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3 08:02:24来源:家长慧
您是家长吗?是!就点标题下方蓝色的家长慧三字,然后点关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们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信息。
!
之前,一则新闻在知乎上引发热议。
10岁男孩小瑞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让父亲一直很欣慰,可是在2019年11月,小瑞三门功课从90多分下降到了三四十分。
父亲觉得自己从小没文化很吃亏,于是省吃俭用,全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希望他好好读书,可是小瑞的成绩突然下降,让作为父亲的他无法接受。
于是他把小瑞的手脚捆在板凳上,用木棍和腰带打,把儿子打成了重伤二级,最终小瑞的父亲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毫无疑问,这位父亲是爱孩子的。然而,当他关注成绩胜过关心孩子时,成绩便成了孩子和他交换父爱的工具,也变成了维系亲子关系的救命稻草。
孩子偶然一次的考试失利,换来的是父亲的暴戾、棍棒相加。孩子为成绩付出了代价,父亲也在愧疚自责中度过余生。
“我爱你,我打你是为了让你考出好成绩。”
眼里只有成绩的父母,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和理解他的情绪,这种缺乏同理心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孩子最坏的榜样。
好成绩,并不能决定好未来
一位焦虑的妈妈在网上写下关于自己的故事。
她有一个宝贝儿子,从小就是学霸,一路重点学校,成绩优秀,最后保送进了名牌大学。本以为孩子前途一片光明。
结果没想到的是,儿子硕士毕业后一年失业三次,最终待在家里,每天打游戏到深夜,也不出去工作。
焦虑的母亲偷偷地给孩子的前领导打电话,得到的答复是:“你儿子工作上十分敷衍,批评两次之后,干脆就不上班了。在公司遇见领导也从来不打招呼,开会总是和领导对着干,和同事也相处不好……”
她知道儿子有一些自傲,但是没想到工作后会变成这样。以前儿子一直是她的骄傲,还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成功的母亲,可是转眼间,孩子怎么就变了?
其实,孩子地改变不是一瞬间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改变的。
5岁时,他动手打人,你笑哈哈地夸赞他勇气可嘉;10岁时,他上课随意说话,你觉得没什么大不了;15岁时,他开始逃课,你觉得只要成绩好也无所谓;20岁,他开始花钱大手大脚,你觉得只要能进名牌大学,也没关系。
他的自私冷漠、眼高手低、毫无责任心,这些在成长过程中都得到了母亲的默许。只要身体健康,成绩好,其它的一切都无伤大雅。
他硕士毕业后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名牌大学,成绩全优的他却无法适应社会的工作和生活。
社会这张考卷没有标准答案。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曾被父母嗤之以鼻的无用技能,才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
如果父母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同理心的培养,无疑会养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最终只能苦了自己,害了孩子。
周国平在致女儿书中写道:“分数真的不重要,至少比真才实学次要得多。”
我们的教育里不能只关注分数,要想让孩子成才,必须先放下对孩子分数的苛求。
否则,那些未被矫治的错误,终有一天会毫无预警地爆发,而且威力惊人,让人猝不及防。
比起成绩,更重要的是共情力
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中写过一则关于女儿的故事。
她有一个宝贝女儿,每次考试,女儿都排23名,为此她曾经一度很受伤。她想,如果女儿是一个神童该多好,在亲人面前多有面子。
于是她和老公动了很多脑筋,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可是不论他们夫妇两个如何地挣扎,女儿的期末考试成绩仍然是23名,有时候反而因为压力太大掉到33名。终于,他们无奈地接受了女儿考试只是中等的23名的局面,放弃了对孩子地揠苗助长。
期中考试后,她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班主任说,在期末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题目是,你最欣赏班上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
在全班52名同学中,除她的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不一,比如: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
从此,他们发自内心地对有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
这样的女孩子,尽管成绩不突出,但是却有着极强的同理心。成年之后,必然会是个好员工、好妻子、好母亲。
这种情感上能理解别人,并且给别人带来心灵安慰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为共情力。
共情力,才是孩子决胜未来的软实力。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是养出有共情力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乔拉米卡利说:“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
国外也有诸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共情是情绪发展和成功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共情力和社交能力成正相关,共情力对健康的人际交互和良好的人格形成非常重要。
可见,培养一个孩子的共情力多么重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共情力的孩子,无法与他人建立链接,即使成绩再优秀,也会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局无法自拔。
共情力是最好的处世智慧,没有共情力的人活得都像一座孤岛,一部机器,孤单、冰冷。
具备共情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考上北大后的俞敏洪,每天坚持打扫寝室卫生,为同学们打开水。大学四年,寝室从来没有排过值日表,甚至寝室没有水的时候,同学们会自然而言地问,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
后来,俞敏洪创立了新东方。公司初具规模后,因为缺少老师,于是他想到了在国外发展的老同学,为了让同学们觉得他不会亏待他们,他出国后便大把大把地花美元,期望这美元能打动同学的心。
果然,老同学们都回来了,而说起愿意回来的原因,他的同学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
曾经的那些老同学都被俞敏洪吸引到身边,帮助他一起打造新东方这座江山。
同学们都愿意帮他和他从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俞敏洪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母亲从小就让我学会两样东西,一是勤劳勇敢,二是乐于助人”。
正是父母的一次次教导,最终把俞敏洪培养成了一个具备共情力的孩子,吸引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
共情力是一个人身上最好的风水。你是怎样的人,便会吸引怎样的人。
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当你用言传身教的力量,把孩子养得阳光又柔软、包容又善于助人的时候,你的教育才算是真正成功。
文末点个“在看”,愿每个父母都能放下对成绩的执念,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声明本文为家长慧家长原创文章,欢迎联系转载!欢迎家长投稿!
阅读推荐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