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财经 文章内容

杨百万去世:回顾股市解禁前后的「中国第一股民」 | 短史记

发布时间:2021-06-15 21:54:42来源:短史记-腾讯新闻

作者丨陈慕谭

编辑丨吴酉仁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2021年6月13日凌晨,有“杨百万”“中国第一股民”“中国第一散户”之称的资深股民杨怀定去世,享年71岁。

说一说杨百万,以及中国股市的解禁过程。

一般认为,中国当代股市的解禁,始于1990年12月,标志性事件便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在此之前,1984年已有“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正式向社会公开发行。作为摸索中的新事物,该股票在样式上直接套用了1949年以前上海南洋卷烟厂的股票样张,仅将文字改成了“飞乐音响”。1986年9月成立的“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交易厅仅有十来个平米大,却也已能够进行股票的交易流通。①杨怀定获得“杨百万”绰号的关键投资,便发生在该营业部——那是1989年的7月,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杨怀定自该营业部买入了2000股真空电子,每股面值100元,实售91元。约一年后,真空电子每股最高价涨至500.19元。②

♦1986年特批成立的静安证券业务部柜台

之所以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视为股市解禁的标志,是因为在杨怀定成为“杨百万”之前,股票长期形象不明,是一种使人充满了疑虑的东西。“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1986年成立时,便一度被指责“引导人们投机”。

这种氛围下,企业发行股票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发行股票79.5万元。推销员们必须手持股票,拿着半导体喇叭上街拉人:

“喇叭里传出的声音透着底气不足的嘶哑,自个儿听着都觉得别扭。好像鼓动人家买股票是想着法算计着人家的钱包。”“在别人眼里,那仿佛是一场逼人跳楼的阴谋……”

最终,这79.5万元股票,是在一种“响应组织号召”的悲壮气氛中,由党员干部“带头牺牲”,才勉强认购完毕的。③

1988年,辽宁沈阳金杯汽车发行1亿元股票,同样乏人认购。该公司出奇招派人跑来北京,将招股章程贴到国家体改委大院,希望体改委干部起示范作用,提升民众对金杯股票的信心,结果仍以惨淡告终。参与了“国家体改委大院摆摊卖股票”之事的李幛喆,后来如此回忆道:

“我和发行人员对每一位过来看的人和不过来看的人打招呼,反复解释,希望他们买点。现在想,有点像地摊上的小贩。二是当时人们手中余钱都是少得可怜。我记得我当时银行存款不足2000元,要拿出100元买一张前途叵测的‘纸’,还真得掂量掂量。我还算懂点股票,当时却因这原因没买,更何况那些不懂得股票的人呢。……到下午三点左右,股票总共没卖出多少股。我和两位发行人员无精打采地瞎侃,消磨时间。就这样,整个发行工作基本上是在冷冷清清中收盘了,总共约卖了2.7万元。”④

国家体改委大院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1988年公布的金杯汽车股票招股书

除了手头余钱不足,民众对股票的犹疑,主要集中在对政策的担忧。

1986年发生过一件有助于提升民众投资股票的信心的事件。该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凡尔霖(JohnJ.Phelan,Jr.)来华参加“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获邓小平接见。凡尔霖送给邓小平一枚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贵宾徽章⑤,邓小平则回赠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票。凡尔霖因此成了“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股东”。

随后,为了营造新闻效果,凡尔霖这位“世界最大证券交易所的总裁”,更改了自己的行程,率助手与媒体记者自北京飞往上海,自费2000美元租用警车开道,前往“世界最小的证券交易场所”静安证券营业部,将这张价值50元人民币的股票,正式过户到自己名下。⑥

♦1984年发行的上海飞乐公司股票样式

♦1986年11月,约翰.凡尔霖在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办理飞乐音响公司股票过户手续

从事后效应来看,凡尔霖获赠上海飞乐音响股票一事,获益者主要是飞乐和延中两种股票,当时静安证券营业部仅发行这两种股票。投资者自新闻中获得信心,极少有人愿意出售。有人买无人卖,导致营业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行无市。

