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高考作文都被《觉醒年代》承包了!一部给学生的绝佳教育片 | 教育光影

发布时间:2021-06-08 12:38:33来源:今日教育考试

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

只需关注“今日教育考试”!

2021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高考作文题目。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都涉及哪些内容?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在点评今年高考语文命题特点时指出,今年高考虽有8套试卷、8道作文题,其实只有一个主题,即站在新百年的节点上,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今年每道作文题的背后都非常讲求思辨。

看完今年各大试卷的作文题,不少网友感叹:热播剧《觉醒年代》简直是行走的素材库!看过《觉醒年代》的考生应该都在暗自窃喜。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

那些在我们教科书上随手划过的话、老师说要考的重点,不过是寥寥数语,我们恐怕很难对那些死记硬背的考点感同身受,真正体会到它们曾经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甚至不惜为此献出最宝贵的生命。

我们也很难从一张黑白照片、几句生平记叙里,了解这些人物从鲜活的少年到冰冷的墓碑,走过了怎样波澜壮阔、英勇无畏的一生。

在该剧中,那些时代的风云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毛泽东等等,都从历史书中走出来,以鲜活生动的形象,展现于观众面前。可以说,这部剧相当适合给中小学生观看,它几乎达到了初高中近代史重点知识全覆盖。

《觉醒年代》让我们有机会真正走近那个时代,走进那群人。

看到那个时代的满目疮痍

才明白先辈们抗争的意义

100多年前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是为了生计贱卖孩子,为了活着“易子而食”。

是人命如草芥,封建礼教还要“吃人”的至暗时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到底什么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觉醒年代》里有这样一些场景:

鲁迅的一位同乡叫杨开铭,是个文化人,师范毕业,但是他疯了。为什么呢?

杨开铭是个好心人,在当老师教书期间,时常接济乡里的一个寡妇,但时间长了后总是遭人非议。有一次,杨开铭不慎趴在寡妇家的桌上睡着了,被寡妇的族人知道后,寡妇被族长按照族规处置,活活给沉塘了。

在农村里,即便儿子死了,也要找花季的女孩子婚配。怎么操作呢?让女孩嫁给一只戴着红花的公鸡,就算是完婚了。

而大街上,被当众斩首的革命者身边,围着一群穷苦的百姓,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只殷切地期盼着革命者流下的鲜血——那是治病的“良方”。

“官爷”收着钱,老百姓蘸着血,那些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对于麻木的民众来说,不过是救命的“药引子”。

民智未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这些逆来顺受、甘于“穷命”的百姓,一边接受着封建礼教的驯化,一边又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加害者,他们既被人“吃”,同时又在“吃人”。

所以鲁迅拿起笔,“呐喊”着唤醒民众,竭力推广白话文,解决文盲问题:开启民智是第一步,告诉他们“即便世道从来如此,这一切也是不对的”。

城市里,工人们也遭受着压迫。

你以为8小时工作制,这个被写在劳动法里的规定是怎么来的?

在旧中国,工人拿着微薄的薪水,每日工作时长甚至超过16个小时,而李大钊,在工人中间奔走呼号,告诉他们要替自己争取权益。

为了在民众间普及知识,革命者们办夜大、开演讲,真正地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让所有埋头讨饭吃的百姓,都能挺起腰板、活得像个人。

毛泽东劝说工人们去读书,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学知识、学文化的权利。

正是这批人一点一点的努力,民智逐渐开化,也为后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根基,为再后来实现真正的“庶民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身上有中国文人最自重最慈悲的责任和精神:“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为了人人都受教育,为了少有所教,老有所依。”

了解了这些,再来读鲁迅先生的那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时,是不是更能体会到革命者的满腔热忱与坚毅果敢。

而他们正是最早摆脱冷气、向上走的青年: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先烈们不再是一张黑白照片

他们是父亲、儿子、丈夫、妻子

《觉醒年代》里,我们原先熟知的、历史书上的先烈,从未如此丰满、有血有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之、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

他们不仅仅是先驱是伟人,他们还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

我们能看到特殊年代里,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的伉俪情深。

李大钊的夫人比他大五六岁,他们打小就定下了娃娃亲,旧式的婚姻却也谱写出了绵长动人的爱情。

北大雨中,李大钊和夫人互诉衷肠。李大钊奔走革命的年岁里,夫人在背后无条件地默默支持。

李大钊说:“我对得起天下,却唯独对不起你。”

赵纫兰不识字,她最快乐的事是收到李大钊从日本、从天津寄回河北老家的信,然后找村里的大先生读信,晚上在灯下还要一遍遍地看。

赵纫兰最大的心愿就是学会写字,在收到信的时候,也能亲手给丈夫回一封信。

李大钊向妻子承诺,等校园里能安静地摆上一张课桌、能听到朗朗读书声的那天,他就教妻子写字,等着她写一封情书送给自己。

然而,不久后的1927年,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而他的妻子赵纫兰,自始至终一辈子只认得“李大钊”三个字。

这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每日奔走不着家,为了革命早就做了赴死的决心,他们不是合格的丈夫,也不是合格的父亲。

和家人聚少离多、连累妻儿颠沛流离,放弃安稳的人生,放弃荣华富贵,他们不少人家境优渥,却选择“背叛”自己原有的阶级,走上了一条披荆斩棘、生死难料的路。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都因革命牺牲,就义时都还不到30岁。

“他们最先觉醒,却也最早死去。”

但总要有人去直面淋漓的鲜血,总要有人做“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总要有人“不惮于前驱”。

《觉醒年代》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他们牺牲了自己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的角色,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给国人换来了一条光明的路。

正是因为他们有血有肉,有不舍有牵挂,他们的牺牲才处处彰显伟大。

他们用生命抗击晦暗

照亮了我们的明天

“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从《典籍里的中国》,伏生在战乱中誓死护《书》、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到近代如秋瑾、林觉民、瞿秋白等人为了革命甘死如饴,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国家何以在历经剧变、饱经风霜后依旧得以延续?

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和信仰,我们才得以有今天。

我们现在距离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很遥远,但这部剧不遗余力地在拉近我们和时代与人物的距离。

主创团队搭建了340多个场景;1:1.2重建了5层的北大红楼;为了还原百年前尘土飞扬的老北京,他们运了八百多吨土……

演员和历史人物原型也做到了“神还原”。

剧中演绎出来的他们和大众印象中的扁平化的形象不同,他们是多面而丰富的,演员们演出了伟人们身为人照样绕不开的一日三餐、生活琐碎。

甚至颇有些可爱的生动气息。

而为了感受到当时人的不易,饰演陈延年的青年演员张晚意,在一场勤工俭学当苦力扛麻袋的戏里,是真的把一百多斤的包袱扛在肩上。

从编剧导演,到主创团队的所有演员,他们对于这段历史,真真正正地传达出了一种态度:致敬。

没有特意美化的宏大叙事,没有强掰泪点的歌功颂德,这样一部每一帧每一个动作都细细考究的良心剧,也在细节之处深深地打动了众多观众。

所以常爸也强烈要给中小学生们推荐这部剧,让那个年代,和那些伟人在孩子的眼中鲜活起来,让孩子知道,这些人才是我们应该追的“巨星”,让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更有意义和价值。

最后,我想借知乎上看到的一段话,作为推荐这部剧的结尾:我们一直知道他们伟大,但我们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出处:常青藤爸爸。该公号由哈佛、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常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