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3 20:08:25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不久前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竖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艰辛经历,尤其是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的生动形象,才华横溢、充满激情,理想飞扬、家国情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3年1月,参加陈独秀葬仪的全体人员合影
今年5月27日,是陈独秀逝世79周年的日子。我从一张老照片说起,回顾陈独秀晚年在四川江津(现属重庆)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江津邓氏家族结下的不解之缘。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参加陈独秀葬仪的全体人员合影,时间是1943年1月,地点是江津城外的邓氏“康庄”,正中的墓碑上镌刻着“独秀陈先生之墓”。照片中有陈独秀夫人潘兰珍、三子陈松年和陈独秀生前好友、社会贤达,主持葬仪的是“康庄”的主人邓燮康,站在墓碑两侧的是邓燮康的大女儿邓敬苏和二女儿邓敬兰,人员中还有邓燮康的五叔邓鹤年。这张珍贵的照片是胡适带至台湾保存,20世纪80年代被捐赠回大陆的。
陈独秀是1938年经武汉流落四川江津的。抗战时期,江津是躲避战乱的安徽籍人士的主要集聚地,陈独秀携夫人潘兰珍先是寄居于安徽同乡旧友邓仲纯家中,后搬到远离县城的鹤山坪石墙院杨家宅院。那段时期,他结识了江津当地的邓鹤年邓燮康叔侄。
邓鹤年,字蟾秋,是江津有名的开明士绅。他能诗善文,精于经商,散财捐资,热心公益,1932年在重庆出资建立了“蟾秋图书馆”(现为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1934年筹建了江津民众图书馆,对邓氏家族兴办的聚奎中学、新本女校两所学校前后捐资数十万元,深受各界赞佩。陈独秀曾感慨地对时任聚奎中学校长的周光午说:“一个人聚财不难,疏财实难。像蟾秋先生这样善于疏财的,真是难能可贵,不可多见。”1940年,邓鹤年七十寿辰,陈独秀书赠“大德必寿”四个篆字祝寿,被镌刻在聚奎校园内的鹰嘴岩上。
邓燮康,时值盛年,是江津农工银行经理、聚奎中学董事长。他自幼聪慧好学,心存远志,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市政建设系时,曾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反对军阀的斗争。毕业后回到家乡办学经商,成为一方才俊。陈独秀在江津期间,邓燮康慕名与他往来频繁,并向他讨教对时局以及国共高层人物的分析和看法。邓燮康还邀请陈独秀到白沙镇小住,他对陈独秀说:“我在上海读书时听过先生的演讲,获益匪浅。眼下国家危难,请先生为我们聚奎中学师生作一次抗日救国的演讲。”陈独秀欣然前往,在聚奎中学鹤年堂,他慷慨激昂,直抒己见,大无畏气概不减当年,强烈的抗日爱国思想打动了在场的数百名师生。这是陈独秀生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石墙院寓所悄然辞世。邓燮康在五叔邓鹤年的鼎力支持下,捐出衣衾棺椁和墓地安葬这位受人尊敬的一代伟人。墓地选在“康庄”前坡,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背倚松竹茂密的青山。陈独秀十分喜欢“康庄”的环境,他曾在坡上眺望滔滔江水,口诵李白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并对邓鹤年邓燮康倾吐肺腑之言:“得此佳景,平生足矣。”陈独秀去世后,邓氏叔侄力主将他安葬此地,了却了他的夙愿。
下葬仪式虽不排场但颇为庄重肃穆。灵柩从鹤山坪经水路再陆路送往二十多里远的康庄,沿途护卫,鞭炮齐鸣,道路两旁站满了观看的人群。那天,邓燮康的两个女儿邓敬苏邓敬兰也从学校请假回家。母亲胡道芬为她们梳理好齐耳短发,换上干净的蓝布长衫,外罩一件毛衣,再三叮嘱说,你们两姊妹今天参加“揭碑典礼”,不许笑喔!葬仪开始,姊妹俩被安排站在墓碑两侧,听大人指挥,把盖在碑上的红绸揭下来拿在手中,照相师拍下了合影。
葬仪结束后,邓燮康夸赞两个女儿表现很好。少不经事的邓敬苏不解地问,死去的老人怎么姓“独”呢?父亲回答,哪里是姓“独”,他姓陈,人们尊敬他才称“独秀陈先生”。邓敬苏又问,为什么要把他埋在我们家呢?父亲感叹道,我敬仰陈先生的人格和道德文章,他贫病交加客死于此,我怎忍看他陈尸于室,无葬身之地呦!父亲的正直、善良、刚毅,深深地刻在邓敬苏的脑海中,也影响了她的一生。
1947年,邓敬苏考上了南京金陵女子学院,期间加入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参加了南京“争民主争自由”大游行。1949年5月南京解放,她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邓敬苏是我的婆母,我曾多次陪她回到家乡江津。山河巨变,思念未减。抗战胜利后,陈独秀的灵柩已由其三子陈松年迁回安徽安庆老家,“康庄”留有陈独秀衣冠冢供人凭吊。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后,“康庄”便不复存在了。我们专程前往鹤山坪石墙院陈独秀旧居探望,小路蜿蜒,竹丛环绕,有一长者裹着大衣蹲在院墙根下,邓敬苏上前与他攀谈。长者姓杨,说起当年陈独秀病逝后邓氏族人相助敛尸入土,长者感慨不已:“此乃善举啊!”陈独秀的后人对此亦铭记在心。陈独秀的孙女陈红(祯荣),是全国政协九、十、十一届委员,几经辗转与邓敬苏结识后,即以姐妹相称,并一同前往江津凭吊先贤。陈红提笔写下:“深切感谢江津父老乡亲,在陈独秀的生前和死后,对他的照顾、关怀和理解。”
今年5月11日,我的婆母邓敬苏逝世,享年91岁。她去世的前几天,还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感想,讲建党百年,江津和安庆都邀请她参加陈独秀的纪念活动,她也很希望能够前去。惋惜的是,她的这一愿望无法实现了。
百年历史,峥嵘岁月;百年人物,映照山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仁人志士为国家、为信念而不懈努力的崇高精神,从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自觉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同向同行,共筑中国梦。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
作者:魏夏艳
编辑:王富聪孙靖琪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