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汽车 文章内容

对手是充电桩?看看华为的无线充电

发布时间:2021-06-04 18:48:13来源:充电桩视界

还记得前段时间,小米发布了手机隔空无线充电视频。视频内容大概是只要进入小米设置了无线充电的房间,手机就会自动进入充电状态,看上去非常科幻。但那时候却没人知道,这样的情况在未来可能要发生在汽车上。小编并没有得到华为无线充电的直接技术说明,但是近日了解到,华为公开了一项名叫"一种无线充电车位泊车推荐方法及系统"的专利,这能否管中窥豹、了解华为无线充电的思路呢?是否是为华为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做的铺垫呢?

到底是什么专利?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可被应用于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车辆进入停车场时向停车场上报本车信息,停车场服务器将车辆信息与预先存储的无线充电车位信息对比匹配,综合判断当前停车场是否存在可用充电车位。若检索出有多个可用充电车位,选择出最佳车位,并将前往最佳车位的路径和入库方式推送至车端。

目前电动汽车的主流充电方式就是有线充电,虽然成熟、简单、直接,但也存在着使用不方便的诸多弊端。而汽车无线充电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占地面积较小,这是节省空间的最直接的充电设施建设方法。二就是故障率较低,因为没有直接接触的活动部件或器件。

专利具体内容

专利说明书显示,目前电动汽车主流的充电方式是有线充电,该方法虽然技术成熟、简单直接,但存在诸多使用不便的弊端。随之,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方式的研究也非常活跃,其中基于固定停车位的无线充电技术是最具有应用价值的充电技术之一。

然而,无线充电接收端可能安装在车辆底盘的前部或后部,地面发射端也不一定安装在停车位中央,且发射端可能存在不同的尺寸规格。

如果驾驶员以错误的方向将车辆泊入车位,虽然充电发射线圈和充电接收线圈能够对准,但是车辆可能超出车位影响其他车辆停放或通行,驾驶员需要将车辆开出车位调转车辆朝向后再次泊车。这不仅会影响用户停车效率、已造成车辆拥堵,并且容易发生车辆碰撞等安全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泊车车位推荐方法,旨在解决无线充电车辆与车位的匹配、泊车方式选择的问题。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可被应用于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车辆进入停车场时向停车场上报本车信息,停车场服务器将车辆信息与预先存储的无线充电车位信息对比匹配,综合判断当前停车场是否存在可用充电车位。若检索出有多个可用充电车位,选择出最佳车位,并将前往最佳车位的路径和入库方式推送至车端。

这么高功率的设备安全吗?

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来了,众所周知,如今手机的无线充电技术是将手机背面的接收器与无线充电器匹配后进行的点对点充电,但汽车无法实现完全精准的点对点(或者说端面对端面)充电。毕竟,四个轮胎为其增加的高度就意味着"腾空"。而这样的话,要么无线充电机可以位移、要么充电的功率就要达到一个恐怖的数值,那附近经过的路人可能会承受过量辐射。

参考手机无线充电的调查来看,研究人员将高灵敏度辐射测试仪用于测量手机无线充电器的辐射强度。打开电源后,数值从150增加到180,增幅不明显,无线充电器的辐射似乎没有预期的那么大。虽然汽车的功率比起手机来说有着几千、甚至几万倍的增长,但是如果这项技术真的可以得到量产,那也就意味着对人体并没有非常大的伤害。

实在有点厉害

这20年来,华为远见的战略布局完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无论是操作系统、独立芯片,还是5G专利的数量,华为在很多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如今华为正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许多将来在这个领域将要用到的功能。虽然在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对此有些怀疑,但是小编相信,华为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能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由于华为的各种业务受到美国联合盟友的强力制裁,其手机出货量直线下降。但基于华为的技术沉淀,2020年华为营收保持正增长,智能电动车领域已经成为华为"活下去"的主要方式。

