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33岁高考12次引发争议:他背后的艰难和心酸,你想象不到

发布时间:2021-06-12 07:44:08来源:景来律师

来源丨桌子的生活观

1

据《潇湘晨报》报道,33岁的唐尚珺,今年第12次参加高考。

来自广西防城港市贫穷山村的他,因为纪录片《高十》,被人熟知。

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指责。

完整看完纪录片,我悲哀地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执着地想和命运抗衡,甚至有点走入死胡同的人。

这样的人,我没法去指责。

2010年,唐尚珺第一次高考没上本科线,父亲让他读一所技校。他不甘心,拿着学费,瞒着家人开始复读。

此后,他开启了自己多年的复读生涯。

在复读班里,唐尚珺说出了自己理想的学校,中科大。

梦想和实际之间,隔着银河般的距离。

唐尚珺屡战屡败。

父母一直都不知道真实情况。读技校的学费,就成了唐尚珺复读的费用。

2013年年底,“毕业工作第一年”的唐尚珺,回家过春节了。

这个年,他过得尴尬内疚又充实。

全家人坐在一起,堂哥抱怨唐尚珺从未接过自己的电话,混社会的人,人情世故一定要懂。

但他不知道,他打电话的那些时候,唐尚珺正在上课。

妈妈催促他赶紧讨老婆,26岁,参加工作,可以娶妻生子了。

唐尚珺流着眼泪的镜头,令我无比难过。

那一刻,他是否有过后悔?这么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

瞒着所有的家人,小心翼翼维护着谎言,(Jlls)又是为什么?

眼前,是贫弱的家庭,是60几岁还要卖甘蔗维生的父母,是考了几次依旧没能达成目标的成绩。

未来,到底什么时候才来?

他不知道,可他迫切地想要改变贫穷的家庭。

为了供他读书,家里破旧的老房子一直没做排水沟。下雨的天气,屋子前后泥泞不堪,没有地方下脚。

67岁的母亲早已白发苍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10岁。她依旧要从早忙到晚。

他只想快一点,带领家庭走出贫困。

对唐尚珺来说,这个方法,就是考上名校。

2016年,第7次高考,唐尚珺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那是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这一年,唐尚珺终于决定抛弃高中生身份,进入大学。

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向父母坦白的同时,得知父亲身体不好了。

肺癌晚期。

迟到几年的录取通知书,驱散不了全家的阴霾。和“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几个字放在一起,通知书上的“喜”字,显得格外刺眼。

就在那时,唐尚珺猛然发现,(Jlls)考上什么大学不重要,亲情才最重要。

命运对这个想要破局的家庭极为残酷,给你一点甜头,就要用更大的苦楚来交换。

如何跳出这个贫穷的怪圈,我们无从知晓。

纪录片的最后,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可纪录片没有拍出的续集,生活还在继续。

本该毕业工作了的唐尚珺,被传出今年还在参加高考。

《高十》导演后来说,唐尚珺的父亲病危没钱治病,他放弃读大学,换取了复读学校2万元奖金,给父亲救命。

一年之后,父亲去世,而唐尚珺在“高考-复读”的循环中,继续挣扎。

一时间,骂声四起。

有人说他魔怔了,有人骂他心里有病。

家里穷成那样,为什么还执迷不悔?

是不是高考专业户,专门高考赚奖学金?

是不是根本没勇气面对社会,才不断在考试中躲避。

没穷过的人,根本不懂那2万块,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那可能就是一条命,(Jlls)是一个家族的希望。

他用上大学的机会,换父亲多活一年。

如果是你,你怎么选?

你以为他不想结束高中生的身份?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不会懂得这种挣扎。

你可以不理解他,可以不支持他,却不能忽视他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我始终记得,那年春节,有点醉意的唐尚珺对着镜头说:

我现在都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为着这句话,他后悔了。

搭进了这么多年的青春,值得吗?

这个答案,只有唐尚珺自己知道。

一个唐尚珺,折射出万千农村寒门学子的身影。

和同龄孩子相比,他们除了学业的压力,还有生存压力。理想和贫寒的家境,甚至时常发生冲突。

可即使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们仍希望闯过这一道难关,去河的对岸看看。

比起曾经吃过的苦,和将来可能面对的苦,学习的苦可能是最轻松的。

因为有期望。

寒门学子努力的原始动力很简单,不想再穷了,因为穷怕了。

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不为衣食发愁的资本。

想过得好一点,想跳出贫穷的束缚,又有什么值得嘲笑的?

