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0 07:53:40来源:知著网
「“男孩穿裙子上学”也是一个更大的隐喻。」
<<<
如果你是一位7岁男孩的父母,当孩子突然向你提出“想穿裙子去上学”时,你会怎么办?
31岁的年轻父亲@仰泳的海星就真实地面对过这个问题,他同意了儿子小凡的这个请求,并把他穿裙子去上学的故事写下来,发到了网上。
@仰泳的海星发布的文章
文中记录了儿子在学校的真实遭遇:
他开开心心地走进校门,在课间被同学们围观,被形容为“像大树长了尾巴”,还收到了来自喜欢的女孩的赞赏;但也在体育课和道德与法治课上被老师批评,被调皮的男同学掀了裙子。
用小凡自己的话来说,穿裙子的这一天,他“三秒难受,一秒高兴”。
好在,小凡的难受在回家后得到了抚慰。爸爸妈妈向他转告朋友圈里叔叔阿姨对他的鼓励,并告诉他观点有不同但无对错,鼓励他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仰泳的海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有人为他点赞,认为他以一种温柔的方式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完成了一场勇敢、正确且成功的“教育试验”。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只是一种理念上的正确,忽视了并不够包容的现实环境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甚至有人结合这位父亲在网络上主动分享并接受媒体采访的表现,质疑他只是在完成一场自我满足的“教育表演”。
或许,从“是否应该让男孩穿裙子上学”的争论中,重要的并不是争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从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中,共同推进对于儿童教育的反思。
01
男孩穿裙子去上学,为何惹争议?
在父亲@仰泳的海星看来,儿子想穿裙子去上学,只是他众多奇怪想法中的一个。
这个天性活泼、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曾经在欧洲街头当过10分钟的流浪汉,尝试过如何把马桶尿满,把不成对的鞋子和袜子穿出门。
这次想穿裙子,既是出于对未尝试过之事的好奇,也是出于审美和实用主义的考虑,因为这样既“漂亮”又“凉快”。
提出穿裙子的小凡或许没有坚固的性别角色观念,但一定也能意识到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从“穿着裙子去学校(而不是去散步)”的请求中,也不难看出小凡对于外界关注和反馈的期待。
小凡买裙子
但在孩子的单纯认知外,“穿裙子去上学”还意味着更多。
男孩穿裙子,首先突破的是社会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规范。
尽管有人援引苏格兰和中国古代的着装文化来证明男孩穿裙子的正当性,但这种逻辑依然反映出人们对于社会规范的认可和服从,侧面印证了社会规范的强约束力——对“男孩可以穿裙子”的支持不是为了突破规范,反而仍要从另一种社会规范中寻求这么做的正当性。
小凡穿裙子去上学
而在学校里穿裙子,又让情况变得更复杂了一些。
作为帮助孩童实现社会化的功能性场所,学校往往顺应社会文化的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具体化。如果说在校园之外,对于性别的规训还是无形的,那么到了学校,这种规训可以化作明文规定实现对个人的约束,并由具体的人来执行。
在小凡的案例中,尽管校规里并没有“男孩不能穿裙子”这样的明确规定,但拥有自由裁量权的班主任却可以将男孩穿裙子理解为“奇装异服”,从而找到了拒绝这一行为的依据。
同样,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也能用自己的教育惩戒权,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小凡进行批评教育。
小凡班主任与小凡父亲的沟通
老师的态度对于小凡来说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他是通过老师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穿裙子这件事的对与错;也在于学校对于他而言,是一个充斥着重要社会关系的社交场所。
被老师认证为“错误”的行为发生在这里,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待他的态度。轻则嘲笑、重则掀裙子等不可控的外界反应,都可能给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带来或短暂或持久的伤害。
由此可见,“男孩穿裙子去学校”不同于其他的奇思妙想,仅仅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新尝试,而是一个关涉性别规范、社会交往乃至心理健康的复杂问题。
02
同意儿子穿裙子的父亲,错了吗?
