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1 18:09:48来源:大潮网
前不久
海宁市教育系统有7位教师
从大西北回到了家乡海宁
一年多时间里
他们都去了同一个地方
从事教学工作
在那里
老师们经历了什么?
又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呢?
海宁市教育系统7位教师,分别来自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海宁市第一中学、海宁市第三中学、海宁市第五中学、海宁市周王庙镇钱塘江学校等学校。他们是2020年4月26日启程飞往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沙雅县,开展援疆工作的。
作为浙江省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援疆教师,一年多时间里,他们经受了风雪、升华了人生。跟着大潮君一起来听听他们自述援疆的点点滴滴吧~
沙雅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
人物名片:沈伟芳,海宁市第一中学数学教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高三数学,教龄18年。
我们是2020年4月份前往新疆的,一到沙雅,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刚去时,我带的是沙雅二中高二的一个班。一个学期后,孩子们舍不得我,向上面申请让我再带他们一年,所以我把他们带到了高三毕业。
支教对我们的个人教学经验和体力都有要求。新疆的白天特别长,高一高二是9点多开始上课,但高三为了适应高考时间,7点50分就开始上第一节课。
新疆地域辽阔,本地的老师家都住得很远,所以早晨第一节课就由我们支教团的老师帮忙上。我一般要等上完第一节课,9点多才吃上早饭。晚自修则要到晚上11点半结束,我们回宿舍时,基本上已经熄灯了。
支教的初衷,其实特别简单。我希望能够把自己18年来的教学经验带到祖国的边疆去。一年多时间下来,真的很有收获。我带的高三毕业班在这次高考上,成绩比较理想。我们离开时,沙雅二中的领导说:“这届高三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对老师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能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下有所进步。我已经把那里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一年半时间弥足珍贵
人物名片:许亚玲,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高中语文,教龄25年。
刚到新疆时,确实不太习惯,风沙大、紫外线强,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把它当成一次对自己的挑战和历练。
在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那里的学生阅读书籍比较少,所以我经常向他们推荐一些经典名著,给他们开设阅读课。
那边因为新老师比较多,我们会经常去听新老师的课,指导他们备课和优化教学环节,传授他们课堂上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学内容怎么安排、怎么跟学生互动和提问等等,这样的“传帮带”活动也实现了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把我们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带给新疆沙雅当地的一些年轻教师,让他们快速成长。
沙雅二中的学生很淳朴、善良,临行前的最后一堂课,班上40多个孩子送了我一个大蛋糕和一顶手工编织的帽子。满满一箱的告别信,里面都是他们真挚的感谢和思念。
高中教学任务重,工作也多,虽然我自己的孩子正值高三,但我仍觉得这一趟很值得。除了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我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其实不管是浙江海宁还是新疆沙雅,我们脚下都是中华大地,我想这也是我作为中国人的一员,尽一份绵簿之力。
援疆支教,让我找回了初心
人物名片:王轶菁,海宁市第五中学英语教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初中英语,教龄14年。
我在海宁市第五中学教英语已有10多年,这次我报名了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
刚到沙雅县时,不论是环境还是饮食,我都不适应。当地气候干燥,多黄沙,前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都流鼻血,办公桌如果一周不擦,就会积上一层厚厚的细沙。尽管如此,我们每位支教老师都很快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当地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我就认真教、反复教。同时,对当地老师的“传帮带”和培训也尤为重要。课余时间,我会和老师们分享主题讲座、录微课。还跟着老师去学生家里家访,参与了学校募捐等。
6月24日,我们接到通知说支教结束,几天后就返回海宁。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放不下这里的学生和老师。临走时,学生们写了很多小纸条给我,一位娇小的男生递给我一封信说:“老师,你回去再看。”后来看完那封信我很感动,最让我欣慰的是,英语一直不及格的他,这次期末考了69分。
援疆的过程确实艰苦,但正是这次支教,让我找回了教师的那份初心。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奔跑在教学道路上。
多了白发,收获了认可和成长
人物名片:杜新妹,海宁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初中语文,教龄30年。
你知道我回海宁后,老公送了我一份什么礼物吗?黑发的补品!因为援疆一年半时间,我的白头发多了不少。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支教。2007年,我和其他几位老师自发去了贵州支教,从那时起,我深刻明白了支教的意义,不仅能提升自己,更能真正帮助当地的学生和老师。所以得知海宁有援疆支教活动后,我马上和老公一起报名,不过只有我报上了。
一到新疆沙雅县,我们几位老师很快就投入了教学中。在对当地老师的“传帮带”中,我觉得只面对一所学校是不够的,我和几位老师一起跑遍了全县的其他几所学校去开展讲座,希望能把我们好的教学经验留在那里,惠及更多的老师和学生。
这次结束援疆分别时,其中一位学生家长知道我们要回海宁后,发了一条私信给我说:“老师,以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要和你分享!”
