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国家终于出手了,涉及所有人,每位老师都该看看!

发布时间:2021-07-29 22:55:55来源:英语好教师

“挺好的,希望这次别卷了。

刘欣还没看完这篇文章,就立刻点了转发。

再一刷新朋友圈,看到自己的同事们早就开始议论纷纷。

刘欣是一位三年级的数学老师,他刚刚转发的文章是24号新出台的“双减”政策。

作为学校老师,刘欣对这次整改其实早有耳闻,“听说辅导机构不能上市了,裁了不少人。”

课外培训是该管管了,这不止是刘欣一位老师的想法,但为何整改,如何整改,课外培训机构被取消了,是否会给学校教育带来更大负担?

刘欣又开始担忧。

1

关闭上市大门,斩断利益链条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双减”意见共分为八个部分,其中第四部分明确规定:

1.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2.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3.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4.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除此之外,《意见》最后还强调: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

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行业此前10年融资总和。资本逐利之下,线上教育乱象丛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关于《“双减”意见》的答记者问上就明确指出:

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不仅如此,部分培训机构“以应试为导向、以提分为目的,采取抢先学、超纲教、反复练等方式,纷纷面向在校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过度开展升学和考试学科知识培训活动。

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加剧了全社会教育焦虑感,也一定程度冲击了素质教育、干扰了中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对此,社会各界诟病甚多,中央高层极为关注。”

许多培训机构在学校抢生源,超纲超前进行教学,许多家长被培训机构裹挟,认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就会比其他学生落后。

这就是教育界的“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

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后面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等所有人都站起来后,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但人们却更累了。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被裹挟着被迫补习,可当人人都开始补习后,能考上的人还是那么多,只不过家长们花费了更多的钱,而孩子更累了。但这时也没有人会愿意停止补习,因为“不补习,就真的考不上了。”

《意见》的出台,就是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负担,停止资本过分介入教育行业,停止无休止的教育“内卷”。

2

不能培训了,如何提高学力?

不能校外培训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如何提升?家长们的焦虑如何缓解?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不仅要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更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缓解社会焦虑,降低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

整顿培训机构的目的,是要回归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减负的重头。

每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只有教育均衡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学生负担过重的难题。

故《意见》要求:

1.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

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向“45分钟”要效率。

3.降低考试压力。针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次数过多、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质量不高和“唯分数”倾向等问题,《意见》要求学校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

除此之外,《意见》继续提倡学校“托管”,例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加大对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通过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将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等。

对此,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顾明远教授指出: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对学生课余时间负起责任,提供公共教育服务。

各地教育部门都已经出台了学校3点半以后学生托管的措施,效果很好。

下午托管班可以用一部分时间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一部分时间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学校组织托管班,还要老师来照管。

各种兴趣班也可以请校外具备相应资质的专门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志愿者来参加辅导。辅导人员都是业余工作,应该有一定的劳务补偿。

有些技术性课程活动,也可经审批后适当地收费,以抵付材料的消耗和辅导人员的劳务报酬。

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钟秉林教授指出:

校外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应以其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灵活的形式、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严格规范校外培训并不是不支持学生的校外教育,但不能违背规律超纲教学、应试教学。

最近,北京等多地的学校启动学生暑期托管服务,校内课后服务从“三点半”开始再延伸,就在教育综合治理方面做出了新探索。

当然,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无法一蹴而就,“托管”服务也还存在着诸如强迫老师到校服务等种种问题。

(老师们,你们那里有托管活动了吗?实行起来怎么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但此次《意见》只会是义务阶段学生减负的开端,而不是结束。

“双减”之路,任重道远。

3

《意见》出台,老师怎么看?

《“双减”意见》刚出台,就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

看来家长们也苦“内卷”久已。

不仅如此,某校校长也曾说:学校被培训机构“绑架”了,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让家庭经济不够富裕的家长叫苦不迭。

当然也存在不同的声音:

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学生负担重,连带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叫苦不迭,此次《意见》出台,不仅是为了整治课外培训乱象,更深入的还是要还给孩子有趣、轻松和全面的教育。

对学生来说,学习负担太重,身心都会受到影响,近视率居高不下,身体素质下降,畸形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缺乏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甚至抑郁症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值得改变。

对老师和学校来说,取消早已过度的课外补习班、扩大学校优质资源、减少课外作业、不按成绩分班、不“唯成绩论”也能减轻老师的负担。

—END—

本文为好教师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推荐阅读

点阅读原文,有惊喜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