在更广阔的投资区域里,民众的担忧远未消散。

1988年,杨怀定发现了一个投资机会:银行间的信息不同步,自合肥购入国库券再携至上海卖出,可以赚取相当可观的差价。于是,他决定借钱去做这笔买卖。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投资方式。但在当日,却让杨怀定长期提心吊胆,挣得越多就越惶恐,越担心会被归入“投机倒把”。最后,他终于忍不住,跑去圆明园路的人民银行直接询问:“现在开放国债交易,我到外地去收购国库券拿到上海来卖掉,这样可以吗?”银行不置可否,反问他:“你觉得呢?”得不到确切回复的杨怀定无可奈何,只好拿《金融时报》上登载的“欢迎公民随时买进、随时卖出”的句子给自己壮胆。⑦

前文提到的“沈阳金杯国家体改委大院摆摊卖股票”事件的后续,也颇能体现民众的这种担忧。兜售股票以惨淡收场后的第三天,198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兜售活动,内中称:

“中南海国务院大院里,汇集了很多人,都在踊跃购买一种从来没有买过的东西——股票。”

三天后,9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重要更正”,称之前的新闻“是一篇完全失实的报道。经查,中南海国务院大院没有允许任何企业前往出售股票,中南海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务院工作人员购买股票。”(注:国家体改委大院与中南海很近,但确实不在中南海内)

几位购买了金杯股票的体改委干部,读了这份“重要更正”后,立即退回了股票。⑧

♦《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中南海里购股票》

中国究竟能不能开放股票市场,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其实是有争议的。

1985年夏,一批中外经济学家聚集在长江三峡豪华客轮“巴山轮”上,共商经济改革大计,史称“巴山轮会议”。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JamesTobin,便一面极力主张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制,一面强烈建议“中国在20年之内不要开放股票市场”,理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资本市场有很大的风险”,不可对股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看法,得到了许多与会学者的认可。⑨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在评论中国“股票热”时,也曾援引剑桥大学经济学者的观点,担忧在市场经济形成以前,“引入股票市场并不能达到改革者们希望的目的,它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经济学家JamesTobin(1918~2002)

具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据龚浩成(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披露,当年的主要反对力量是四种:

“第一,(有人认为)证券交易所的建议是把公有财产分散了,是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二,银行有意见。……银行方面认为,原来的企业存款和人民群众的存款都是集中在国家银行,……如果建立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人民群众的存款就都拿去买股票了。……第三,有人反映证券买卖像赌博一样,运气好,一夜成为富翁;运气不好,股市跌下来股民承受不了打击可能就跳楼了,因此证券买卖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有些同志认为搞证券交易买卖就是培养新一代的资产阶级。……总而言之,这些方面给我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⑩

按龚浩成的理解,最后之所以顶住压力创建“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因为“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非常明显”,这个必要性就是“通过建立证券交易所,可以表明我国要继续改革开放的决心”⑪。于是,便有了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正式挂牌营业。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大会

股市解禁了,但对“中国股市第一散户”杨百万来说,1990年仍是一个充满了忧虑的年份。他回忆说:“因为姓社姓资没解决嘛。……当时有人要打击我,有人要支持我。……所以,1988年到1992年,我在上海是敏感人物,虽然我上了福布斯,上了《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但是国内报纸没我。”⑫

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如此谈及股票:“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⑬杨百万们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大体放了下来。

这之后,股市成了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各种真真假假的“杨百万故事”,也开始在媒体上变得随处可见。

♦1993年,《扬子晚报》关于“杨百万”的报道

①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上海改革开放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18页。

②蒋铁柱、朱海根/编,《股票上市公司:上海、深圳最早上市公司介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第72~74页。

③刘宏伟,《股票来了》。

④李幛喆,《终于成功——中国股市发展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第105~107页。

⑤https://www.joc.com/maritime-news/deng-gets-honorary-pass-unlimited-wall-st-access_19861116.html

⑥龚浩成/口述、陈岱松等/整理,《上海金融改革往事》,中西书局,2013,第42~45页。

⑦姜文泽,《改变:回望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第149~150页。

⑧李幛喆,《终于成功——中国股市发展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第108页。

⑨吴敬琏,《吴敬琏文集(中)》,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第965~966页。

⑩龚浩成/口述、陈岱松等/整理,《上海金融改革往事》,中西书局,2013,第51~52页。

⑪同上,第51页。

⑫《“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改革开放最大好处是有了证券》,收录于:新京报,《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第3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第29页。

⑬邓小平,《证券、股市这些东西要坚决地试》(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收录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融工作文献选编1978-2005》,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第122页。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