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8 20:14:53来源:麦可思研究
近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公布了关闭其在全球排第13位的考古系、停止本科招生,同时解聘部分教师的决定。而被关停考古系曾负责巨石阵、谢菲尔德城堡等众多著名项目的考古挖掘工作。虽有超4万人申请保留,但最终仍是闭系的结果。该校执行委员称,由于学生申请数量显著下降,只有10名本科生承诺在下一学年修读考古学课程,故决定关闭该专业。
然而,与谢菲尔德大学因学生人数少就关停专业的不同。在国内,学生很少,甚至只有一个学生,但仍在开办的专业屡见不鲜。比如北京大学“冷门”的古生物专业,早年因为全专业只有一名毕业生得到广泛的关注。另外还有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箜篌专业,同样只有一个人。像古生物、箜篌这样的“冷门”专业,还有很多,比如近期清华大学开设的强基计划古文字班,只招收了7名学生。
“冷门专业”更需坚守
不少人认为,选择“冷门”专业,意味着将来可能选择一份薪水微薄、前途不明的工作。那么这类没“钱”途,也少有人报考的小众“冷门”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答案显而易见。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蔡斐曾表示,部分“冷门”专业是以科研为导向的,所以不能以它能招收多少学生来衡量这个专业是不是有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郭妍利曾对考古学这一“冷门”专业,评价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考古学就是一把开启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从证经补史到写史,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体系、在世界考古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从金石学家们的研究到融入社会,它在发现、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另外,前段时间为“天坑专业”正名,备受关注的武大教授也曾表示:“很多热门的成果其实出自所谓的冷门专业。比如我们现在做的甲壳素、纤维素这些天然废弃生物质资源的高附加值应用,为湖北小龙虾产业跻身全国第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甲壳素资源是极有优势的医疗材料、环保材料,可以变废为宝,解决很多高端医用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
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凡也曾表示,“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用物质或金钱衡量,尤其那些涉及精神或是文化层面的专业和领域。它们看上去‘冷门’,但却关系到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根基。选专业做学问是件长久的事,不能太实用主义,有些时候得有些情怀。”
冷门专业正在“热”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公众逐渐对考古等冷门专业了解更多。从多方面来看,我们也发现,部分曾经的“冷门”专业正在“热”起来。
●学生报考
据报道,近年来,全国多家高校考古学专业招生人数不断扩张,设置考古学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表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10多年前每年招生20多人,现在每年招生40多人。此外,在全国36所高校开展的“强基计划”,也明确将考古、古文字学等“冷门”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
●政策扶持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也开始逐渐注重部分“冷门”专业的建设。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了,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高校创新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郭妍利曾表示要以多学科助力“冷门”学科,尤其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打造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例如该学校的西夏学、甲骨文专业,在遇上计算机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深度学习的西夏文识别系统”“深度学习支持的甲骨文识别系统研究”构建了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推动了绝学、冷门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冷门”专业要不要建
当高校打算进入一个小众、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进行人才培养,最终是否能取得成功更加难以预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当面对一个可能存在的机会时,高校或许可以仔细审查进入这些高风险市场的理由和动机,比如自问自答以下三个问题。如果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那么开设一个小众专业也不是异想天开。
◆想要开设的专业是否能让学校在相关领域发挥优势?
高校想要开设的小众特色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使命和定位?如果高校某个领域公认的领导者,或是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会让很多毕业生有机会从事相关工作,在这些情况下考虑创建一个小众特色专业似乎在情理之中。
如果想要增设的专业与高校的声誉相匹配,并且可以利用现有的行业伙伴关系,可能将吸引学生申请,并且收获好的学生培养成果。
◆在拟建专业上的投入是否会因为现有资源不足而受到限制?
假设高校在拟建专业领域中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并且有教师在开设相关的课程,那么就可以相对轻松地为拟建专业设计课程,并确保有教师能够负责讲授课程。由于这样一来投入相对较少,即使报考学生较少,专业仍可以开设。
另外,高校要考虑是否能为了学生和毕业生的利益维持这个专业,毕竟学生不想学习一个仅短暂存在过,只会出现在他们未来求职简历上的专业。
◆开设这个专业仅仅是为了增加生源数量吗?
有时开设一个小众特色专业的驱动力是为了增加生源数量。但其实要想保证生源数量的达标,增设小众特色专业并不是上上策。因为专业的领域越窄,愿意报考的学生人数越少。所以高校要想清楚,如果这个专业的学生只有几个人,那么为此付出的成本是否真的能增加学校的收入。总之,当高校考虑创建一个十分有特色的小众专业时,首先要评估的是这个专业是否能突出本校的优势。这既是首要条件,也是一条底线。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中国科学报、华龙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网、新华社、麦可思研究。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责编|麦可思姚琳婧
我们的视频号上线啦~
快戳↓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视频
往期推荐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