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4 19:49:05来源:深度苏州
如果你在各大搜索平台输入“高考”
你大概能收获多到一辈子都看不完的信息
但如果你单独问一个人…
在这个似乎怎么也说不完的话题下
深度君找了一批经历过“特殊高考季”的朋友
1977、1985、2003、2020…
聊了聊他们那段燥热的青春时光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一到6月份,高考的消息就铺天盖地,然后你就会很感慨地说一声:“哦,又要高考了。”
大家会自然而然的以“高考”为话题打开话匣,但每个人都只会自顾自的说自己的那一年,再遗憾地接一句:“我当时就是没考好。”
这是一种无言的默契,是即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即使你我不在一个年代、不一样的试题,但都能因为这个话题而产生穿越几十年的共鸣。
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
出生于1963年的程先生,在1977年的时候虚岁才16,那是新中国正式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和现在不一样,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天气还很冷。
考场的画风很有趣,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坐在一起。不同的年龄群、不同的工作,有些人都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因为等了很多年好不容易等来了高考,所以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来参加考试。
“我记得,和我同一考场的甚至还有我的老师。”
所以那一年的大学班级构成也十分独特,一个班里年龄能差出两代人。
现在也快毕业几十年了,每次参加同学会,程先生都会很感慨,有些年纪大的同学甚至都已经去世了。
1985年的高考
从恢复高考到九十年代的苏州,是一个略微神奇的时间。
那个时候,农村出身的孩子希望能拥有城市户口,而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在初中毕业后选择考中专;一部分没被录取的人,要么继续读高中要么因为家庭情况选择工作。
而读高中考大学是一条很难的路。
当时大学录取率很低,很多人怕浪费时间而选择中专,只有一部分城市里的孩子、农村出身但成绩很好的孩子,才会选择高考。
顾先生就是一位被老师拉回来继续念高中的苏州农村孩子。他原本的念头很淳朴,只是想混个中专文凭然后进城市,但中考失误让他没了方向。
“本来想算了的,但我班主任突然有一天来我家,求我父母让我继续读书。然后,他们同意了。”
当时苏州最好的高中是九中、十中、一中、三中,一般进这几所高中的学生,都是奔着一个好大学去的。顾先生与三中签约,直升了这所学校。
据顾先生的回忆,他高中的那几年其实很苦,甚至觉得和自己儿子高考的时候差不多。高三那年,他住的房子突然拆迁,所以只能借住在别人家里复习,这是现在高考生不可能“享受的待遇”。
而85年高考时间是在7月份,非常严热。当时是没有空调的,风扇也不敢开的太大怕吹散卷子。
顾先生回忆道,“实在热得不行的时候,监考老师就只能放些冰块降降温”。
2002年,高考扩招
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从那时起“考高考,上大学”成为了趋势。02年参加高考的葛先生,就正好赶上了扩招的年代。
如今从事金融行业的葛先生,是已经离开苏州十几年的北漂,而因这个行业他需要一直学习,并且不断参加考试,可以说一直延续着当初高考的状态。
但人生中第一次大考的紧张感,还是让他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高考只考两天,第一天考试结束后,因为太过紧张发挥得并不好,在走出考场后难受了整整一晚,这种焦虑保持到了第二天开考前。
直到葛先生坐在位置上等发卷的时候,喇叭里突然放起了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旋律飘进耳朵,几句歌词瞬间让他释怀。
那个瞬间,是值得铭记一辈子的程度。
2003年,非典期间的高考
2003年非典肆虐,当时苏州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人出门都得带口罩。但或许也因为信息闭塞,慌乱的程度没法和去年的新冠相比。
现在已经是苏州一名高中英语老师的沈老师,恰好就是那年的高考生,在她记忆中,考试前要先去体育馆测个体温,考场里也用醋喷过。
