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2 21:33:00来源:腾讯娱乐
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来源:独立鱼电影
id:duliyumovie
今天要说的这部新片,不仅应景,更像是为最近准备的一份礼物。
这就是——
《革命者》
《革命者》由张颂文主演,讲述李大钊的生平。
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一生可以用「传奇」二字来形容。
本片正是围绕着他的革命生涯展开,绘制了一副特殊时代的壮丽画卷。
乍一听,十分「主旋律」。
但别急着走开。
实际上,《革命者》抛弃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表现方式。
把主旋律三个字,做出了不一样的新意。
李大钊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1916年留学回国后,致力于向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发展新文化运动。
于1921年,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又积极奔走,在1924年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这部电影的结局,也可以直接给大家剧透:
李大钊被当时的奉系军阀处以绞刑。
也可以再剧透的多一点:
李大钊牺牲的22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那么。
作为一部已经提前得知了结局的电影,如何把教科书都讲过的历史拍得生动,如何把李大钊的故事化作润物无声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革命者》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以小见大。
从细节入手,这样拍出来的内容才会生动,才不会照本宣科。
片中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是非常生活化的。
李大钊在北大教书的时候,认识了当时还是个学生的毛泽东(李易峰饰)。
两人一起吃饭,毛泽东边吃边拿出一根朝天椒,问他要不要也来一根。
李大钊听了连连摆手:
我可吃不了辣。
还有,跟陈独秀(秦昊饰)一起吃小笼包。
分别来自于北方和南方的两人,互相抱怨对方的口味跟自己不一致。
-「小笼包还是上海的好吃。」
-「我是河北人,你是安徽人,这么多年了也吃不到一起去。」
两个革命伟人,这一刻就是没事吐槽的最佳损友。
看,这就是一个细节化的、生活化的李大钊。
闲来无事,他会在家弹琴,也会带着孩子出去郊游;
吃东西时,手上沾了油就不能碰书,要先用布包起来。
去澡堂洗澡,趁着过年热闹,还会给其他人唱戏助兴。
这样的李大钊,不是课本上要背诵的段落,不是试卷上要作答的题目。
而是一个生活在特殊时期真实生动的人。
这种呈现方式看似平淡,但内涵真意,想要演好是对演员的极大考验。
好在,出演李大钊的张颂文是响当当的实力派。
在首映礼的现场,主创团队讲到了赵纫兰在丈夫李大钊被杀害后,拖着带病之躯坚持要把人入土为安的故事。
张颂文听到一半,突然情绪没绷住,忍不住转身去抹眼泪。
正是这样强烈的共情力,让他能够穿越百年的时光,捕捉到了先辈的神韵。
片中,他饰演的李大钊也有过唯一一次的崩溃瞬间。
是在3·18惨案之后,他眼看着游行示威的学生、群众在面前被反动武装力量开枪打死。
幸存的学生一边抱着已经不动的同学,一边泪流满面地问他:
守常先生,我们应该怎么办啊。
李大钊靠在妻子身上,他明白自己是学生们的主心骨,所以在面容上极力克制。
但同时,眉目间的悲痛也已经掩饰不住,反反复复念叨着同一句话: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这段戏称得上是张颂文在片中的高光时刻。
不但表现出了李大钊受人景仰的号召力。
同时也有他作为一介文人,在理想被现实冲击之后的开明顿悟:
只有理论是不行的,唯有战斗才能走向光明。
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细节,李大钊得以从书本上的形象祛魅。
让观众看到他作为「革命者」之外,首先还是一个「凡人」。
而这样的处理不只针对李大钊。
还包括了电影中惊鸿一瞥的许多革命先烈。
大家都一样,都不是生来便有如神助。
前途未卜,他们也依然无悔的选择了为人民斗争。
因此。
到最后再去回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
那些被「祛魅」后剩下的真实触感,反倒就是他们最大的魅力——
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追求真理和正义。
而是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路上,成为了英雄。
《革命者》在讲李大钊,但又不仅仅是在讲李大钊。
故事从距离李大钊绞刑还有38小时的地方开始。
在这38小时之内,社会各界都有着强烈的反应。
人民群众们自发围在监狱门口,拉起横幅抗议,要求张作霖放人。
南方的革命团体也发来电文,积极奔走。
而张作霖、蒋介石这边,也在反复权衡处理李大钊的方式。
通过这些侧面描写,影片讲述了很多不同阶层、不同阵营的角色,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期下的社会面貌。
比如张学良(彭昱畅饰)的这条线,我私以为非常惊喜。
大家都知道,张学良后来发动过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但他的父亲张作霖,却是跟蒋介石同一阵营的反革命军阀。
这里面的心路历程要如何展现?
