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4 19:57:23来源:章黄国学
王安石是怎么选择好朋友的
除了书本,王安石还从他的益友身上受教良多。青年时代的王安石,时时处在孤独的痛苦中。他的思绪往往停留在古代先贤的世界中,感情又容易激烈起伏,同辈的青年因此很疏远他。在当时,青年读书大多为科举,科举则大多为做官、发财。这样的人,丝毫不会考虑如何实现自我,社会现状是否可以接受,以及自己对民众的责任。王安石之孤独就源自与上述汲汲于名利的同辈青年的格格不入。他总是心怀莫可名状的疏离感,自觉不见容于时代、社会以及周围的人们,就像一只因离群而寂寞的野兽。这不是矜持或自负,而是一种深刻的寂寥。王安石非常渴望有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友人,与他们切磋琢磨。年龄、地位、家世都不拘泥,他只希望有能让自己畅所欲言的对象。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能见到“朋友”“朋友之道”这样热情的词语。在儒学“信”的德目下,的确规定有“与朋友交往”的道德性价值,但像王安石这样如此热烈地追求朋友之道,并不是士人的传统,这毋宁说是王安石个人的性格特质。他的真诚给他带来了为数不多却质量很高的朋友。
01
好友一,曾巩
曾巩像
比他年长两岁的曾巩是他的朋友中最早结识的。王与曾是同乡(曾巩虽然出生在江西南丰,但后居临川),王、曾两家还有姻亲关系,所以他们二人可称是通家之好。
曾巩尽管文章很得欧阳修的称赞,但一直到仁宗嘉祐二年三十九岁时才中进士,与二十二岁中进士的王安石相比晚了许多。和他同年考中的还有苏轼和苏辙兄弟。曾巩后来的仕途也并不显赫,很长时间在地方任官,比他晚中进士的人却越过他得到晋升。曾巩性格恬淡寡欲,并不以仕途为意,待终于晋升至中央官员的时候他已经六十二岁了。彼时王安石已经辞官归乡,在江宁悠闲度日了。
曾巩侍奉自己的继母很孝顺,对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的教养也很用心,让他们都顺利地成家立业。他的异母弟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之一。据说吕公著曾评论他:“巩行义不及政事,政事不逮文学。”曾巩虽然做官不能位极人臣,做文学家却可彪炳史册。世人所谓“唐宋八大家”,他便是其中之一,其他几位是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他的文章以儒学为思想的骨骼,以司马迁、韩愈式的优美的古文为血肉。朱熹就很喜欢曾巩的文章,甚至还为他作了年谱。不过,曾巩的诗一直以来评价却不高,世人觉得比他的文章要逊色一筹。
王安石与曾巩的交往可以从他二人的诗歌和书信中窥其一二。在本书中因篇幅所限难以全部介绍。王安石曾写过一首以“吾少莫与合,爱我君为最”为首句的长诗(《寄曾子固》),诗中交织着生活的艰辛和高士怀才不遇的伤情,同时也是二人友谊的优美的证明。
大概是曾巩为人个性太强,士大夫们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而且时不时还有人诽谤、中伤他。总之他和王安石一样也是孤独的人。王安石不但给意气消沉的他送去鼓励的诗作,还给他的诽谤者段缝写信,为曾巩辩护(《答段缝书》)。
王安石提到的《怀友书》是他赴第一个任职地扬州前曾巩赠与的。那时曾巩自己还是白身。他不但劝诫王安石,还把这“证据”一人留下一份,以便彼此监督守约,由此看来曾巩真是个诚实认真的青年。从《怀友书》中不但能体察青年曾巩在思考什么,而且还能知道彼时士人的志向追求和社会的风气。
交情如此深厚的二人据说在晚年却割席绝交了。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今日已无可稽考。也有说法是他们并没有分道扬镳,而是维持了终身的友谊。不过曾巩早于王安石三年亡故的时候,后者未曾为前者留下一句追悼的文字,这很不合常理。而且王安石以外不少文人都为曾巩写了传记、墓志铭,不知何故他们都在文字中有意地省略了曾巩和前宰相王安石的交往。
02
好友二,孙侔
孙侔像
王安石二十几岁时在任职地扬州结识了孙侔,他是继曾巩之后王安石的第二个挚友。王安石对孙侔的评价之高可以从他给曾巩的一封信中看出,这封信也是对前述《怀友书》的回复: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刘敞曾评论孙侔、常秩和王令三人为“处士之有道者”的典型,随后他介绍孙侔道:“侔扬州人,居于苏湖间,好为古文章,尤方廉,不能与俗浮沉,而接物则恭以和。”刘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和王安石也有交往,是前文所述刘攽的兄长。他知扬州时曾向朝廷推荐孙侔,称赞他是与吕公著、王安石匹敌的人物。后来朝廷授孙侔以扬州教授,他固辞不受,以处士而终。
王安石二十二岁送给孙侔一篇文章(《送孙正之序》),其中表达了他对“时”(时代、状况)的见解。因为“时”是王安石后来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所以笔者不避赘烦特录于下: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之心为心者,果异众人乎?