话又说回来,对于电动车而言,无线充电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损坏率低等优点,更方便用户出行。华为的无线充电专利未来很可能会用于量产机型,我们没理由不期待。

梳理华为汽车:不造车的汽车巨头

华为在2014年正式开始进行车联网的布局,目前已形成具备五大产品布局的从硬件到软件的全套解决方案。

从2014年在“2012实验室”设立车联网实验室,华为开始进行车联网方面的研究,其后立足于其擅长的5G技术,从车联网通信架构,到芯片中标奔驰的车载模块项目,开始一步步布局。

2019年,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和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BU、Cloud&AI产品与服务BU并列,再加上华为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组成华为六大一级部门。

2020年10月,华为发布独立品牌“HI”,其中包括了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

2020年11月,长安汽车宣布与华为和宁德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品牌。该品牌将为用户提供系列极致体验的智能科技产品,进而将全面数字化的出行变为现实。

华为将自己定位为智能汽车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部件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包括一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五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HI”还提供强大的算力和操作系统,包括三大计算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以及三大操作系统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

从技术层面来说,华为提出车用CC架构:即分布式网络+域控制器的架构。将当前的总线+分布式功能单元,将转变为分布式网络和三个域控制器,包括智能座舱域、整车控制域和智能驾驶域,这也是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内产品布局的核心架构。

分具体产品来看,网联技术、车联网云平台、计算平台是华为目前在汽车行业已经明确的布局,与华为的主营业务——通讯、云平台、芯片一一对应。

CC架构:通过CC架构这一作为底层「计算+通信」的基础设施,连接起了CDC智能座舱平台、MDC智能驾驶平台和智能电动VDC平台。华为车用CC架构主要具备四大优势:成本优化、缩短车型开发时间、优化驾乘体验以及支持自动驾驶的逐级演进。具体来说,CC架构将会通过集中式布局,减少ECU数量以及线束长度,从而实现成本和整车重量的优化;能够大幅节省车企开发新架构的时间,可将车型开发周期缩短6至8个月;CC架构通过将整车级能力进行开放,让用户可以按需调用车内的功能,使用户的驾乘体验更加灵活;基于CC架构,可以实现智能驾驶硬件可扩展以及实现自动驾驶从L0到L4架构的持续演进。

华为如何推进与整车企业的合作?

从2014年华为牵手东风起,华为就陆续与上汽、广汽、比亚迪、长安等十余家本土车企合作,从将自己的5G通信模组搭载在一些车型上,再到车机、车联网等更深层次的合作,华为从硬件到软件一步步加深合作。

我们将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分为三个层面:1)生态层面,嫁接华为生态的HIcar,该层次是华为将自己的系统与汽车生态结合在一起,从操作层面来说较为简单,容易大面积铺开,是和车企合作最快的方式;2)增量部件层面,华为通过其在零部件方面的成本优势可以切入硬件方面的供应;3)平台层面,华为将提供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DC,将自己的传感器、执行器及应用算法等与合作伙伴更深融入。

华为与众多主机厂开展战略合作,长安、比亚迪合作深入。目前华为与众多主机厂均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各个方面展开合作。从紧密合作性来看:1)实质进展最为深入的是长安汽车,长安与华为、宁德联合发布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2)比亚迪与华为合作也较为密切,目前产品主要在智能座舱领域。

从业务方向来看,主机厂和华为在智能网联以及智能车云上合作较多,智能驾驶层面与长安、江淮深度合作。我们根据目前现有信息对华为5块业务与主机厂合作做了梳理。智能驾驶:已有实质进展的公司主要是长安、江淮;智能座舱:主要合作公司比亚迪、长安;智能电动:华为电驱在上汽大通上已经开始应用;智能网联:5G技术是华为最具备优势的业务,目前众多主机厂也是围绕5G技术展开合作,比如比亚迪、长安、北汽、上汽、东风等;智能车云:目前已经使用华为的云平台的车企主要是一汽、长安、江淮。

资料来源及致谢玩车报告REPORT

IT之家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