影片非常巧妙地把这条线索跟李大钊的活动做了串联。
年少的张学良从家中跑出来,恰好遇到外国暴徒在上海租界当街射杀一名无辜的中国报童。
面对着群情激奋的群众,政府无所作为。
可李大钊无法眼睁睁看着国人被这样欺辱和践踏。
他发动了群众,到街上游行示威,要求严惩凶手还死者公道。
在租界的路口,李大钊面对蛮横无理的殖民者,发出掷地有声的诘问:
「租界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中国!」
这一幕给身为军阀之子的张学良带来了极大冲击,甚至也一起混入游行的人群中,示威呐喊。
等到李大钊即将被张作霖杀害的时候,张学良在父亲面前欲言又止。
再看看那些学生联名上书的请愿,他心中的正义天平被瞬间触动。
还有陈独秀的一条线,也处理得很有趣。
我们都知道陈独秀跟李大钊被称为「南陈北李」,两人有着「相约建党」的美谈。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陈独秀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反蒋抗日,并因此被抓捕入狱。
片中关于陈独秀的这条线,也与李大钊的故事相互关联。
同在北京的时候,两人都有着建立一个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还一同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恰逢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想要马上把宣言发表,趁热打铁。
而李大钊却希望能等时机更加成熟。
两人边吃火锅边讨论,急脾气的陈独秀不想再等,跟李大钊闹了矛盾。
然后去到广场上把印刷好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从二楼洒下,闹到被政府抓捕。
从这些细枝末节上,已经足以看到陈独秀的性格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他的生平事迹。
除此之外,片中叙事线索还涉及到了大学生、煤矿工人、街头乞丐……
这些各不相同的视角,不仅仅是为了重现李大钊个人的事迹,也是在不同的层面书写了那个年代的革命全貌。
——这部电影本身,就像是当年那场壮烈革命的缩影。
让原本抽象的历史,在这120分钟里拥有了真实的触感。
除了对人物刻画不走寻常路。
《革命者》在叙事手法上也尤为先锋,带有非常明显的实验感。
影片就干脆没按照常规的线性故事来讲述。
而是从一开始就站在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通过回忆插叙,重塑他一生的事迹。
这些回忆的内容,有的与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有的却又截取了生活中的日常,通过这种不同时间、事件、视角的反复切割,让人物更立体更丰满,像是钻石一样拥有了不同切面的闪光。
这样的叙事剪辑手法,也使得这部主旋律电影在艺术性和电影性上相辅相成。
它没有停留在现实主义的范围内,反而大胆探索,挥洒出一股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其中有几场戏,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比如,有一场是李大钊即将赴刑场的最后时刻。
牢门一开,他坐在桌前缓缓转过身,百经折磨的身型已经不算挺拔,但依旧透出一股风骨气韵。
沉默的对峙当中,李大钊花了些力气,翘起了二郎腿,一抬头——
光束从窗外照进来,落在他的半边身上。
整个过程双方没有一句台词,但千言万语却都透过银幕传达到了观众心里。
他的沉默,既是慨然赴死的豁达,又是忠于理想的笃定。
还有一场表现蒋介石的戏,也同样非常出彩。
因为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张作霖给蒋介石发去文件,议论关于李大钊的处置问题。
而此时的蒋介石,正坐在戏院里听戏。
台上的鼓点愈来愈急,台下的他也在心里掀起滔天巨浪。
他回忆起李大钊是如何说服了孙中山,如何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他拿着文件一言不发,脸颊浸在明灭之间。
一曲剧目到了尾声,台上的角儿端着玺印走下来,恭恭敬敬地献到他面前。
他接过大印,起身看向台上孙中山的画像。
蒋介石所有的心路历程,被浓缩进了这一出戏的方寸之间。
因为没有用语言去解释,反倒凸显了意蕴无穷。
当然要说最特别的,还是临近结束的一场戏。
站在绞刑架前面,李大钊喝完最后一碗酒,神情依旧是那么温和安定。
「你们,要相信!」
这句话,他是对着面前那些跟自己同等命运的其他革命者说的。
此时画面一转,却又穿插了他多年来不断游说、讲学、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时的经历。
正在劳作的农民们,身穿褴褛衣衫,但皱纹里都是希望的笑意。
他们说:「我相信!」
各行各业的工人代表,手上是劳动造成的茧子,表情里满是坚毅。
他们说:「我相信!」
代表了最先进思想的学生们,望向李大钊的眼神如此热忱,充满了昂扬的斗志。
他们说:「我相信!」
在李大钊生命最后的时刻,他战斗过的每一个领域、指引过的每一个群体,都仿佛在与他遥相呼应。
响彻天地的回馈当中,他的信念生根发芽,在这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
李大钊死于1927年,正是反动政权猖獗的白色恐怖时期。
4·12反革命政变之后,位于上海、广州等多地的革命党人都面临着反动军的逮捕和屠杀。
可以说,那是革命斗争的至暗时刻。
但李大钊依然对着其他幸存的同志们,嘱咐道:
「你要好好活着。帮我看一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
在这之前,「革命乐观主义」或许只是课本上的几个字。
但在这一幕面前,这几个字有了真实的质感。
100年前那群不肯屈服的斗士,在最黑暗的岁月里慷慨激昂: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可以确定的是,现在已经有14亿中国人看到了。
守常先生那一代革命者的信念,终于化作了今天我们立足于世界的底气。
蛟龙深入海底;天眼遥望太空;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空间站建设如火如荼……
如今,我们还可以惬意地坐在电影院里,看一部讲述他们生平的电影。
拍好他们的人生,记好他们的面孔,传好他们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应当做好的事情。
这赤旗的世界已然如诗如画。
只愿他们的英灵,永垂不朽!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