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3 13:00:50来源:古墨社
唐宋600余年,诗人泛滥,内卷严重。
如果没有足够的才华,基本上被埋没就是宿命。
运气,总有被用完的一天。
南宋以后,诗坛很难再有叫得响的名字。
但在宋金元对峙时期,金国出了最后一位文字大师。
他的名字取得很是贴切。
因为他一生最知名的金句,就是一个天问。
01
公元1205年,大师(当时还是一个16岁的小伙子)首次参加科举考试。
旅途上,他遇到一位老猎人,于是两人之间,有了下面的对话。
小伙子:大爷,今天收成不错啊,看你篓子里两只大雁。
老猎人:别提了,今天遇到怪事了,小心脏扑通扑通的,受不了。
小伙子:怎么……
老猎人:老衲看到两只大雁,射死了其中一只,另外一只一直不肯走,发出奇怪的声音,像在哭一样,后来俯冲下来,撞死在地上了。
小伙子:还有这种事?
老猎人:骗你我下辈子变狗。
小伙子非常感动,花钱从猎人手里购买两只大雁的尸体,并把它们葬在了汾河边上。
他还特意立碑,刻下“雁丘”二字。
这还没完,回到旅馆,他写了一篇日记,名叫《摸鱼儿·雁秋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尤其是开头那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用设问的方式,描摹出肝肠寸断,扎心悲凉。
这首词被后世几亿人记住,堪称“千年写情第一名”。
很多影视剧都会引用它。
情场男女们,流下眼泪无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爱护野生动物,即使它是死的。
02
这个出道即颠峰的善良小伙,名叫元好问。
在我们印象中,能写出此等真挚句子的,应该是一枚情圣。
长大后,很可能像白居易、元稹、杜牧、柳永那样,欲说还休,甚至处处留情。
但查询元好问的人生,他有过两段婚姻,绯闻几乎为零。
不但没有绯闻,他那一辈子,甚至可以说霉运缠身,就没顺利过。
元好问出生在今天的山西忻州,父亲做过县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坛,凡是姓“元”的,他们的祖上一般都比较阔绰,因为他们来自牛叉的拓跋鲜卑。
除了元好问,唐代的元稹、南宋的元明善也都出自这一豪门。
元好问非常聪明,七岁能写诗,是一枚不折不扣的神童。
14岁时,师从著名大学者郝晋卿,19岁时学成毕业,“博通经史、淹贯百家”。
生活中,他尤其爱写诗。
家长带他去了趟济南,他可以写几十首。
来欣赏下。
——“秋荷方盛,红绿如绣。”
——“羡杀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
——“四十二年弹指生,只疑行处是前生。”
按理说,这样的才子,参加个高考,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可偏偏,命运对这个学霸非常残酷——从16岁到28岁,元少爷先后4次参考科考,可每次放榜,都是名落孙山。
昔日的神童,面对命运的一万点暴击,有点蒙。
同时投出去几十份简历,也没有收到一份offer。
他有些着急上火,“下太行,渡大河,五年一无所获”。
但也不是完全没收获。
比如礼部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长)赵秉文就对他非常欣赏。
看完元好问的《箕山》《元鲁县琴台》等作品后,老赵疯狂点赞,“你小子就是当代杜甫!”
有了这种高官的加持,元好问立马名动京城,出场费蹭蹭往上涨。
03
公元1221年,32岁的元好问终于将天赋变现,科考高中。
可是命运同时开了一把玩笑。
这一年的主考官,正是对他爱不释手的赵秉文。
所以有人造谣说,赵秉文与元好问的岳父张翰是老铁,而正是赵部长特意给元好问开了后门,他才得以考中。
元好问自尊心极强,为了自证清白,他拒绝了摆在面前的录取通知书。
这结果,大家是不是有点无语?