2

人民日报曾发过一则新闻。

黑龙江一名高三学生赵桂宁,以691分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赵桂宁家在农村,条件并不好。父母年纪大了,没有太多的经济能力。高考结束后,赵桂宁去了一家工地打工。

考取清华的消息传来,他搬砖的事情也引发了热议。

赵桂宁遭到群嘲。

有人说他出卖苦力赚钱,没什么经济头脑。

有人说假期打工是无用社交,还有比零用钱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有人质疑他为什么不去做家教。

未经他人苦,莫评他人事。

如果赵同学生活在大城市,他当然有比去搬砖更轻松的赚钱途径,就像他们说的,去做家教,或者更“体面”的工作。

可他,生在小县城里一个贫寒的家庭。

去哪里做家教?自己村里吗?村里又有多少家庭有请家教的意识?

去城里吗?也许工资确实不低。可他吃、住在哪里?是在城里租房勤工俭学,还是每天下班坐车回农村?

你觉得他眼界狭窄,但那或许是当时的他能找到最赚钱的工作。

有的孩子能到处旅游,等待大学开学,(Jlls)就有的孩子要拼命去赚取学费。

这就是世界的参差。

一个贫穷的孩子,想要用自己的双手赚钱,这不丢人,更不该被嘲笑。

他们只是恰巧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那不是他们的原罪。

这个世界是割裂的。

有的人在另外一个世界待久了,就觉得世界上所有人都应该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不然就妄自评论,随意讥讽。

却忘记了在真实的世界里,太多人有无法言说的心酸。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可以在雨中坐车走,有的人连伞都没有。

3

看过一位清华学子的采访。

这位从甘肃贫穷农村出来的寒门贵子,揭开了寒门学生最大的困局。

他说最大的落差,就是你根本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同级的一个漂亮女生,高二就考了雅思,7.5分。

他回想一下自己高二,整日埋首在书山题海。

虽然知道雅思托福,可他连要去考的意识都没有,更别提考出那么高的分数。

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们,他们能写会画,能言善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你拼尽全力进了名校,你以为人生从此一马平川。

进到里面你发现,这里人才遍地,你有的好成绩,别人都有。你没有的才艺,别人也有。

这才是最令人心酸的,贫穷给你的影响,不会随着你进入名校就消失。

你的出身,你的经历和你周围的环境,就像一种残酷的烙印,你几乎要洗剥掉半身的皮,才能洗去前半生带给你的烙印。

作者陈兰香说,上大学时,她只有一双20元的鞋,穿久了就发臭。

后来,她进宿舍前都把鞋脱下来,用塑料袋包好放在门口。

这种滋味,即使后来收入颇丰,衣食不愁,想起来都无比压抑。

没经历过贫穷的人,不懂这两个字的沉重。

有人处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那些从贫穷的山村飞出来的孩子,走了那么远的路,吃了那么多苦,才发现,有人云淡风轻地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一切。

原来人本可以不用那么苦。

4

作家陈岚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生从农村来,对他的女同事说,我们同样坐在这里喝一杯咖啡,你与生俱来,而我是在乡村泥泞的道路上狂奔了28年,我才有资格和你坐在一起喝同样一杯咖啡。

这个男孩家里,父母病在床上需要照顾,(Jlls)姐姐辍学打工供他读书,他背负着整个家庭的重担。

这样的孩子,你认为他在和同事聚餐的时候,能霸气地一拍桌子说,我买单吗?

谁不愿意表现得大方?谁不愿意优雅从容?

他有那个条件吗?

一个穷苦家庭诞生的大学生,背后,是无数为他甘做踏脚石的人,才有了那么一个大学生。

他们踏着一条泥泞崎岖的道路往前走,当他们一身污泥地站在梦想的世界,却发现,很多人衣着光鲜,自信优雅。

这份心酸,没经历过的人想象不到。

有的孩子在田头陇上争分夺秒学习时,有的孩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看书。

有的孩子要打工筹集学费时,有的孩子正满世界游玩。

我记得那封刷屏全网的博士论文《致谢》: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这一路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他们比别人走得更艰辛,也更长。

用28年,才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用了22年,才能把一份博士论文交到你手上。

还有多少贫穷的孩子,在看不见未来的路上踽踽独行?

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毛不易在创作手记中写:这世上还有许多不被认可的梦想,不被祝福的感情,不被眷顾的孩子,他们不曾犯错,却只能颤颤巍巍,单薄地行走在路上……

但我知道,他们每一个,都心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即使前路漫漫,不改初心。

也许努力那么久,只是过上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不要失落。

就把自己当成整个家族的起点,大树的主树干,你就是你下一代的基础。

只要改变一点,再多一点,总有一天,那些累积起来的成果,会成为滋养你的养分,助你变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参考来源:

纪录片《高十》

人民日报《搬砖小伙考上清华,工地负责人做了一个决定》

抖音@作家陈岚

潇湘晨报《广西33岁学霸、四川54岁男子多次迎战高考,网友:有志者,事竟成》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喜欢就“点赞”+“在看”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