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2 18:24:43来源:上海汽车报天天看

记者|阮希琼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卖了9000辆了。”尽管有近一年半时间没有回上海,但看着表格上的统计数字,曹宗强颇感欣慰,“公司步入良性循环了,一切都值得。”
2016年,曹宗强从上海打了飞的来到8000公里外的澳大利亚,为上汽澳洲公司剪彩。没想到,这一来,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2017年,曹宗强作为上汽澳洲公司总经理,再次来到澳大利亚,带领团队共同为上汽开拓海外版图。
来时雨雪霏霏,如今春花烂漫。初来乍到之时,MG在澳大利亚的销售正陷入困局。而如今,MG在澳大利亚的市占率已经进入了TOP10。“刚来时,年销量只有几百辆。不过,第二年我们就卖了3000多辆,第三年卖了8000辆。去年,澳大利亚市场卖了15000辆,新西兰市场卖了2000辆。”每一个跃升的台阶,曹宗强都如数家珍。这一刻,在澳大利亚的点点滴滴,如电影中的一幕幕飞速地在他的脑海中略过……
破局
让客户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刚到澳大利亚,第一道难题就来了。
为了更深入地拓展市场,上汽MG决定在澳大利亚采取自主拓展经销商网络的策略,而非总代模式。这就意味着,工作量和管理难度都将大幅提升。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从0到1”建立起经销商网络。“刚来时只有3家经销商。”曹宗强坦言。当时,他和公司另外几位当地员工组成了一个网络开发小组。几乎每天,他都带着小组成员一家家经销商去跑,一家家去谈。
起初的那几次谈判,曹宗强更多地是在一旁听着,通过观察来摸清当地的商业模式。很快,他发现了经销商迟迟不肯加入的症结所在:原来,上汽并不是第一家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中国车企,但其他企业在当地的口碑并不好,所以经销商对于“中国制造”缺乏信任和信心。然而,当被问到类似这些敏感问题时,前去谈判的小组成员总是支支吾吾。
“坦诚很重要,关键是要想客户所想,针对他们担忧的问题,对症下药,给予他们信心。”操着一口并不那么熟练的英语,曹宗强接过话头,向经销商介绍起了上汽。
他告诉经销商,上汽从一出生起就和大众、通用汽车等国际一流车企合作,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上汽有着足够强大的实力来保障产品品质。同时,在多年的合作中,上汽搭建起了着强大的体系,是其他进入当地市场的中国车企不能比拟的。此外,上汽在澳大利亚选择经销商模式而非总代模式,也足以看出上汽深耕当地市场的决心。在减少对方顾虑的同时,他又话锋一转,提到了上汽在“新四化”战略中迈出的步伐,介绍上汽特殊的优势,让对方看到未来。

就这样,一家接着一家跑,经销商之间也口口相传,销售网络拓展了开来,品牌形象提升了,销量也节节攀升。通过3年多的深耕,如今MG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销商数量拓展到了75家,门店数量拓展到了近80家,并且MG在当地的市占率超过了本田、宝马等企业,成功跃上了TOP10。
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他们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都在发生改变。“看到‘中国制造’能在澳大利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真的挺自豪的。”不少当地的华人消费者表示。
深耕
从一线挖出的“爆款秘诀”
经销商拓展是一场战斗,市场营销则是另一场战斗。
为了更快地融入当地市场,与店长聊、与销售聊、与消费者聊,成了曹宗强每次去门店最爱干的事。在聊天中,他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当地人如果比较宽裕,会选择给女儿买车,但即使有富余的钱,也不会给儿子买车。这有点像我们这边所说的‘穷养儿子,富养女儿’。”
也正是因为这个发现,上汽将MG3在澳大利亚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将目标消费者定位为“18-25岁的年轻女性”,该车所牵涉到的宣传广告、个性标签、KOL选择、数字营销都更倾向年轻女性。

