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2 15:25:51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将西藏解放问题提上全国统一的议事日程,做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并制定了以和平方式解放西藏的方针。1950年1月2日,西南局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担负起进藏的主要任务。十八军在艰难的行军途中一面修路,一面生产,沿途大力宣传“十七条协议”,与藏族同胞携手并进,最终于1951年10月26日抵达拉萨,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一、战略决策,十八军受命赴西藏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号令,第二野战军某部举行誓师大会。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号令,人民解放军陆续奔赴中国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同当地人民团结起来,以实现解放。西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不丹等国接壤,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党和国家为了维护新中国的主权地位,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要求尽快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藏地方主要存在两方势力:一方是以达扎·阿旺松绕为首的西藏地方当局,他们是民族分裂势力的代表,多次无视中央人民政府发出的和谈电报,并与国外分裂势力相勾结,于1949年7月8日以“防止共产党混迹西藏”为借口,制造“驱汉事件”,妄图趁机脱离中国。11月,西藏当局致电毛主席,拒绝解放军“侵入西藏的领土”,其分裂图谋昭然若揭。另一方是西藏人民群众,他们希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成为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的一员。10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请求中央人民政府速派义师,解放西藏。两方势力中,人民群众的队伍是强大的,要求统一的呼声是强烈的。毛泽东审时度势,指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解放经营西藏的任务最初计划由西北局承担,但南疆入藏所途经的地区人烟稀少、地势复杂,飞机也难以越过昆仑山进行粮食补给,无法进军。经过多次商讨后,1950年1月2日,毛泽东从莫斯科致电党中央,建议将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交由西南局担负。6日,西南局决定由第十八军担负进藏重任。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
接受任务的十八军,大部分官兵情绪高涨,愿意进藏,也有少部分士兵对西藏环境、个人前途和家庭等产生顾虑以致积极性不高。为了动员士兵,西南局召开了“挺进祖国边疆——西藏动员大会”,强调进藏是十八军的光荣使命,要求官兵将祖国的发展同个人的前途相结合。2月6日,邓小平为十八军战士题词,指出“接受与完成党所给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要求十八军干部起带头作用,打通全队上下的思想。日常生活中,领导干部负责介绍西藏情况,帮助士兵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其他部队的官兵不仅为十八军提供物资技术支持,而且积极踊跃报名,请求加入进藏队伍,这极大地提高了十八军进藏的信心。
凝聚民心是和平进藏的首要保证。西藏作为政教合一的地区,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民族习俗。为了加强同康藏民众之间的亲密联系,解放军在进藏前优先了解并掌握西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进军的纪律准则。十八军组建前进指挥所先行进驻西康甘孜、巴塘地区探查西藏具体情况,团结藏民,为大部队进藏做好充分的准备。毛泽东还建议加强政治争取力度,通过团结西藏上层爱国人士,带动藏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化和驱逐外国侵略势力。十八军还配合六十二军在川康边境展开剿匪工作,调配兵力抢修雅甘公路,这既为民众生活和解放军进藏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广大民众对解放军进藏的理解和拥护。
1950年3月29日,第二野战军先遣支队拉开了进藏序幕。甘孜作为康北藏族地区的中心,是解放军进藏的必经之路,需要先行进驻。于是,由王其梅、李觉带领的北路先遣队4月5日从雅安出发,于28日到达甘孜。为配合十八军行动,达到协力合击的效果,西南局还抽调了十余个工兵团、运输团组成支援司令部,西北局的一、二军也分别调取精干组成骑兵支队(后称青海骑兵支队)和独立骑兵师从青海和新疆进军西藏。7月,云南军区第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二六团从云南的丽江、德庆向西藏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之路由此展开。
二、以战促和,昌都战役推进和谈
为了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曾多次向西藏地方政府发出和谈电报,并派代表赴西藏劝和。但是,西藏地方当局联合帝国主义分裂势力对和谈进程层层阻挠。1950年2月,西南局派志清法师赴藏劝和,被阻挡于金沙江畔。8月22日,与中国共产党交好的格达活佛甚至被西藏当局扣留近一个月,最终遭投毒身亡。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中央同西藏地方的矛盾,严重阻碍了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昌都地处川康入藏的咽喉要塞,是藏东政治经济中心,而金沙江位于昌都东境,成为进入昌都的大门。早在1949年9月,西藏当局扩充“政教护卫军”一万人,随后还将部队从十四个代本(团)扩充到十七个代本,部署在金沙江一带,妄图利用金沙江之险阻止西藏解放。西藏当局的倒行逆施使党中央不得不以战促和。1950年,毛泽东指出,“如我军能于10月占领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果能如此,则明年进军拉萨会要顺利些。”8月26日,西南军区正式下达《昌都战役基本命令》,决定实施昌都战役,主力军由张国华率领的十八军担任。
针对敌人的军事部署,十八军依据“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的军事原则,将军队分为南北两个队伍进行联动。10月6日,北部以五十二师为主力,带领军侦察营、炮兵营和西北军区骑兵支队从邓柯秘密渡江,直取昌都,后又迂回昌都西边的类乌齐、恩达,截断藏军退路。南部由五十三师一五七团和云南军区第一二六团组成,从巴安渡过金沙江,占领邦达,并截断藏军逃往西南的退路。至此,南北两翼追击千里包围藏军,藏军战败成必然之势。19日20时,一五六团先头部队三营进入昌都市区。直至24日,十八军历时19天,共毙、伤、俘敌5700多人,消灭了分裂主义分子领导下的藏军主力,解放了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
