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9 12:41:52来源:IDEAT理想家
▲当年的Halston与他的时装模特Halstonettes们VSHalston剧照,美国本土第一位享誉全世界的时装设计师。
今年5月由Netflix出品,著名编剧RyanMurphy所制作的限定迷你传记剧《HALSTON》将这位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纽约之魂”的时装巨匠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这部仅有5集却花费20年去精心筹备制作的短剧浓缩了Halston是如何从一位小镇青年白手起家,凭借非凡才华和胆识成就自己的时尚王朝,却又在骄奢淫逸中迷失自我导致众叛亲离、生意失败,最终因艾滋并发症而离世的光芒万丈、跌宕起伏又令人唏嘘的一生。
▲Halston(右)与挚友LizaMinnelli,AndyWarhol以及BiancaJagger在1970年代的纽约©RobinPlatzer/IMAGES/GettyImage
即便他的同名品牌随着他的离世而黯淡殒落,但他的风格却持续影响着包括MichaelKors、StellaMcCartney、TomFord等一代又一代美国设计师。他是真正意义上美国第一位明星设计师,他是被人遗忘的传奇——RoyHalstonFrowick。
#
因一顶帽子
而名声大噪的小镇青年
▲年轻时的Halston
Halston全名RoyHalstonFrowick,于1932年出生于爱荷华州得梅因的一个小镇。儿时的Halston便对当时女性帽子产生了兴趣,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的方法,并且展露出非凡的创造力。
▲Halston会将丝带、羽毛和鲜花等生活中随手收集来的小物件点缀在自己制作的帽子上赠送亲友。而这种用各种羽毛、珠宝、花卉和流苏装饰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帽子也成为了Halston女帽标志性风格。
1952年,Halston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并正式开启了女帽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他的帽子有别于市场上主流的设计,有着平衡的美感。
针对帽形简单的款式,他会用丝带、羽毛等物件加以点缀或者采用草藤等本身带有纹理质感的材质去制作;而帽形复杂的款式则会选择单一色彩和毛呢等弱纹理但却能突出色彩度的材质。天赋异禀的Halston凭借着奇思妙想和一双魔法之手让他在1961年得到了真正令他声名鹊起的机会——为即将成为美国第一夫人的JacquelineKennedy设计一顶参加丈夫总统就职典礼时佩戴的帽子。
▲1961Kennedy帽子,即便使用柔软的面料,Halston的帽子也能保持着流畅的线条和宛如被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般的形态。
在当时女性出席重大场合通常会选择与所着套装面料所配套材质的帽子,尽管Halston深谙此道却最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顶有着漂亮弧度的布质圆顶帽,并且帽子的尺寸小于Jacqueline的头围。当Jacqueline佩戴这顶帽子出席活动时由于害怕帽子从头顶脱落便用手压在帽顶,从而导致帽顶中央被压出一道折痕。这顶有着人为折痕的“反传统”帽子让第一夫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瞬间引领了当时女帽新潮流,制帽商纷纷推出了中间带有折痕的圆顶帽。这顶帽子也让这位小镇青年蜚声全国,为Halston的时装帝国奠定基础。
▲杰奎琳·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抵达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时就佩戴着Halston设计的帽子。
▲Halston当年被媒体报导的记录
#
新美式时装的“分娩”
明星设计师的诞生
▲Halston与他的模特们在办公室。
如果说服装是单纯用来包裹身体的物品,那么时装则是被赋予了现代性、社会性和大众文化意义的服装。而能够洞悉时代瞬息万变,敢于推陈出新具有前瞻性的服装设计师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时装设计师,而Halston恰巧就是这样的人。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动荡不安。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美国女性社会地位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步入工作岗位并在社会劳动力中崛起。Halston敏锐地意识到女性不再需要用华丽的帽子去彰显自己,更不需要那些宛如紧身胸衣般束缚的连衣裙,取而代之的是兼具功能性、自由度和质感的新时装。于是Halston在曼哈顿正式创立了自己的同名女装品牌并且在短短几年内改变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着装方式。