王安石说在众人之中,只有孙侔是“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他当了宰相之后,有一次去孙侔家拜访,孙侔对他的态度与他未当宰相时一样,二人畅谈直到日暮。不过孙侔晚年据说变得性急易怒,常因琐屑小事朝周围人发脾气,知道孙侔过去人品气度的人都不免感慨他年高而德衰,替他惋惜。孙侔早王安石两年而生,亦早他两年而亡。
03
好友三,王令
王令像
正如韩愈有友李元宾,王安石亦有友王令。王安石在舒州任期届满,回汴梁途中滞留高邮(今属江苏)时结识了王令,这也是两人后来成为莫逆之交的契机。那时王令来访,面呈王安石自己所作的诗文。王安石见此人虽然身体瘦削,衣鞋破旧,但气势昂然,双目炯炯。王安石认为如果颜回重生在今天一定就是这种面貌。北宋时,比起过于高远的孔子,人们大概更愿意将身边的贤人比喻为颜回。
那一年王安石三十四岁,王令还是个二十三岁的白面书生。不管王安石如何惊叹于他的学识人品,在那个讲究长幼有序的年代,一方长官的王安石能与年轻人作忘年之交则足见王安石的人品胸襟。读王安石给王令的信,一点都感觉不到这是年长十一岁的人给后辈学子的信。
王令的身世很苦。他五岁时双亲亡故,被同族一位叫王乙的亲戚收养,在王乙的任地扬州长大。十六七岁时他从王乙家独立自谋衣食,还把守寡的姐姐接回家一起生活。他本无田可耕,为一家糊口就四处坐馆,辗转于江苏各地的私塾。由于经济上不宽裕,他对于科举做官早已绝望。早慧的王令创作了不少诗文,他去世后由他的子孙整理为《广陵先生文集》,流传至今。王令在他二十七岁时成亲,这一年是嘉祐三年,对王安石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他向宋仁宗献上了“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王令结婚,为他张罗婚事的却是王安石。他的新妇娘家是江西金溪吴家,也就是王安石的母族。新娘当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但定下与王令的婚事却颇费了一番周折。原因无他,只因王令不愿为官,吴家人担心新娘嫁过去生活穷苦。为此王安石只好耐心劝说。
大概是生活坎坷的缘故,王令常以批判的冷眼去观察他所生活的时代。他说当时仁宗皇帝的治世是“天下无道”,曾劝王安石早日归隐。王令有许多讥讽时事的创作,比如他的名诗《饥者行》。诗中描绘了一个饥寒交迫的穷人,冒着大雪,走过无甚行人的泥泞道路,正午时来到大户人家门前乞食牛马吃剩的饲料,不料却被仆役无情驱赶,最后声嘶力竭、眼泪哭干的故事。诗最后写道:“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这个少年应该就是王令自己吧。他之所以长吁,是因为他对饥饿的痛苦和权势压人的屈辱有切肤之痛。且他自己除了为赤贫者作一首诗之外就再无力所能及之事,这让他体会到在饥饿面前文学是多么无力。
王令心中是常怀愤懑的。对不公正的现实的愤怒,他只能抒发于文学。也唯有诉诸文字,才能维持他的心灵不至于被不断增长的愤懑所填满。请看他在一个酒醉的月夜所写的诗:“我有壹郁气,从为未经吐。欲作大叹吁向天,穿天作孔恐天怒。”穿孔向天,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同时可见他日日积累的怨恨之深。他的另外一篇名作《暑旱苦热》,是完美融合这种可称宋代第一的豪迈气魄和对百姓的关怀恻隐的佳品:“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这个被先学王安石赞为“豪杰之士”的王令,在他婚后第三年便去世了,年仅二十八岁。王安石因王令的死,再一次发现这个朋友对自己意义重大。他连写了《王逢原墓志铭》《王逢原挽辞》《哭逢原》,并写了追慕诗四首,可见对王令的怀念之深。其中以“自吾失逢原,触事辄愁思”为首句的长诗《思王逢原》,堪称中国悼亡诗的绝唱。王令为何对他如此重要?王安石在诗中写道:“我善孰相我?孰知我瑕疵?我思谁能谋?我语听者谁?”
崔伯易是王安石和王令共同的朋友,王安石在给崔伯易的信中写道:
