与模型之间,介于清晰与模糊之间的微弱界面的思索,一种自然而然且更为本质的建筑观念。

例如,在安之若宿·山,我们能够让人为的建筑立面退让,能够被带入跌宕起伏的山间,能够穿梭于飞廊之中,能够在视线、身体姿态分离的条件下,注意到远近不同的风景,也能感知到某种微妙的视差,并获得自如的体验。

←左滑更多

说说你作为建筑师,会在意怎样“在路上”的体验?以及如何与自己的设计进行结合?

我从小就在路上,西藏就去了几十次。14岁出国前,就经常和父亲一起自驾进藏。父亲偏好“艰苦式”旅行,往往把吃住视作旅行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常常在凌晨三四点就拉着我起床等日出,或者趴在一个地方几个小时,只为拍出一张好角度、好光线的照片。

和父亲出去玩儿,就像是进了一个摄制组,我们父女俩永远都是在工作状态。没有人会觉得享受这种旅行,而我也只是不嫌弃罢了。长大之后,我开始独自在全世界奔走,回国后,又一次次奔赴建筑工地,像松赞或是宿集的项目,不是在滇藏线,就是在隐秘之境,很偏很遥远,在路上是常态。

松赞波密林卡,直面帕隆藏布江

从少年时的苦旅,到成为建筑师工作的苦旅,我越来越觉得“舒适”是旅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当我有机会在“无人之境”设计民宿,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既亲近自然,又享受舒适:旅行和生活并不相悖。父亲对我的观点,最初不以为然。等到住进我设计的民宿之后,他也发现在民宿里舒服地坐着时,还能拍到极好视角下的雪山,观念就被改变了。在来古冰川前的松赞山居,我就常能看到他跟老爷似地坐在椅子上,把氧气开到最大,招呼着我也坐过去,嘴上还会说:你也来试试,这太享受了。

松赞来古山居,坐嵌悬崖之上

在你的设计实践中,民宿空间的设计更注重什么,和读者们分享一下你的美学观点?以及中国会有怎样在地的特色思考?

每当接触到民宿的项目,我都会考虑一个同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在停留几日之后又会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归返城市之中?城市流水般的生活是有序且高效的,但是在我看来又多了一丝的无聊,模糊了人们对时间和事件的概念:在相似的空间场景中不断地切换工作与生活,进入日复一日的循环之中。所以乡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中是缺失的、隐身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如此一片生活飞地却可以作为人生中一个短暂的宕机,停顿几日注视自然、感受遗失的传统,有幸能够在这样的场景中注入我的设计,将这种安静的休憩生活空间化和符号化。

置身在不同的城市,现代化的生活和环境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乡村却提醒了我中国的庞大和特有的多样性,地貌、自然、村落布局、语言甚至文化传统都各有特色,这些不免都会影响设计的一部分因素。

隐于山石的温泉小屋,一号屋

相较于酒店,民宿是更地方感的叙事,怎样获取在地的灵感或者怎样回应在地的关照?

上一个问题讲到了中国乡村状态的丰富性,也就无法回避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在地性”的这个热门话题。而设计又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工作,每次接触到的新项目都会因自己近日的喜好、心情、游历和阅读有着不同的反馈,对“在地性”这个话题我一向喜欢保留一种疑问的态度。

余姚树蛙部落圆形木屋,三个非同心圆构成的屋顶

有时处于对传统村落环境的尊重,以传统的建造方式渐进地构建一个有趣的空间、一个符合现代生活的新型聚落是村落的进化;有时更倾向于对村落的重构,不再重复原来的村落机理,如同ufo一般坐落在乡野之间,看起来似乎是在撕裂传统的秩序与空间,但也可视为运用强大的反差来强调原生村落的安静与珍贵。两种设计方式都是对在地性做批判,毕竟改变与革新是发展的方向,否则可能就会被人们遗忘、被自然而吞噬。

MONOARCHI度向建筑

在四川省平武县民主村的新民宿项目

民宿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一种新兴消费需求,怎样看待这种消费方式的变化?

民宿是快消生活中的慢文化。快生活就如同手中的智能手机,时刻在关注与被关注、消费与被消费之间快速的切换。民宿恰恰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反思,几近原始的生活环境斩断了快文化的横行,无处消费与被关注,才短暂的离别了城市生活的挤压。无所事事地享受周边的风景与文化,以停顿的姿态为生活创造了休息放空的空间和时间,是民宿最有意思的地方。

将景观由窗框引入房内,与对岸的老茶厂对视

近年,“乡村改造”开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怎样看待这种对于乡村的“想象”?

长久生活在是城市之中是无法感知到乡村的存在,如果不是接触到乡村中的项目,我一直感觉乡村或者是乡村生活是距我很遥远的一个国度。在首次参与乡村改造的项目的时候,改造乡村的想象对于我而言是一种雄心与信念,现在看来其实是市民阶级对乡野的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与偏见。经历过不同地区的走村和驻场之后,我愈发的感觉改造乡村只是表象,而作为建筑师更多是在被这些自然生长的村落再次进行深刻的建筑学教育,所以改造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

俯视屋顶,屋顶营造了私密领域

如何平衡空间中个性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使得不同的人在这里可以呼吸?

