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2 21:25:33来源:瞭望智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光明网”(ID:gmw_001),原文首发于2021年6月1日,原标题为《“数学大神”韦东奕:网络重构天才|光明网评论员》,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这两天,北大助教韦东奕意外在网络爆火。事情缘起于一段关于他的采访视频,在采访中,他手提馒头,怀抱大瓶装无标签的矿泉水,眼神迷离、头发蓬乱,加之采访中透露自己通过数学保送北大、现在已是北大老师,这幅形象似乎就是天才本才的样子。
其实韦东奕早已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展现了他的天才特质。高中就获得了数学联赛山东省第一,参加过在西班牙和德国举办的第49届和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满分,后被保送到北大。在北大,8年读完本硕博全部课程。在读期间,他获得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
在这次采访之前,韦东奕已是数学圈内公认的大神了,别称“韦神”。在一些网帖中流传着他的传说,比如解题速度超快,他的做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他的讲课内容,北大老师也不能理解。北大课堂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学生不会的问老师,老师不会的问助教(韦东奕),助教也不会的就一定是题目出错了……
但这些,恐怕依然不足以让韦东奕“出圈”。韦东奕真正成为“网红”,契机是他的形象。他的形象,实在太符合我们习惯的“天才想象”了——和曾经全国知名的陈景润有异曲同工之处。
媒体的一些采访和网友不具名的透露,都在丰满着这个想象。智商超高,情商有限;沉迷数学,不修边幅;能力出众,怪癖不少。甚至有媒体说,韦东奕已经被网络PUA,有网友对他的容貌评头论足,用“奇葩”“古怪”“找不找得到对象”的凡人视角来解析这位天才。
这事实上是网络在重构一位天才,网友未必理解数学公式,但是可以理解一种审美叙事。“扫地僧”“世外高人”“青年教主”,这些词汇纷纷被套在了韦东奕的身上。学术讨论,其实已经被“武侠小说”置换了。韦东奕身上的特点,成了一种具有奇幻元素的符号,进入网络阅读的层次被咀嚼消化。他的容貌被PUA,实在也是难以避免的事,学术天才变为“网红”,也就不得不接受来自大众审美趣味的挑剔。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网络“造神”——当然韦东奕的能力确实值得被膜拜,但不得不说,这种网络关注也改变了专业话语形态,将专业问题变得具有文学性和戏剧性。
不过,网络对严肃事物的解构和重构,具有虚拟性,可能遮蔽对现实社会的判断。比如通过韦东奕的网络形象判断北大数学院、进而判断中国数学的整体水平,恐怕都是不准确的。韦东奕在网络空间是近乎“封神”的传说,但对中国数学基础研究,依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比如国际公认的数学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中国本土目前尚未产生得主。在软科公布的《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北大数学系全国第一,但放到国际上也只排到41名。基础数学研究,依然被认为是中国科研的一个“薄弱环节”。
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曾经在采访中被问及“中国的数学水平排在世界什么位置”,他直言,虽然进步很大,“但相差还是很大的距离”。另一位数学家许晨阳因为种种原因从北大数学院离开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网络上至今还流传着临走前他对科研体系的反思与建言。
对天才的围观,应该引发社会对数学议题的重视。从做题到研究再到产业进步,从个体天才到集群效应再到学科建设,这些问题是逐层递进的,也越来越仰仗机制的整体性支撑,越来越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非仅仅是个人的超高天赋。
韦东奕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如何让韦东奕的天赋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数学领域,数学又如何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这些,还得落到我们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的话题范畴之内。比如提升基础研究的整体待遇,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松绑等。
这些艰深的话题,肯定不如围观天才有趣、有网感。但对于中国的数学研究来说,却是必须正视并下功夫啃下的硬骨头。
