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9 14:55:42来源:小诚讲故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格言联璧》有云:“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
01
勤俭,治家之本
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读曾国藩家书,随处可见其对其兄弟、孩子这方面的谆谆教诲。如咸丰四年七月廿一日给诸弟的信中就说到:“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也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采。”实在至理之言。
曾国藩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其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在饮食上,曾国藩则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02
和顺,齐家之本
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曾国藩曾说“兄弟怡怡,才能使双亲和悦,才能慰藉父母之心”,反之,兄弟之间薄情寡恩、形同陌路,甚至互为仇敌,父母是最为伤心的。
03
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曾国藩是一个孝子,也是忠臣。在儒家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格典范。自古讲“忠孝不能两全”,曾国藩两点都做到了。
曾国藩是一个大孝子,这从其给父母大人的家书中即可深刻体会。其对父母的恭敬、弟弟的爱护,家书中随处可见。他曾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对国家来说,他是一个大忠臣,平定太平天国,挽救了清朝,维护了儒家正统,居功至伟。而这种忠孝精神,可以说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其的家书之中,也贯穿在其家族教育之中。这也正是曾氏家族二百年来兴旺发达的奥秘所在。
04
诗书,起家之本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曾提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发奋自立”,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亦是男的大帮手”。
在给自己儿子的家书中就写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在之后不久的家书中,又告知儿子:“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其教子的苦心,可见一斑。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也有许多内容是教导弟妹子孙要谨守家族的“耕读”传统,他告诫子弟不仅要读四书五经,甚至要求他们要多读史书,要熟读《了凡四训》,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等书。
05
谨慎,保家之本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认为,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他做了大官之后,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出门都坐“四抬大轿”,于是曾国藩告诫诸人说:“凡事当存谨慎简朴之见。”这不仅是其勤俭惯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谨慎和不张扬。
在《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中,曾国藩又强调说:“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发扬,望弟时时留心。”意思是说,一个人越是鼎盛的时候,越是要收敛谨慎。
谨慎,是曾国藩一贯强调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盛的时候,就越是注重谨慎收敛。
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曾家虽然名门望族,但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一切的成果离不开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成功不可复制,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如果我们也想家族兴旺,不妨学习一下曾国藩的家风教育!
(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