我设计的空间中会有很多的留白,一扇面对古树的大窗、一片带有记忆的旧瓦或是旧砖、隐藏在树丛竹海中的孤立建筑等等,创造出的对话就是哈姆雷特与千百个读者们的故事了,这份空间只是激发想象的一个起点。

隐于山石的温泉小屋,三号屋

你曾说“从专注于建造美丽的房子,到先从社会性角度去考量它,这样的转变是巨大且深刻的”在你的设计实践是如何体现的?

建筑师是从事改变地表的职业之一,所以在职业基因中就存在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因为乡村生态的脆弱性,尽可能的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另一个愿望是能够通过一个有趣的建筑让人们再次的关注乡村和自然、甚至是即将消失的文化,这些人文和自然的环境才是乡村的主角,设计仅是其中的一味佐料而已。

隐于山石的温泉小屋,四号屋

说说你作为设计师,会在意怎样“在路上”的体验?以及如何与自己的设计进行结合?

我作为建筑师,需要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不仅是充满好奇心更多要有对未知世界的包容,在路上就是一直在接受、学习、质疑、再次创造的一个思考过程。

在你的设计实践中,民宿空间的设计更注重什么,和读者们分享一下你的美学观点?以及中国会有怎样在地的特色思考?

我更注重空间跟人的关系、情感的连接,还有舒适度。我习惯朴素地表达,空间干净、朴素,就会让人安静和内观。中国太丰富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设计之初,首先我要爱上这个地方,这个太重要了,这也是我选择项目的首要。对于中国的在地思考,我个人的经验是你在当时当地,在现场的瞬间灵感,你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

夕上杭州

相较于酒店,民宿是更地方感的叙事,怎样获取在地的灵感,或者怎样回应在地的关照?

我理解的在地,是跟当地的阳光、风、植物、人的状态…这些相关的,这是某种个人化的体验,说不清楚,我不喜欢符号化的拼凑。

民宿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一种新兴消费需求,怎样看待这种消费方式的变化?

我个人更喜欢小型酒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种小型的酒店或者民宿,更能体验生活在当地的感觉,更亲切的服务,人跟空间会快速产生某种熟络的亲密感。对于大众来说,民宿更能表达个人的喜好和态度,民宿有种“我在当地”的旅行感受,甚至有点新奇,不同于那种千篇一律的大酒店。

既下山重庆

近年,“乡村改造”开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怎样看待这种对于乡村的“想象”?

乡村有更多可能性,民宿只是一个起点,以后乡村会有更多可能性。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乡村的慢,代表某种精神回归,就像在找回我们童年的一些片段。对于设计师来说,乡村有太多可能性了,中国的体制化管理让城市越来越无趣,但是乡村可以。

如何在平衡空间中个性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使得不同的人在这里可以呼吸?

人是有共性的,对美、对阳光…抓住这些共性,把它呈现出来。

壹集

在你的设计实践中,似乎更注重在民宿空间中营造“此时此地”,或者说是一种对于“真实”的感受,这些灵感从何而来?

这些灵感就是第一次到现场令你激动的那部分和一种“就应该如此”的感觉,其实很多设计就是第一在现场就“有”了。这些灵感就是希望最后完成的东西好像原本就在那里,合理的又是有点暧昧和混沌的,有共性的又有个性化的部分。

在你的空间设计中,充满“手工感”的施工方式,也会特别提及“工匠”,可以谈谈他们的特别之处吗?

我喜欢“真实”的材料,喜欢研究这些材料,每个项目都会研究特定的材料,这很有意思,感觉在当地长出来的,其实又不是。我有一帮老匠人,合作了27年了,一起研究木头的做法,地面的做法,涂料的工艺,砌筑的方式,这些让我受益匪浅,又乐在其中!

既下山梅里

“重庆”“云南”是你作品呈现最多的两个地方,你如何看待这两个地方的叙事,给你带来怎样的气质?

重庆是我的故乡,装满了我的童年和一切,我希望给重庆做更多的内容,我们做了民宿、酒店、餐厅、书店,我们自己开了家居店、咖啡馆、餐厅、酒吧,希望让重庆更有趣,虽然我的能力有限,我希望我们做一些东西,能给城市的年轻人更多启发。

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喜欢那里的阳光和自由的空气。做云南的项目,都是饱含对云南的热爱,我希望把这种热爱传导到我们设计的空间里去,传导给使用者。

大理谢柯的家

说说你作为设计师,会在意怎样“在路上”的体验?以及如何与自己的设计进行结合?

我喜欢旅行,行走有太多养分,在中国尤其喜欢西部,四川、云南、西藏…你永远无法预料旅途中的状况,突然出现的雨后彩虹,奇特的晚霞,变幻的天气,各色的人……对于设计师来说,你的经历会影响你,这种影响不可名状,影响你的看待世界的角度,这些经历会自然影响到设计,对地域的尊重,对人内心的关照。

←左滑更多

夕上双廊

出品PRESENTED

监制PRODUCER

编辑EDITOR

采访INTERVIEWER

撰文WRITER

设计DESIGN

图片IMAGES

MadameFigaro

Foggy园长

左颗颗

Tyra

杨婕妤

Yuan

受访者提供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