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旅游 文章内容

公寓被迫成景点|层叠的意义滤镜下,空间被迫失常

发布时间:2021-06-09 08:02:14来源:知著网

「从“发现风景”到“打造景点”,还需要对空间进行意义的再造。」

<<<

住在“景点”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问题,上海良友公寓内的居民可以回答。

自从良友公寓内部独具特色的钻石型楼梯和环形天井被摄影爱好者发现,这幢有着83年历史的居民楼就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各种打卡帖中。

上海拍照打卡地分享

但对于楼内的居民来说,自己的居所成为网红,并不是一件好事:原本宁静的生活环境被打破、楼内设施被损毁、隐私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不堪其扰的居民,在楼内张贴了警示文字,但仍劝不走一些“执着”的拍摄者和观光者。无奈之下,有居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注册了账号,专门用来曝光擅闯民宅者。

良友公寓居民在网络上曝光入侵者

实际上,良友公寓的遭遇也并非新鲜事。

前不久,同是在魔都,武康路某居民楼的二层阳台也因一只粉色蝴蝶结而成为网红打卡地,居住于此的老奶奶因过度被扰而搬离,那只蝴蝶结最后也被摘下。

武康路的粉色蝴蝶结

围绕这类事件的评论中,共识很容易达成:侵扰当地居民的打卡行为,并不是正确的观光方式。更有网友认为,“网红”如今已经沦为贬义词,追着网红地打卡不仅是盲目跟风,甚至是精神空虚的体现。

但在阻止和谴责不礼貌的观光行为之后,仍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居民住宅如何“被网红”?在矛盾之下,游客、居民与公寓空间这三者呈现出怎样的关系?打卡式观光为何既能吸引人,又让人感到反感?

01

制造网红:民宅如何成为“景点”

无论是良友公寓的钻石型楼梯,还是武康路上的粉色蝴蝶结,拍照打卡的这阵风,都是从社交媒体平台上刮起来的。

在小红书上搜索“上海网红公寓”、“上海公寓打卡”等关键词,能找到不少观光分享或摄影打卡的帖子。

一眼望去,与良友公寓相关的照片几乎都千篇一律:要么是从上向下俯拍钻石型楼梯,呈现线条蜿蜒曲折的美感;要么是从下向上仰拍环形天井,营造大片既视感。

良友公寓打卡帖

而在另一个同为民宅的网红打卡地——上海隆昌公寓,人们则将镜头对准了住宅楼的外部,或是将凌乱但颇有烟火气的楼内走廊作为人像写真的背景。

隆昌公寓打卡帖

正是这些打卡晒图和攻略分享,将本是普通住宅的空间景观化:公寓不再只是他人居住的空间,而变成了可游览的观光点、可拍摄的取景地。

网友分享进入住宅的拍摄经验

部分公寓之所以被“选中”,或许有审美上的原因。

在大众的审美标准中,像良友公寓这种外观设计和内在装饰都各具特色的西式公寓,尤其在普通城市街景的衬托下,的确是值得一看的风景。而隆昌公寓这类不同寻常的住宅景观,也具有一种奇观美感。

但并非所有风景都能成为景点。从“发现风景”到“打造景点”,还需要对空间进行意义的再造。

而打卡文案就是为原本普通的公寓住宅赋予新意义的方式之一。

历史久远的良友公寓被打上“老上海”标签,隆昌公寓则被视为“人间烟火”的代名词,这些都迎合了观光者想要感受原汁原味的老上海、追求地方原真性的心理。

隆昌公寓分享贴

与武康路上的那只粉色蝴蝶结一同出现的,是网味十足的“唯浪漫至死方休”,屋内的老奶奶也被形容为“住在城堡里的小公主”。挂在阳台上的粉色蝴蝶结,也为空间的意义增添了一层粉色的浪漫滤镜。

粉色蝴蝶结打卡帖

除了打卡文案,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涌现的打卡帖,不仅巩固了空间的新意义及其“网红”地位,使其成为“一定要去”的朝圣地,还将这些空间转化为了线上的展演资本和流量密码。

于是,在各种文案的意义堆叠和打卡帖的意义巩固中,网红景点由此诞生。

02

争夺空间:“内”与“外”的冲突

然而,被网红景点吸引而来的游客真的到了民宅内,就无法再将这里视为无人的观光空间,而必然要与住在这里的居民产生联系。两者之间产生矛盾乃至冲突,其实也并不让人意外。

对于游客而言,公寓只是拍摄的取景地;但对于居民而言,这里却是私密的居所。如果暂且不谈游客入侵民宅的非正当性,他们对于民宅的使用方式的确会给居民带来极大困扰,二者的矛盾往往直接来自于此。