这次支教带给我的收获,不仅是学生、老师对我的认可,更是我在思想上多了一份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比如祖国东西方的大融合、教师的责任和意义……我的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援疆让我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人物名片:张琦,海宁市周王庙镇钱塘江学校科学教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初中物理,教龄25年。
我一直有一个援疆的梦想。2019年,我报名了援疆支教,但当时因为学科不符合没报上。去年看到嘉兴启动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我又报名了。这次报名成功,我多年的梦想也终于实现了!
当我告诉母亲要去新疆时,她一开始是不理解的,“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教书?”但我心里很清楚,那里有一群孩子和老师都很需要我们。
到新疆后,我主要负责两个班的教学和对老师的“传帮带”,工作量挺大的。课堂上,我更多的是用做实验的方式,帮助他们去理解课本知识点,他们也因此爱上了做实验。面对基础差的孩子,我就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
我教给他们一首学习“三字经”口诀——“上课听、积极答;做笔记、勤复习;自己做,及时交”,只要把这些学习方法牢记在心,即使我回来了,相信他们在学习物理时也能游刃有余。
当得知援疆工作即将结束,我是很不舍的。最后几天的课上,我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相处的时间,孩子们似乎也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都学得很认真。不久前期末考成绩出来,他们没让我失望,成绩都很不错。
现在回来几天了,我打开学生们写给我的告别纸条,每张都让我特别感动。比如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张老师,你不用特意去染黑你的头发,我觉得一头白发很潮流,很和蔼可亲。”
如果还有机会,我想我还会选择“回到”新疆,去支教,去圆梦。
一次援疆行一生爱疆情
人物名片:蔡伟理,海宁市桃园幼儿园教师,分别赴沙雅县第五幼儿园、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沙雅县幸福幼儿园担任副园长,教龄30年。
第一次听说“援疆”,觉得神圣又伟大,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激动又自豪。2020年4月26日,在期待中,我们终于出发启程。
因为疫情的原因,幼儿园没有开学,领导通知我去沙雅县第二中学的心理辅导中心上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中学生,我觉得既好奇又忐忑。不过转念一想:这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好机会,作为嘉兴支教团第一位援疆心理健康教师,我想我有信心可以胜任这个全新的工作岗位。
在任教期间,作为心理辅导老师,我通过和同学们交流,让大家学会遇到压力后,怎么样去欣然接受、坦然面对、淡然应对,告诉他们只要尽力去做,付出就会有回报!
我比较难忘的是去年7月24日深夜,当时已经暑假返回浙江的我,收到了沙雅县第二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发来的信息,她告诉我,她被向往的学校、喜欢的专业录取了。那天晚上我几乎失眠,女儿对我说:“妈妈,我高考时也没见你这么激动呀!”
回看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出入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捧起过稚嫩的笑脸,对视过求知的眼神,抚拍过花季的朝气......潜心教育理念本土化,助人者自助,丰富了教育教学生涯,领略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壮美。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人物名片:林志燕,海宁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幸福小学任教,教龄30年。
从业30年,第一次参加援疆,内心感触很多,觉得自己能做的、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这次援疆,我去到的是沙雅县幸福小学,这是一所新办的学校。
任教过程中,我发现当地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推广国语教学才四年,特别缺语文老师。一所学校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工作五年内的新老师,而且大部分新老师对大纲、教材比较陌生,教学方法也基本停留在“我讲你听”的模式。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不能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肯定会影响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深知在援疆过程中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无论是担任沙雅县青苗工作室的导师,还是本校开展语文教研活动,都本着离疆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的想法。
后来,我参加了阿克苏地区编写《教你一点一点用统编》一书,从当地情况出发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希望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当地教育教学做贡献。
虽然这次援疆结束了,但未来,我还是会用我的努力,为当地的老师和孩子们尽一份力。
一次援疆
让沙雅成了老师们的第二故乡
在那里
他们收获了成长、实现了梦想
一次援疆行、一生爱疆情
祝福老师们
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
继续发光发热~
记者:王家维俞旻星高济元蔡金霖
实习:钱尹琳杨鑫雨
编辑:姚娟红蔡金霖
大潮推荐:
为老师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