逢原遽如此,痛念之无穷,特为之作铭,因吴特起去奉呈。此于平生为铭,最为无愧。惜也,如此人而年止如此!以某之不肖,固不敢自谓足以知之,然见逢原所学所为日进,而比在高邮见之,遂若不可企及。窃以谓可畏惮而有望其助我者,莫逾此君。虽足下之言,亦以谓如此。今则已矣,可痛,可痛!然此特可为足下道尔。人之爱逢原者多矣,亦岂如吾两人者知之之尽乎?可痛,可痛!
现在我们不妨再回顾一番《思王逢原》。王安石在诉说了因挚友去世而感觉空虚之后,又表达了对未亡人的怜悯,以及希望挚友的遗腹子可以传承王家香火。在最后的诗句中,王安石的焦点又转回自身,他希望能和不容于世俗的王令一样隐遁乡野:“安能久窃食,终负故人期。”可见从壮年时王安石就有归隐山林的志向。而且在二人的交往中,较之年长的王安石,反倒是年幼的王令更宽和包容。
04
好友四,王回
王安石像
在王安石的青壮年,不顾党派分歧与他交游的还有王回、常秩、孙觉等人。他与王回相识是二十五岁在汴京时,王回比王安石小两岁。王安石回家和母亲说结识了王回这么个人,吴太夫人就劝儿子要与之交好。王回中进士之后补亳州卫真县主簿,一年后以奉养母亲为由辞官,之后终身未仕。
王回和王令一样先王安石去世,享年四十三岁,不过中年便溘然长逝,也颇为可惜。他去世那年距王安石悼王令刚过去六年。王安石为他所写的墓志铭是他一贯的风格,直率坦诚地惋惜王回的才学人品。文章一开头便语出惊人,这也是他常用的手法:
吾友深父(王回的别号),书足以致其言,言足以遂其志,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盖非至于命弗止也。故不为小廉曲谨以投众人耳目,而取舍、进退、去就必度于仁义。世皆称其学问文章行治,然真知其人者不多,而多见谓迂阔,不足趣时合变。嗟乎!是乃所以为深父也。令深父而有以合乎彼,则必无以同乎此矣。
王安石和常秩交往的详情今已无可稽考。常秩与王回同乡,都是颍州汝阴人。在认识王安石以前,常秩同王回友谊深厚。王回称常秩是汝阴名士,每次提到他都说自己远不及常秩。常秩虽应举但并没有中第。欧阳修在颍州为官时,常秩前去拜访过,从这次会面之后,他开始闻名于士大夫。张环知颍州时以“隐者”的名义向朝廷举荐他为官。常秩拒绝了官职和朝廷赏赐的米、麦和束帛等物。他拒绝出仕的理由是:“方应举,无隐者之实,不敢。”记录了以上故事的刘敞,因他自己举荐的孙侔接受了朝廷的赐官而常秩没有,于是比较他二人的做法评论道:“予以秩尚节而侔安礼者也。所谓赒之亦可受矣。尚节者洁而介,安礼者广而通。”到了熙宁四年(1071年)常秩终于受旨入京,最后升任到宝文阁待制兼侍读。当时正值新法施行,舆论哗然。常秩在任期内始终支持王安石新法。熙宁十年他在家乡汝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朝廷追赠右谏议大夫。常秩长王安石两岁,后者为他写了墓表,我们也略录一节:“自周道隐,观学者所取舍,大抵时所好也。违俗而适己,独行而特起,呜呼,公贤远矣。”
孙觉是今江苏高邮人,在结识王安石之前和王令已是挚友,比王安石小七岁。王安石给他的书信之一节,本书之前已引用过。孙觉青年时曾向胡瑗学习。胡瑗是宋代思想史上绽放异彩的人,他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可说是真正的“实学”。王安石也曾作诗称赞过胡瑗。孙觉后来考中进士,步入官场,最后官至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孙觉在佛学上也造诣颇高,他曾为唐末禅僧的语录作序,即《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序》《玄沙广录序》。虽然对新法有异议,一度从中央贬至地方,但孙觉同王安石的友谊并未受影响。在王安石的几位挚友中,孙觉是与他交往时间最长的。及至王安石退隐钟山,孙觉仍不时前来探问。荆公亡故后,他更是属文凭吊。
以上介绍了几位王安石的挚友。讨论他们的共同之处,第一是他们都具有好古的精神;第二都对时代有所批判;第三他们都具有与追求荣达相背的反骨;最后都具备出众的学识。当然,这些特质也是年轻的王安石所具备的。
本文选自《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
作者:[日]三浦国雄
