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5 12:33:21来源:都市快报
这些年,谍战题材的影视剧越来越流行。故事悬念迭起、迷雾重重,观众在惊心动魄的潜伏、解密过程中,为英雄们的智慧和胆魄而热血沸腾。感动之余,大家也都好奇,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原型是谁?特工、地下党、情报工作、隐蔽战线……当年真实情报工作是怎么展开的?
不久前,国家安全部首度解密了一份绝密档案——中央情报部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随着这份档案的解密,经典革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原型之一李白烈士临别之际的电台通联细节也首度披露,当时他的电台“峰台”发出的电波信号为“等一等……再见”。
李白的这段电波绝笔,在电影中被改编为“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感染了几代观众。
上个月,首部全景式讲述中央特科正史的长篇纪实作品《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出版。这本书揭开了尘封多年的历史传奇,还原了情报保卫机要保密工作,再现了党的隐蔽战线英雄群像。叶孝慎在本书的后记里回忆了一段往事——2010年6月16日上午10时许,中央特科老战士沈安娜在京病逝,享年95岁。她的女儿华克放给我发短信,说她母亲临终前已然昏迷,但昏迷中还是反复念叨:“我暴露了吗?快跑!从后门跑!千万不能让他们抓住!”
周恩来筹建并领导了
“中央特科”
短短八年间,创造了十个“第一”
《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的作者叶孝慎,多年来从事中共党史研究,是专注研究隐蔽战线史的专家学者。
什么是“中央特科”?很多人对这四个字不太熟悉,背后的故事更是闻所未闻。叶孝慎在本书的后记中说:“1927年11月至1935年9月,中央特科以其独特方式,在血雨腥风、纸醉金迷的上海,潜伏了八年,奋斗了八年。八年潜伏,八年奋斗,凝聚了多少智慧、果敢、英勇、坚毅。”
大革命失败后,迫于宁汉合流,白色恐怖空前严重,中共中央于1927年九、十月间,从武汉迁回上海。当时的上海,军警宪特、租界巡捕、帮会势力和地痞流氓云集,地下斗争日益激烈。1927年11月,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周恩来筹建并领导了党历史上第一个专业情报保卫机构“中央特科”。
中央特科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收集掌握情报,镇压叛徒,营救被捕同志,建立秘密电台”。短短八年时间,创下了十个“第一”。比如中央特科组建了第一个打入敌人心脏的秘密工作小组,就是后来被称为“龙潭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编制了第一份密电码“豪密”(由周恩来亲自编制,以周恩来党内化名“伍豪”命名,“豪密”同字不同码,同码不同字,简单好记,却难以破译);发展了第一个反间谍关系;开辟了第一条地下交通线;研制了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设置了第一座中央级秘密档案库(中央文库);第一次公开镇压大叛徒;第一次协同保卫重要峰会;第一次成功转移中央机关。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何兰芬也有原型
她的故事后来被《潜伏》重现
中央特科领导下的隐蔽战线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写进小说中、拍进影视剧里。
《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很多内容,就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叶孝慎说,1937年10月,李白(电影里的李侠原型之一)化名李霞,经南京到上海,入住新闸大旅社(新闸路841号,近卡德路),等组织上派人接头。
由于隐蔽战线的工作特点,电台的报务员、机务员和译电员均由交通员单线联系,并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所以,当时与延安通讯联络的报务员是田保洪,朱志良担任译电工作,涂作潮负责电台的修理。李白到上海后,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李克农和秘书长刘少文便指派田保洪、涂作潮和交通员王少春分别到新闸大旅社“会客”。不久,田保洪另有任用,调出上海,李白遂独自担当上海与中央通报重任。
1939年,王少春调延安工作,李白台又改由龚饮冰、王一知夫妇联系。龚饮冰是中央特科老战士,对隐蔽战线斗争有丰富经验。他认为李白深居简出,凡事独往独来,太易招人起疑;便与马纯古(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共上海纱厂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等人商量,选定锦孙绸厂(一说普益绸厂)青年女工裘慧英(本名裘兰芬,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李白假扮夫妻,应付环境,掩护电台。
裘慧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女工何兰芬的原型。何兰芬假扮阔太太时的种种不习惯,被数十年后火遍全国的电视剧《潜伏》借鉴,剧中王翠平(姚晨饰演)学穿旗袍、学打麻将,从反感不适到得心应手,许多经典镜头都被重现和致敬。
快报专访
潜伏
是隐蔽战线的第一要义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专门为“中央特科”写一本书?都市快报专访了《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作者叶孝慎,聊了聊这部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拨开历史的迷雾,将真相披露出来。这是我写作《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的基点。”叶孝慎说,“影视剧中对‘中共隐蔽战线’最大的混淆之一就是将地下斗争混同于隐蔽战线。地下斗争,可以做隐蔽战线的事:渗透、技侦、策反。隐蔽战线不可以做地下斗争的事:宣传、鼓动、扩张。潜伏是隐蔽战线的第一要义。潜伏的最高境界就是‘两阵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潜伏就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单。烈烈轰轰,热热闹闹,之于潜伏,之于卧底,等于自杀。”
快报:进入中央特科的都是些什么人?
叶孝慎:中央特科里面的人并不都是职业情报、保卫人员。特科老人李强曾说:“特科下面什么样的人都有,如小偷、骗子等。他们能偷文件,是有好处的。”事实上,特科里的许多人,都是“术业有专攻”,是每一特定领域里的人才,精英。譬如邵达夫,又名邵扶民,或邵侠民、邵一纯、蔡伯祥,化名光子,外号老蔡、蔡麻子、邵麻子等。他本是个医生,外科大夫,毕业于上海东亚医科专门学校(一说上海医科专业学校)。后进特科,经受特科主办的短期训练班培训,不仅学会打枪,而且枪打得很准,不啻“神枪手”,在镇压叛徒白鑫的和合坊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他)还北上沈阳,主持建立满洲特科,矛头直指侵华日军。但绕了一个大圈,到了1933年,鄂豫皖苏区,他还是重操旧业,再当医生,担任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的副院长、院长,做复杂手术,深受红军指战员信赖。至于沈安娜,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子,原本勤工俭学,学的是速记,结果,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招去,身在敌营十四年,就靠速记这个专长按住蒋介石脉搏,为我们的情报工作立下丰功伟绩。
快报:写作过程中,如何查找“中央特科”的资料,素材又从哪里来?
叶孝慎:我写书,写文史类作品,有一个原则,就是多用引号,尽量以原始材料说话。越是一手的档案材料,越接近事实的真相。在《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书的末尾,我罗列了整整十页的参考文献。其中每一章节、关于中央特科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有一手材料。我的书,就是要用一手材料,经得起检验的一手材料,来对前人的望文生义、浅尝辄止、以讹传讹说“不”。其实,这些材料并不神秘,只要肯下苦功夫都能找到。比如,第一章《不知掩饰,不知生存》,以原中央特科实际负责人之一、有“我党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之称的顾顺章为主角。写顾顺章的人都说他是魔术师,谁又真见过顾顺章变魔术的原始记载?于是,我就找,请人一起找。最后在1930年1月9日和12月1日的《申报》上找到有关“化广奇”(顾顺章的艺名)和“奇星魔术研究社”的报道。研究历史凭什么说话?研究历史就凭确凿史料说话。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不是一部学术专著,某种程度上还是文学化了的大纪实作品。但它的写作,还是得一板一眼,小心求证。宁愿少说几句,也不要信口开河、随便胡说。能够前进一步是一步。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潘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