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3 19:44:43来源:麦可思研究
数据是高校建设智慧校园的基础,翔实的数据结合科技手段能提升学校的工作质量。与此同时,数据隐私问题如影随形。疫情因素加速了高校对数据的需求,那么如何在数据运用和隐私安全间寻求平衡,达到学校和学生双方满意的局面?
大数据、云计算甚至智能穿戴等技术不断完善,教育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及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麦可思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由2015届的82%上升到2019届的88%,在满意度持续上升的同时,学校如何更加及时地解决学生问题、提供更好的资助服务是提升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智慧校园的建设或许是有效途径,一些高校通过学生行为大数据研究,为贫困生饭卡默默充值即是良证。
2021年“两会”期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谈道,疫情带来了挑战,同时为学校加快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除了大范围开展在线教学外,复课后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手段也更加智能,北京市即在多所高校试点,利用学校已有的数据体系增设健康打卡系统,监测学生体温并通过学生行动轨迹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可以说,(这一系统)是对学校管理水平的挑战与升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说道。
“纽扣”风波
疫情之下,国外大学同样面临校园防控难题。新学期开学之前,奥克兰大学大四学生泰勒·迪克森收到了学校邮件,介绍新学期课程安排。同时,邮件特别介绍了“健康一起”行动,该行动号召全校师生遵守学校防控规定,包括戴口罩、保持个人卫生以及维持社交距离等。其中,“师生需佩戴生物纽扣”引起了迪克森的关注。根据介绍,生物纽扣通过无毒粘合剂黏贴在人体胸口,实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以及预警社交距离超过安全范围(双方都佩戴的情况下)。
邮件专门提到,“生物纽扣采集的数据会上传到安全的云端服务器,并由学校妥善使用。”尽管如此,迪克森对这一穿戴式智能设备仍然担心:“数据是否会被滥用?万一黑客入侵云端服务器,自己的健康数据大肆泄露是否有其他隐患?”有相同看法的同校学生不在少数,在收到邮件当天迪克森就登录了校内论坛,发帖表达担忧并希望学校将佩戴该设备作为“可选项”,“我睡觉时已经有100人赞同,等我第二天再次登录时,回复人数已然剧增。”有些学生留言认为学校没有说清数据使用详情,“我并不知道谁可以看到数据,可以看到哪些数据。是不是会全程记录行动轨迹。”迫于反对人数较多,奥克兰大学最终将“必须佩戴”改为“强烈建议”。
症结何在
哲学系教授大卫·史东带领团队调研并最终选定生物纽扣作为新学期防疫利器,对此结果他感到无奈,“面对巨大的传染威胁,分享心率、体温完全是可以承受的微小代价。”他同时感到困惑不解,“Z一代无时无刻不在网络分享生活,各类软件早已将个人数据榨取干净,为何对这于人于己有利的行为如此担忧?”
范德堡大学历史学教授萨拉·依果或许能解答史东的疑惑。依果教授做了与大量数据安全相关的研究,在她看来,学校几乎任何数据收集的举动都会被学生打上管理和监控的标签,学生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敏感反应是人之常情,“社交媒体等并没有削弱个人数据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过是诸如分享欲望、购物需求等让学生忽视了隐私安全。”她表示,在设计学生数据收集方案时,学校应当详细说明收集方式、数据权限等相关情况。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对于学生使用校园网站各项服务产生的数据,学校在网站隐私政策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网站会记录哪些数据(包括学生登录信息、点击信息、留言、计算机操作系统、网页浏览器等)、数据的用途(包括分析学生上网行为以优化服务等)、数据获取权限、数据安全保障(包括具体的安全软件,例如提到了符合工业化标准SSL安全加密技术等)。
另外,对于生物纽扣这类应对突发情况而采取临时措施,学校更应该解释各项功能需要的数据或技术,以及该项额外措施会在何时取消等。疫情同样促使国外高校大力开展在线教学以维持教学秩序,在线考试监考系统的运用率随之水涨船高。
简言之,该类系统是利用学生电脑的摄像和录音设备,实时追踪学生头部和眼球运动,记录现场声音,系统会分析结果,自动判断异常情况并向教师和学生发送预警信息。面对音视频的双向“监控”,不少学生表达了不满,认为“不时的预警信息增加了无形压力”“感到自己失去了信任”,有些学生表示“学校应当改进在线教学的评价形式,而不是开展无死角监视”。
“很多看法归根结底还是误解导致的。”监考系统开发公司Proctorio执行官迈克·奥森表示,系统不会因为学生说话或者起身上厕所就将其视为作弊,“仅仅是给监考教师发送信息以待观察”。奥森表示,摄像头确实会引起不适,教师可以根据考试的重要性(例如资质认证考试等)酌情采用某些功能以提升反作弊等级,“提前沟通与安排是最大化消除误解的法宝。”
学生参与变被动为主动
曼隆学院同样将新技术引入管理工作中,这所学校以提供个性化学生服务著称。疫情影响下,历来颇受关注的学生心理健康更受重视,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随即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了EllipsisHealth项目,利用科技手段发现并干预心理问题。EllipsisHealth利用云端机器学习,分析学生上传的声音文件和学生声音,比对其是否呈现出孤独、焦虑甚至抑郁等特征,“(学生)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特定软件,花上几分钟回答软件提出的一些问题后即能获得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结果,学生能获得诸如冥想放松或拨打学校心理咨询电话等建议。”曼隆学院副校长安吉拉·施米德谈道。
在软件推广期间,EllipsisHealth项目负责人向学生反复强调的一点是“使用软件期间,学生完完全全是在与机器对话,谈话内容仅仅会交给人工智能机器人后台处理,分析结果只有学生本人可以获得”。此外,在软件研发阶段,学院充分调研了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等的看法,并吸纳了学生成员加入研发团队。
学生会成员丽娜·拉克斯基-托雷斯即是其中之一,她是学院商科专业在读生,“我们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学生和研发团队的桥梁,反馈学生的疑问和建议。二是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看法和需求。”丽娜说道。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单纯与机器对话更加“买账”,不少学生还提出增加个性化问题,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转发和点赞数量对心理感受的影响等。“学生的意见得以考虑或采纳,最终他们对软件是非常接受的。”副校长施米德表示。
结语
普渡大学校长米歇尔·丹尼尔斯曾撰文指出,当前大学校园科技的发展,其目的无一例外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校园服务,满足教师科研需求等。在此过程中,(各类科技产品)产生了大量足以引发学生和外界关注的数据。高校需要及时反省,审视科技手段是否超越了学生隐私的边界,或因数据的“多种用途”被学生会错了意。
主要参考文献:
Educause、Chronicle等网站
作者|麦可思范春骏
本期责编|麦可思王捷
往期推荐
01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
---致麦粉:
微信公众号平台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再按发布时间排序推荐。想要不错过每日推送,可以把【麦可思研究】设为星标。
阅读之后点赞或在看,将获得更多您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