正是因为“男孩穿裙子”这一行为中所包含的对既定性别规训的反叛,正好符合了当下进步的性别观念——无论男女都可以挣脱性别规范加诸个人的枷锁,于是,这位父亲对儿子穿裙子上学的准许,收获了许多人的称赞。
有人认为,这是一次顺其自然的性别教育,在孩子尚未形成稳固性别观念的时期,就阻碍了性别刻板印象在其认知中的形成。让裙子、长发与性别解绑,变成纯粹的审美偏好,是无论男孩女孩都可以喜爱和追求的装扮。
网友评论
但人们对这位父亲的赞赏也远不止于此,因为他对孩子这一请求的同意,并不是作为一个只是自诩观念进步的家长对开明、包容等“正确”品质的盲目追求。
对于小凡的父母而言,允许儿子穿裙子去上学,既不是一个贸然的、一拍脑门的决定,也不是一场自信满满、胜券在握的试验,而是一次预见到风险、却愿意冒险面对的探索。
在儿子提出想穿裙子去上学后,@仰泳的海星和妻子跟孩子交代了这样做的后果,提醒他可能会面对的嘲笑和怪异眼光。在孩子表示无所谓时,他们尊重并相信了他的判断。
而当孩子经历过学校的不愉快后,他们又教他理解观点的差异和坚持自我的价值,也在孩子的要求下,和掀裙子的男孩家长主动沟通,化解了小孩之间的矛盾。
这段“三秒难受,一秒高兴”的经历,在这对父母的应对下,转化成了家庭教育的良好资源。
然而,在反对者看来,即便是这个看似平静美好的结果,也不能掩盖这对父母在此事中犯下的错误。
有人认为,男孩穿裙子本身就是不妥的,因为这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与生理性别错位的性别认同,在未来承受更大的痛苦和伤害。
网友评论
也有人只是简单地认为这一行为破坏了学校的秩序,男孩穿裙子可以,但不应该穿到学校去。
网友评论
相比之下,更值得注意的一种反对意见,是并不否认“男孩穿裙子去学校”的正当性和“勇敢做自己”的正确性,但认为在现实环境并不足够包容的情况下,放任孩子去突破常规并独自面对可能遭遇的伤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鼓励。
网友评论
尽管同样是预判了环境对于“男孩穿裙子”这一行为可能有的负面反应,相比起像小凡父母这样的乐观者,仍然有不少人采取了向现实妥协的保守姿态。
他们仅仅是在道理上认同“男孩可以穿裙子上学”,却不相信孩子能像大人一样预判后果,并将可能的后果想象成更具危险性的伤害,因此绝不放心让孩子真的这么去做。
03
成功的“教育试验”,可能复制吗?
仔细想来,以上两方的争论与其说是基本观点的差异,不如说是对问题的理解不同。
前者更像是对具体事件中家长表现的评价,而后者则是在回答其他父母能否复制这种做法。
就@仰泳的海星所记录的这段教育经历来看,对于小凡来说,穿裙子去上学的确是一次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突发奇想,这满足了他的好奇,也并未给他造成难以抚平的伤害,甚至可能让他从父母的教育中有了懵懂的收获。
如果我们姑且搁置对这段经历的不同意见,将其视为一场成功的“教育试验”,那么问题在于:这样的试验能推广吗?小凡的这一个案具有普遍性吗?
实际上,做出这样一场“教育试验”的小凡父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穿裙子去上学的男孩”。在这个家庭中,母亲是已婚已育后才开始考博的在读博士,父亲是从高薪岗位离职后专心带娃的全职爸爸。
小凡父亲在接受谷雨采访时自述经历
两人的经历揭露了他们并不是循规蹈矩的普通家长,而他们在这场“教育试验”中的表现,也反映出他们在教育方式上已经超出了一般家长的水平。
除了由父母的个性特质、文化资本所决定的家庭教育水平,家庭的经济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所受的学校教育,而这同样是在这场“教育试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这场“教育试验”,恐怕并不是能够轻易复制的。
讨论至此,“到底能不能让男孩穿裙子上学”显然不是一个需要纠结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激发不同教育观念碰撞的引子,正如这位父亲所言,“只要有讨论,就是好的”。
换个角度来看,“男孩穿裙子上学”其实也是一个更大的隐喻:当孩子想要走的路恰恰不是主流的大道时,当孩子想要成为的人恰恰是与众不同的少数时,父母应当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是鼓励Ta不顾外界眼光和标准勇敢做自己、与Ta一起对抗阻力,还是劝说Ta用更稳妥的步伐行走,在改变不了环境的情况下,先保护好自己?这或许是更值得家长们思考的问题。
对于父母而言,教育过程中要面临的具体抉择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抄,关于教育的思考也不能止步于一次看似成功的“教育试验”。
好的父母并不在于永远能给出正确答案,而在于不停歇地探索、反思与进步。
参考资料: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