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受到西藏群众欢迎
昌都战役胜利后,国外分裂势力纷纷干预中国内政。印度发表无理言论认为“中国军队入侵西藏”。西藏当局还妄想通过联合国来干涉解放军解放西藏的进程。萨尔瓦多政府更向联合国提出所谓“西藏问题”提案,对此中国政府给予公开驳斥并通过《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属于中国内政,不容其他国家干涉。毛泽东主席也直截了当指出,中国军队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余地。随后,周恩来总理约见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外交部就各国质疑和干涉进行了解答和劝告,切断了西藏地方政府寻求外援闹分裂的后路。
1951年10月26日,西藏地方政府为人民解放军举行隆重的入城式,进驻拉萨的官兵手持国旗从布达拉宫前通过
昌都战役的胜利促使西藏地方当局分裂主义头目达扎摄政下台。经过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努力,西藏新政府代表陆续前往北京参与和谈。1951年3月27日至4月27日,阿沛·阿旺晋美和班禅额尔德尼陆续到达北京。4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任李维汉为首席代表,同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同西藏地方政府就解放西藏问题开始正式和谈。中央人民政府在坚持原则性立场的同时,充分听取并考虑西藏地方政府提出的合理建议。和谈双方着眼于三个问题: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的问题、西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和班禅权力的问题。5月21日,双方达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5月23日,“十七条协议”正式在中南海签署,标志着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和谈的成功,为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提供了政策依据。
195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上图),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下图)在《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上签字。
三、全面进军,高原喜迎金珠玛米
“十七条协议”正式签订后,毛泽东主席当即与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谈话,要求迅速进军拉萨,并提出关于西藏工作“慎重稳进”的方针。1951年7月1日,由张国华、谭冠三率领的十八军机关一部从甘孜正式出发,17日抵达昌都后,又向拉萨行进。其他部队为了配合十八军,也陆续从全国向西藏进发,昭示着解放军全面大进军的正式展开。
昌都战役中,迂回昌都的南路大军横跨怒山山脉海拔5000米的雪岭。
为了开放边疆、巩固国防,修筑公路成为十八军的具体工作之一。昌都战役后,西藏适逢隆冬,进军道路既难以通行,也阻碍了物资运输,十八军不得不在甘孜修建公路和机场。由于任务紧迫,入藏测绘队采用边勘测、边施工的方法。英勇的勘探队员们历经高山、密林和险路,将勘探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终于绘制出康藏的路线蓝图。为了让公路通往新路海,军队在零下20-30度的凛冬中打通了海拔5300米的雀儿山。据不完全统计,雀儿山修路中2000多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粮食补给成为十八军进藏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为了加快西藏解放进程,十八军进藏之前,中央就提出了“兵马出动,粮草同行”的策略,针对行进地形艰难、道路曲折漫长的问题,制定了“补给重于战斗”的重要原则。进藏部队的粮食补给来源主要包括三个途径,一是调动全国力量筹集粮物,通过汽车部队运送;二是购置直升机向部队投运粮物;三是团结藏族同胞和地方官员、寺庙活佛,促使他们积极帮助解放军购置粮草。多方位的粮草运筹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情况,但由于西藏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粮草难以送到前线,运输补给成为一项困扰解放军的难题。十八军从昌都至拉萨的行程长达2300余里,其中还横跨19座雪山和横断山脉,物资难以跟进。若征收沿路藏民的粮食,可能会使本就不富裕的藏民产生危机感,阻碍和平解放西藏相关政策的实施。因此,进藏部队根据“十七条协议”和《进军守则》《入城纪律》,努力争取自给自足。据张国华回忆,战士每人平均负重七、八十斤包裹,甚至挖野菜、抓地鼠和捕麻雀充饥,以弥补粮食不足。1951年冬,西藏军区还依照“生产与修路并重”的指示开展了开荒大生产运动,调派大批士兵用手开垦了上千亩荒地,既在一定程度解决粮食不足问题,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粮食和农耕技术。
十八军对待藏民始终坚持政治教育和尊重宗教信仰相结合,同时还大力帮助藏民解决生活问题,如提供医疗卫生援助、抗震救灾、开展生产活动、教习文字等。进藏过程中,十八军同藏族人民携手共进。淳朴的藏族民众也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协助解放军进藏,如帮助喂食十八军运输队的牦牛、马匹,藏族妇女帮助缝补士兵的衣服,并捐献粮食物资。经过长途跋涉,解放军同当地藏民结成了亲密伙伴,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
1951年10月26日,十八军主力抵达拉萨。十八军独立支队8月底从青海香日德启程,于12月1日抵达拉萨。按照《十七条协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一行及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与进藏部队在拉萨召开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大会。藏族同胞高呼“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热烈拥护解放军的到来和党的领导。其余各路进藏部队按照预定部署,进驻了拉萨和各边防要地,如十四军一二六团在团长高建兴率领下自8月24日从云南扎那进军,于10月1日抵达科麦,在当地建立国防前哨基地。新疆独立骑兵师于5月23日进驻阿里地区改则,8月23日进驻了阿里政府噶大克(现噶尔)。西藏各地都插上了五星红旗,宣布了人民解放军正式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0年初至1951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进藏之路。解放军进军西藏的胜利,不仅凸显了解放军不畏险阻、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也昭示了中国领土不容分割、中华民族不容分裂的民族意志。西藏至此结束了“有边无防”的历史,祖国大陆实现了全面的解放和统一。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李悝悝
编辑:王富聪孙靖琪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