对于接近熟人社会的邻里社区而言,光是外来者的出现就难免令人感到不自在。更不用说,他们多少会制造声响,影响居民休息,或是长时间占据公共空间,给居民的进出带来不便。

况且,被影响的不只是居民,还有上了年岁的公寓楼。在良友公寓内,有拍摄者为了找到最佳角度,破窗进入一楼的天井,或是让被拍者坐在楼梯扶手上凹造型,压弯了本就陈旧的楼梯栏杆。

良友公寓内部玻璃被损

但以上这些也都曾被有主人翁精神的居民所包容,真正令他们感到恼火而谢绝所有观光行为的,是一些更失礼的越界行为:

有人将公寓门禁的密码公然曝光在网络上;有人为了进入公寓给老年住户打电话,谎称是其儿子的朋友,请老人家下楼开门;而更常见的,是楼道里和网络上面对居民的指责毫无歉意乃至破口大骂的人。

在这场空间争夺战中,公寓内的居民不仅要忍受外来者的侵扰,还要花精力与无礼者斗智斗勇。而他们花大力气去夺来的,还是一个本就属于他们的东西。

良友公寓居民张贴警示

在争夺物理空间的表层之下,二者之间其实还潜藏着另一层矛盾,即对空间意义解读的差异。

对于游客而言,承载了历史、见证了岁月的良友公寓算得上是“老上海”的象征,但对于长久居于此的人们来说,“老上海”可能更是具身的生命经验和生活记忆,而绝不仅是住宅内的那一方楼梯间。

同样,外来者眼中对于粉色蝴蝶结“唯浪漫至死方休”的解读,在本地居民看来,也可能显得矫揉造作。

虽然这种意义理解的差异主要来自经验的差异,也并无高下之分,但的确会成为横亘在二者间的屏障,使居民产生“他们在拍些什么”的不解,乃至“这有什么好拍的”的反感。

03

打卡观光:共享美景还是盲目跟风

在良友公寓遭侵扰的报道下,不少网友都能与居民共情,表示了对入侵民宅的谴责。也有人表达了对打卡式观光的反感,甚至将“网红”一词污名化,认为追逐网红地打卡观光,是一种纯粹为了吸引流量和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网友评论

但恐怕,没有哪个人能完全拒绝打卡式观光。

我们或许会认为,打卡式观光是随着社交媒体一同诞生的产物,但仔细想来,在前社交媒体时代,打卡式观光其实也已经存在。

比如,人们也会冲着有名的景点去游玩、在标志物前留下人与景的合影、甚至或正当或不正当地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虽然彼时还没有微博和朋友圈,但游玩的经历一样能成为交谈时的社交资本,是一个人“见过世面”的体现。

这些都与今天的情况类似,只不过,我们留下纪念的方式和展示游玩经历的平台,变成了更高清的影像和更即时的社交媒体。

故宫打卡帖

但不可否认,社交媒体时代的观光与前社交媒体时代相比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社交媒体时代的观光更凸显了视觉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社交媒体上的观光打卡,都要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反过来,影像(“能否出片”)甚至也成为某地能否成为景点的一个标准。

社交媒体时代,“制造景点”能力的提升也拓展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探索,观光不一定着要去传统景点,也不一定要去远方,本地的一座商圈、一家咖啡店乃至一个邮筒,都能成为可被观赏和体验的“微景点”。

由于观光本身和对这一行为的展演成本都降低了,观光的社交资本属性也变得更加轻量和碎片化。在今天,它更意味着“跟得上潮流”或“有品位”,而不足以称得上是“见过世面”。

“明星同款”邮筒打卡

打卡式观光在今天的流行也不难理解,它有时的确能为身处陌生环境的游客提供一套现成的游玩模版,让人们能高效地获得快乐、展示快乐。在文明游玩的前提下,打卡式观光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但也不妨对打卡式观光多一份反思:

这种接受了现成模版、宛若复制粘贴的游玩方式,可能也在无形中侵蚀了游玩者的主体性。在复制粘贴的循环中,我们也失去了探索陌生空间、解锁全新体验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接受了那套游玩模版中关于“什么是美”的定义,习惯了对某一空间千篇一律的媒介呈现,是否也不自知地接受了一套视觉审美的殖民?

以及,回到公寓被迫成为景点的事件中,我们或许也应当以“景点制造者”的身份反思:当我们在制造景点时,如何避免为空间赋予过多的意义,让它能在被观赏和体验的同时,也不落入被迫失常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巩汉语《公寓成网红打卡地,居民一开门就是“长枪短炮”》-澎湃新闻

[2]菠萝狗《我住上海网红洋房公寓,天天和“入侵者”斗智斗勇》-外滩TheBund

[3]CardiC菠萝狗《我住上海网红洋房公寓,天天和“入侵者”斗智斗勇》-外滩TheBund

(图片来自网络)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