▲Halston在为模特量身设计服装。
▲1973年HALSTON在个人精品店前
Halston女装之所以能够迅速俘获当时美国女性主要得益于他的时装是完全从女性角度出发。从设计理念上,Halston区别与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设计师,他坚信着人体之美,欣赏着女性天生的身体曲线。他果敢地打破了当时以强调结构和华丽装饰来体现性感的主流女装风格,从而选择化繁为简:摒弃了一切繁复累赘的装饰,凭借高超的斜裁技术结合螺旋式剪裁用最少的裁片和接缝制作出能够随着身体律动而自然摆动从而展现女性身体浑然天成之美的时装。这使得Halston时装拥有了一种简约的流动性——服装附着于自然曲线之上并与人体“共舞”。
▲Halston与模特;Halston的秀场。
从设计目的上,Halston将视野投掷到那个时代女性需求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美国女性衣橱的需求,从追求时髦的年轻女孩到企业白领。这意味着有人要同时为她们提供日常通勤服装、晚宴礼服、舒适的居家服和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实用服装”。
为此Halston从面料着手,他将亲肤的羊绒和弹性面料广泛地使用在自己的成衣系列中,并且用一种名为Ultrasuede的耐磨、抗皱且可机洗的新型麂皮面料设计出一款以男性衬衫为基础的女式长衫。符合时代精神,休闲实用却高级精致并且能够长久穿着的新型成衣是Halston成就时装帝国的重要部分,也是奠定当代美式时尚风格的灵感基石。
▲Ultrasuede长衫
Halston凭借着高超的技术、蓬勃的创造力以及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不仅“分娩”出了全新的美式时装,也让他的时尚帝国迅速崛起。时装、香水、化妆品、行李箱甚至地毯,Halston为美国女性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Halston设计的香水、化妆品及箱包设计。
尽管Halston为美国时装注入了灵魂但其影响力却尚未横跨大洋,70年代的时尚行业还是以欧洲马首是瞻。而真正让Halston名声大噪的是1973年一场目以为凡尔赛宫修缮屋顶筹集资金,名为“凡尔赛之战”的美法设计师慈善竞技。
▲凡尔赛之战
OscardelaRenta、BillBlass、AnneKlein、StephenBurrows以及Halston作为美方代表出战。而法国则派出YvesSaintLaurent、HubertdeGivenchy、PierreCardin、EmanuelUngaro和MarcBohan迎战。在这场看似以卵击石,势不均力不敌的“众神之战”中,以Halston为首的美国设计师却赢得了最终胜利。
▲凡尔赛之战
▲迷你传记剧《HALSTON》剧中也重现了这经典的一幕
新的时尚总是在不断地颠覆旧事物,挑战固有观念中诞生的,这也是Halston等人能够收获胜利的原因。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了法国设计大师们华丽、精致的时装和庄重的呈现方式,而Halston却大胆的挑战了这种主流审美,像是戳破气球般激发了大众潜意识中求变的渴望。
▲Halston本人与扮演他的伊万
他让不同种族、肤色和体型的模特以舞台剧般的方式去呈现他充满创造力的时装。身着半露酥胸的银色百褶长裙的模特随着音乐和灯光肆意摇摆旋转,法国人瞬时被有着时髦Disco风格、奔放、活力的美式时装所震撼。第二天WWD的标题为:“美国人来了,他们缝纫,他们征服”。这一战不仅让世界看到了美利坚时装,也让Halston蜚声国际,成为美国第一位明星设计师。
▲Halston设计的服装
#
“地上六英寸的闪光”
与失去名字的Halston
▲AndyWarhol为Halston拍摄的宝丽来照片
可惜的是,Halston并没有在取得成功后坚守住自己,而是在同性恋人的影响下染上了严重的毒瘾并在声色犬马中沉迷,变得挥霍无度并且冷酷自大。
▲上:Halston最爱去的studio54盛况;下:Halston好友Lisa(左)与他的同性恋人Victor,混乱不堪的环境和逐渐加深的毒瘾让Halston逐渐丧失了工作的专注力,并且无节制地用公款去支持自己奢靡无度的私生活。
▲Halston在朋友们Studio54声色犬马的日子,造型师菲利普·布洛赫(PhilipBloch)彼时在那里做服务员,他回忆起当时地上全是白粉——“地上六英寸的闪光”©TheLIFEPictureCollectionviaGettyImages
1973年,为了获得财政支持Halston在缺乏客观判断之下草率地将自己的公司转卖给了NormanSimon。尽管Halston卖掉了自己的“名字”但某种程度上这段关系取得了一定成功,在资本的支持下Halston品牌业务有机会扩展到香水、男装和家居室内设计等多领域。
▲Halston与团队在其办公室(同时也是Studio54演播室的前厅,在这里夹层前的T型台上,客人会在派对上登台),他最爱的是桌上摆放的兰花,据称Halston每年在兰花上花费就达150,000美元。
▲迷你传记剧《HALSTON》剧照与现实中的Halston,他从来不曾一个人独自旅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群好友、模特。