▲非典期间,一位女生坐专车去考场考试,该考点只有她一位考生
其实01-03的那三年,苏州高考制度连续变了三年,先是改了考试模式,在03年直接把考试时间提前到了6月。
“又是非典,又是改革,放到现在大家都慌死了,但是我们那个时候倒还好。”
相对于非典,沈老师印象更深的反而是考完试骑着自行车回家,和朋友抱怨着那场难到爆炸的数学考试。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高考
03年非典,高考提前了一个月,20年新冠,高考推后了一个月。
同样是时间改动,同样是疫情,但考生的心情相差很多。刚上大一的张同学,在去年高考时的心态只有一个字——急。
急着复习、急着复课、急着考试。
备考节奏被打乱,常常看着这本书又突然想起另一个知识点,再麻溜换本;迟迟不开学,又看着人家陆续复课,真的复课之后又开始产生不适应感;考试的延期,虽然有了更多的时间,但也让焦虑的状态延期……
甚至有些人会因为太过焦虑而失眠易怒,哭一场都是常见的事了。
很明显,对他们而言,高考的重要程度远超了疫情。
每个独一份的高考故事里,高考都扮演着一个不一样的角色,体现着不同程度的重要性。
对程先生、顾先生这样的人来说,高考将他们从农村带向了城市。
而上世纪那些通过高考考上大学的人,如果不出意外,现在大多都是高知,基本上都干着教授、研究员的工作,或是从政去了。
有像沈老师那样,多亏一场超难的考试,让本来拉胯的数学没有成为自己的弱项,而顺利进入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还有些人会自嘲:高考确实能改变一个人,它把自己变得更烂了。
虽说发言有些忍俊不禁,如同玩笑的一句话却拥有着共通性——
几近所有人在回顾高考时,都会觉得自己曾经与更好的机会擦肩而过,是即使考了400+(江苏卷)进了南大,也会为自己没能考上人大而遗憾。
更不免有些人将高考浑浑噩噩地对待,或是选择留学直接避开了高考。
所以高考究竟是否重要?很多人都会说,高考的重要性在于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变得容易一些,这大概是略带些现实和功利的解读。
其中那位北漂的葛先生也说,高考是重要的,他的理由却要浪漫些:
因为只要是人生中发生的事情,无论多小它都是重要的。
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会主动去回忆高考。
算上自己和儿子,可以说是经历过两次高考的顾先生坦言,在儿子上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主动关注过高考了。
每天忙得连轴转,只拥有“地下车库十分钟”算是自己时间的葛先生,也根本没有空隙来回忆这场十几年前的考试。
除了在高中教书的沈老师,每天都要面对着一批高三生,挂在墙上倒计时的提醒,让她不得不时时刻刻记着这场压力越来越大的考试。
除此之外,大部分人都和顾先生、葛先生一样,只有突然被cue到的时候才会想起。
比如在进入6月份后,频繁刷到网上“高考禁噪”、“高三生喊楼”的新闻,或是看到日历上熟悉的“7、8、9日”。
大家也只会被考试后挂在热搜上的“全国作文题”、“江苏浙江高考battle”等词条吸引,点进去看吐槽看地津津有味。
曾经看到某站一位up主说,“玩具这个东西,小时候玩总会被要求从中学会些什么,只有长大了玩玩具才只是单纯想获得快乐;因为长大以后看玩具,没有了束缚更加纯粹,所以玩具就是玩具。”
其实高考何尝不是一样呢?
它是家长老师考生眼里的头等大事,是一场需磨枪三年以待的战事;但当我们长大了再偶然提起它,内心波澜不惊,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已经只把它看成一场考试了。
转眼间,苏州又有数万学子即将踏入考场,哪怕是已经经历过高考的我们,也无法以“过来人”的头衔告诉他们:“高考不重要,只是人生中的一场考试而已”。
高考重要吗?
我们也不确定,如果当年高考考得更好/没考上,会不会比现在过得好/差……
关于深度苏州(sdsz0512)
热忱的苏州生活家
生活方式|苏州,每一天都在变化
商务合作
微信ablady6|手机15371828558
内容来源:深度君实访、中国青年报、新京报
网络,未能一一找到出处
如果使用了你的图片请与我们联系
爆料、投稿请添加微信:chihuolady,注明来意哦
法律顾问:上海小城(苏州)律师事务所诉讼部主任
陈柏安手机&微信13606200520
这些精彩内容由我们制造,点击可查看
转发6万+:|
阅读60万+、转发4万+:
转发3万+:|
转发2万+:|
转发1万5+:||
阅读300万+:
阅读80万+:|
阅读60万+:|
阅读50万+:|
阅读40万+:|
阅读30万+:
阅读30万+:|
||
阅读10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