这一耽搁又是3年。
这期间他写过一首《老树》,很有意境,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旋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公元1224年,35岁的元好问再次金榜题名。
他终于成了金朝一名光荣的公务员。
但职位非常低微,只是一个八品史官,只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干部。
但元好问来不及抱怨,或者根本无力挑剔。
他被外放到镇平、内乡、南阳等地,积累基层工作经验。
尤其在南阳,元好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非常显著(“知南阳县,善政尤著”)。
中央终于关注到他,调他到尚书省任令史,之后又不断给他升职。
从史官到地方县令,再到进入中央岗位,霉运似乎结束了。
迹象显示,元好问只要好好干,可以像他的伯乐赵秉文一样,成为国家栋梁、一代名臣,最后名留青史。
最不济,也是混个局级退休。
但很可惜,刚刚有了盼头,元好问又开启了过山车模式。
原因很简单,他生在了乱世。
04
当时,蒙元帝国突然崛起,对女真进行PUA。
曾经“满万不可敌”的女真人,节节败退,金国领土大片沦陷。
公元1233年,金国连首都汴京城也没能保住,金哀宗仓皇出逃,元好问等文人,无奈成了蒙古帝国的俘虏。
亡国奴的命运,往往都是很悲惨的。
每天被迫劳动,没有工资,吃得比猪还差。
但不幸中的万幸,元好问碰到了蒙元帝国的出色宰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一个汉化的契丹族人,曾经在金朝官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耶律老师不仅在军事、政治方面本事过人,而且非常尊重知识和人才。
他认为,才名远播的元好问,应该是蒙古人的重点保护对象。
不过,对大雁殉情都能感动落泪的元好问,他对故国的感情自然也是深入骨髓。
纵然自己霉运连连,但毕竟金国才是生养自己几十年的老家。
其实他完全可以活得更好,因为他的名气,实在太大。
耶律楚材试图用各种优厚条件引诱元好问出山做官,却被果断拒绝。
因为他曾面对祖先牌位立誓:金亡之后,绝不出仕。
为了名节,为了自由,元好问也是拼了。
但或许是过意不去,他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向耶律楚材推荐了54名人才,其中包括王若虚等文化名流。
这些人,后来都得到蒙元的保护或任用。
事实证明,他在文化保护方面,很有远见。
1252年,他以62岁高龄,北上见到忽必烈,称其为“儒教大宗师”。
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请忽老师免除天下读书人的兵役。
他内心的矛盾一览无余。
一方面,他想用自己的影响力保护天下儒生。另一方面,他打死也不到蒙元的办公楼上班。
每次被规劝,他都给别人一个有骨气的眼神。
05
下定决心不换老板的元好问,职场基本走到了尽头,等待他的是囚徒生涯。
在山东聊城,他被关押了2年。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当年大雁殉情,是他能想到的最大悲剧。
现在,他才体会到人生最深的痛。
他彻底成了杜甫的粉丝,开始“以诗存史”的创作。
相比杜甫,元好问的诗作更加沮丧和绝望,这也好理解,毕竟杜甫的大唐只是离乱,并没有彻底覆灭。
所以杜甫还能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到希望,“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而元好问的金国早已烟消云散,只存在于回忆中。
——“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歧阳》)
——“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癸巳五月三日北渡》)
——“白骨纵横乱如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道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北渡》)
看进去的人,免不了感动落泪。
……
他的创作效率,跟同时代的陆游有得一拼。
那些年,他共留下1380首诗,380首词,散文250篇,小说四卷202章。
妥妥的写作小能手啊!
有人说他是二李(李白、李邕)后身,有人说他是杜甫再世。
我觉得清代赵翼总结得最到位,“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大家记住,这句诗是形容元好问的,而不是说杜甫的。
06
不光自己写诗,他还变词为曲,成了元曲的推广大使。
顺便还收养了后来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
此外,元好问还把历代金朝文人的诗作整理成《中州集》,后来的《全金诗》,也在其基础上增补而成。
对故国的思念,光写诗赋词是不够的,晚年的元好问还有个大志向——撰写《金史》。
他是金帝国衰亡、覆灭的亲历者,又是一名爱国文人。
甚至早在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高层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
根据契丹文和汉字,金代女真人创制了第一代女真文字,于1119年颁行。公元1138年,金朝又制新字,称为“女真小字”,其形态和语法都非常接近于汉字。但金朝灭亡后,使用女真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后来逐渐消亡。
原本,隔代修史也是中国历代的常规操作,但修史需要第一手资料,也就是《金实录》。
可惜的是,当时唯一能给他提供《金实录》的张柔,却在关键时刻变卦了。
这让元好问无比郁闷,他与《金史》也就擦肩而过。
公元1257年,带着遗憾,67岁的元好问离开了人世,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我到山西忻州的墓地看过,碑上只有7个字:诗人元遗山之墓。
周围的墓,分别属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叔父和4子五女。
想来,他绝不孤独。
08
元好问既理性又感性,是个有风骨的天才。
他对这个世界无比热爱,更将这份热爱,一丝一缕,尽数体现在他的文字中。
我总觉得,匈牙利裴多菲先生的那首名诗,几乎是为元好问量身定做的: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