延伸阅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民周刊”(ID:xinminzhoukan),原文首发于2021年6月1日,原标题为《北大“韦神”爆红,我们到底在惊叹什么?》,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这两天,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火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在接受采访时,手提馒头、怀抱大容量矿泉水,配合迷离的眼神、蓬松的头发,讲起话来还有些磕巴,像极了一个醉心数学、不修边幅的天才。他显得复古且另类,非常吸引眼球。
就是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引来了网友的调侃。“这,能找到对象吗?”“要是这样,我宁愿我儿子不上北大”,诸如此类的言论不胜枚举。
但当这位大神的庐山真面目被曝光后,网友的态度来了两级反转。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像是夏日午后的一道闪电,清爽了很多人的内心和灵魂。许多人发出惊叹:本以为是青铜,原来是王者。
那么,人们在惊叹什么?笔者认为,不只是韦东奕身份和形象的强烈反差。其实也在惊叹:原来,人还可以这么专注地、纯粹地活。
在韦东奕的世界里,数学是兴趣、是专业、是工作,也是那个至高的存在,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是为这个存在而存在。食物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提供继续遨游数学海洋的动力而已。
小学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数学。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韦东奕之所以痴迷于数学,与其父亲有很大关系。公开信息显示,韦东奕的父亲韦忠礼出生于1963年8月16日,是浙江东阳人,经过本硕连读后于1989年在山东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据了解,平时父子俩在家的亲子游戏就是:来,我们做一道数学题。
2008年,年仅16岁的韦东奕以满分成绩获得在西班牙举办的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然后顺利被保送到北大。大学期间,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均被他轻松收入囊中。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信息显示,韦东奕2014年在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18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这也意味着,他只用了八年就完成了本硕博的全部课程。哈佛大学为了他打破百年校规,表示如果他同意去哈佛,英语直接免试,但是韦东奕却坚决选择了留在祖国。
在北大,韦东奕已经是助理教授。他的解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比标准答案还简洁、速度奇快;他的讲课内容据说北大老师也经常不能理解;北大数学课堂上甚至有传说,不会的题目问老师,老师不会的问助教(韦东奕),助教不会的那就是题目错了……
老师评价韦东奕是“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的数学才子”,甚至被人尊称为“韦神”“青年教主”。这样超高的评价用在韦东奕身上却恰如其分,因为他是站在天才肩膀上的人。
网络还有很多关于他生活的日常,让他的形象不断地丰满起来。他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常步行10多分钟去教学楼接开水;他觉得空调浪费电,于是将遥控器束之高阁;他甚至觉得开灯浪费电,于是经常躺在宿舍的床上,在黑暗中思考数学……
可以说,韦东奕在当代我们常见的学术群像中,很有一种“返璞归真”之美。他的爆火,因为很符合社会一种理想的学术期待,即保持一种纯粹的学术追求,对身外之物云淡风轻。
近些年来,“精致利己主义”成了一种对某些学者的评价,学术丑闻也不鲜见。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韦神的纯粹与质朴,更像是大学本质意义的回归,也更为珍贵。
当舆论对“馒头”“大瓶装矿泉水”倍感好奇时,他或许根本从未注意,那本就是自然不过的生活习惯。网友也喜欢用凡人的视角去打量一个天才,比如情商高不高、生活能不能自理、这个形象找不找得到女朋友之类。
但这样的担心毫无必要,韦东奕的高中班主任张永华认为:“韦东奕这种数学天才在生活问题上的短板是天生的,社会需要其发挥专长,就应该对其短板给予宽容和帮助。我们不能有偏见,更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培养他。”
按照韦东奕现在的学术生涯,起点已经很高了,他完全有很大机会获得更大的学术发展,“韦神”的传说大概率将会续写。有网友这样评价:韦东奕,才是鼓励大家不“躺平”最好的例子,他值得成为一种“正能量”,去鼓舞更多人。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读客文化为库叔提供15本《黑豹红狼》赠予热心读者。被称为非洲版《权力的游戏》,一名追踪者踏遍全大陆最凶险的角落,反抗最肮脏的恶兽与权谋,寻找一个身负真相的孩子。古老非洲的一切狂野与生猛,在这里重获新生。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2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