但好景不长,随着80年代美国开始了金融并购潮,Halston公司被再次易主给了一家名为Esmark的企业集团,尽管Halston依然为品牌设计师但却丧失了管理权,并且与当时的CEO在经营理念上互不认同。当然这种纷争无关乎对与错、善于恶,只是创意者和资本家思维模式以及底线的不同——一个在乎产品,一个在乎利润。
如今看来任何成功的时装公司都有着一条稳固的纽带连结着艺术性与商业性,YvesSaintLaurent有PierreBerge,Valentino有GiancarloGiammetti,KalvinCalvin有BarrySchwartz,不幸的是Halston生命中没有出现一个与他志同道合的生意伙伴。
▲与JCPenny的合作系列
真正让Halston与集团分裂的导火索是1983年与大众零售商店JCPenny的合作。Halston之所以签署这项合作主要源于Halston一直在试图推进时尚民主化——让各个收入层女性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设计。就像他自己所言:“我一直想做的是为全美国打扮,做一个梦想家、一个浪漫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这是‘多么棒的主意’。”
▲HALSTON与他的时装
纵观当下无论是KarlLagerfeld与H&M的跨界还是LV与Supreme的联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份属于Halston的“浪漫”并不被当时阶级分层十分严重的社会所认同。
这个大胆的决定使得Halston失去了品牌最大的客户——高档百货BergdorfGoodman,而名媛贵妇们也拒绝购买Halston,这无疑给品牌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因持续的纷争和无法控制的毒瘾使Halston于1984年被集团解雇,一代传奇彻底地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Halston曾经的设计和资料也在品牌多次易主后遗失和被销毁,这也导致Halston逐渐被人们遗忘。
#
尾声
▲PolaroidsbyAndyWarhol
YvesSaintLaurent,SoniaRykiel,RoyHalston,GiorgioArmani
Halston对于服装和人体结构了如指掌,这使得他能够自如地将脑海中的巧思转化为现实,没有技术支撑的创作宛如纸上谈兵。其次任何成功的设计都必须符合时代,因为人体不仅仅是生物实体同时也是文化有机体,而服装则是物质世界中为数不多能够紧密贴合人体的东西。
这种“亲密关系”注定了能够被广泛推崇的服装需要同时满足人们正常生理体验、深层心理需求和日常社会生活。Halston的设计能够风靡正是他悉心观察并直戳那个时代的大众需求,即舒适且简约。同时当具有了一定基础后Halston不仅仅局限在满足人们对着装的需求上而是对设计品类进行拓展深化。
▲Halston与设计稿
从商业角度看,Halston与平民百货的合作尽管在当时是失败的,但如今这种跨越“阶层”的合作是一种广泛渗透品牌影响力的途径。坚守着“精英”调性并依然健康发展的品牌屈指可数,因为这种坚守意味着抛弃大部分消费群体而选择小部分。但对于缺乏资本支持的年轻品牌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舍大取小的选择是十分具有风险性的。
而资本的入驻对于品牌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拥有选择权利时慎重判断,选择符合品牌运营理念的投资者携手可能会让品牌蒸蒸日上,但Halston在面对选择时过于草率,以至于后续丧失主动权而被动沦为资本玩物,不仅失去了创意控制权更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上图Halston,下图1980firework女裙
Halston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对时代的观察为美利坚点燃了时尚的火种;他是奋不顾身飞向天空的伊卡洛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尝试着实现自己的浪漫理想却最终被太阳烧断了翅膀;他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在颓废生活和疯狂爱情中丧失了自我。
时势造英雄,Halston是那个混沌的时代所创造出的传奇却也因为那个时代的混沌而毁灭,最终费尽心力一朝败,无可奈何天为难。但就像那句人尽皆知的“时尚易逝,风格永存”一般,Halston的名字被大众逐渐遗忘,可是他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紧跟时代吐故纳新的开拓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
▲Halston留下的视频档案
✍
撰文:Uranus
编辑:大野
版面:Chennsis,大野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