译者:李若愚张博
出版时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
定价:48.00元
书号:978-7-208-16991-3
内容简介
2021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王安石以其主持的熙宁变法而为人所重,其生前身后,遭到无数异说纷纭的评价。本书详细叙述了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生平与政绩,勾勒出其不同于众的思想,揭示其在“经世致用”与“归隐山林”之间的挣扎,以“天上的研讨会”/“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介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不同意见。本书的特色,尤在于结合王安石的诗文叙述其一生面对外界不同意见时的艰苦卓绝,显示其在所谓举世“浊流”中傲然独立的风采,反映了王安石这位千年之前一代名相与旷世大儒波澜壮阔的人生。
作者简介
三浦国雄
三浦国雄,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中国学会顾问,并曾担任日本道教学会会长。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中国学科毕业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深造,专攻中国哲学史。先后任教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北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和四川大学。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与宗教,以及东亚文化比较研究等。
译者简介
李若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兼任中华日本哲学会理事、中华日本学会理事、成城大学客座研究员、四川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涉及日本思想史、中日关系史及日本政治与外交。
张博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华日本哲学会理事。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曾留学金泽大学中文系,并担任法政大学、皇学馆大学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涉及日本思想文化、中日比较文学及翻译学。
专家推荐
虞云国(著名宋史专家、宋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日本学者的这部《王安石》取镜广阔而感悟独到,笔墨生动而史实征信,引导读者在致意王安石作为独抗时流的政治改革家同时,还应领略其丰富多彩的诸般面相与立体人生。
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三浦国雄先生的《王安石》,为我们开启了观察王安石平生功业和复杂心境的独特视角,值得一读。
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目录
中译本自序
第一章希世之异人
第二章辛夷之花
第三章求觅心友
第四章一民之生重天下
第五章上皇帝万言书
第六章王安石的奋起
第七章对“奸佞宰相”的攻击
第八章贤者多谤——天上的研讨会
第九章钟山之云
终章新花
后记
译后记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谢琰董京尘
责任编辑:刘宜涵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