不出所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年轻人的第一辆车”的品牌标签深入人心,MG3在澳大利亚火了。如今,这辆车连续多月在澳大利亚位列细分市场销量第一名,澳大利亚每卖出三辆小型轿车,就有一辆是MG3。
为了持续提升MG的品牌形象,曹宗强更是研究起了澳式足球。“当地人茶余饭后,聊的内容就是球队和比赛。如果没有加入俱乐部,同事们喝咖啡聊天根本插不上话。”他玩笑道。
于是,他购买了各种澳式足球比赛的球票,决心选一支球队合作,“既然要在这里扎根,就一定要投入到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中。”

去年,由MG赞助的阿德莱德海港队排名从十几名一举跃至第四名。有人评论,这是一匹披荆斩棘的“黑马”,说的是球队,更是MG。
融合
永远怀揣“空杯心态”
除了市场的融合,还有团队的融合。
严宏智,是投身在澳大利亚市场的另一名上汽员工。事实上,在澳大利亚,也只有曹宗强和他两人是来自中国的外派上汽员工,两人并肩作战,共同看着公司一步步地从树苗长成了大树。“除了销量的稳步增长,我们的团队也扩大了3倍。原来只有总部,现在有了区域办公室,紧接着又有了新西兰分公司。”严宏智回忆起来颇为感慨,但他不愿回忆过多细节,“迈过了数不清的坎,但过去了就过去了,自己成长了,公司发展了,足矣。”
永远怀揣“空杯心态”,是严宏智这几年在澳大利亚最大的感触。“我们上汽在国内做得再好,但到了海外,这些商业模式、管理方法都不一定适用。不能守旧,要用‘空杯心态’去接受当地的新事物。”
今年,上汽澳洲公司团队已经扩大到了70多人,有意思的是,虽然有着中国基因,但在文化氛围上,当地员工并没有感到文化隔阂。“用‘空杯心态’更多地去学习、接纳当地文化,这背后的团队融合,管理层其实花了很大的功夫。”严宏智告诉记者,从公司内部来看,随着管理步入正轨,团队的素质也在提高,员工们都能以目标为导向,积极地做好工作,同时也会为公司产品的规划和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跃升
站在TOP10的新起点
市占率跃上TOP10,公司进入良性循环。短暂的喜悦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压力。
“上次给家里打电话,说压力大得很。”曹宗强口中的“家”,指的是上汽总部,“进入了TOP10,用户对我们的期望值更高了。”
将上汽的电动化、智能化等优势引入到海外市场,是他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希望通过电动化、智能化,进一步完成MG品牌价值的全面升级。”
据介绍,如今上汽澳洲公司已经引入了MGZSEV和MGZSPHEV两款新能源车型。然而,在澳大利亚卖电动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对汽车的续航要求高。同时,政府也没有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政策推出,甚至在有些洲,还要对新能源汽车额外征税。

很快,他们找到了突破口。
“澳大利亚商务人士出差,基本上都会选择下飞机后在当地租车。所以,我们就和租赁公司合作,通过机场租赁的形式推广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曹宗强说,“一来,商务人士更注重环保,通过机场租赁能让他们更多地去体验这一新事物;二来,从实际使用角度来说,由于只要充电,他们的用车成本是下降的。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的体验过程中,我们的MG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据悉,MG新能源汽车在当地机场的出租率已经达到了85%,而普通燃油车的出租率只有60%-70%。“我相信肯定会有爆发的一天。”曹宗强说。
当然,他们面临的挑战远远不止这些。“销量上去了,售后服务如何跟上?我们的经销商网络、门店等需要升级。同时,从公司内部来说,我们还要完善人员配备,优化物流管理,做好降本增效的工作,这些都是新的挑战。”曹宗强说。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曹宗强和严宏智都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了。征战海外的这条路上,有心酸、有思念、有痛苦,但也有自豪、喜悦和期待。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站在新起点的他们,将继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相关链接
明日直播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