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08 05:10:26来源:最爱历史
2亿多年前,青海是海洋。
后来,高原耸立,凝固的海浪成了雪山,草原化作绿色波涛,大江大河从青海发源,潺潺流动。400多个湖泊点缀其间,而梦幻般的青海湖,一如青海深邃的眼眸,镶嵌在中国西北一隅的土地上。
这座宁静辽阔的湖泊,召唤来自五湖四海的诗人,近年来多次成就诗歌盛会。
▲夏季青海湖自然风光,来源:摄图网
如今,乘坐青藏铁路的列车,从西宁市驶出,首先会经过海北藏族自治州,路过芳草萋萋的青海湖北岸。
在一个小时里,天空映衬着沁人心脾的蓝海与油菜花田,形成独一无二的高原景观。
▲来源:2021青海湖诗歌节
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被誉为“天上草原”,既是牛羊的栖息地,也是诗人灵感的源泉,曾诞生过一首耳熟能详的作品——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1939年,正在西宁教书的作曲家王洛宾随电影《民族万岁》剧组来到金银滩草原。青海湖畔的醉人风光让26岁的王洛宾流连忘返,也让他产生了毕生难忘的朦胧恋情。
▲金银滩草原,来源:图虫创意
电影拍摄时,当地少女萨耶卓玛受导演邀请,扮演牧羊姑娘。在宴会上,王洛宾第一次看到萨耶卓玛的歌舞表演,为她深深吸引。
此后,他在采风之余,客串出演了助卓玛赶羊的帮工。当少女的牧羊鞭轻轻地触动王洛宾时,他已经彻底地爱上了她。
▲来源:2021青海湖诗歌节
转眼间,电影拍摄完成,剧组即将离开,王洛宾无法继续追求这段爱情,只能无奈地匆匆与少女挥手道别。他骑在返程的骆驼上,望着金银滩大草原与卓玛的身影逐渐远去,灵感涌上心头: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他怀着对卓玛姑娘的思念,以及对青海秀美山川的热爱,写成这首传唱至今的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他深情地诉说,他只愿做一只小羊,永远陪伴在她的身旁。
▲作家三毛拜访晚年的王洛宾,来源:网路
而今,金银滩草原上,身穿藏服的藏民骑骏马缓缓而来,抬头望一眼,偶有雄鹰振翅飞过。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啃食大自然馈赠的美味,在这片净土上生生不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河从这里出发,滋润河湟大地,流域内集中了青海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王洛宾毕生难忘的“少女卓玛”,也许还在青草野花丛中,轻挥鞭子,赶着浮云般的牛羊群。
▲来源:2021青海湖诗歌节
宛如天籁的浪漫情歌,融入了青海的山水。自古以来,青海湖就是诗意的世界。
“七绝圣手”王昌龄来到边塞,书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
一生坚持北伐的南宋词人陆游,自许封侯万里,熬到鬓发皆白也难以立功报国,只有在梦中随铁甲军骑出兵塞外:“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青海省地势图,审图号青S(2018)005号
中原人称青海湖为“仙海”,蒙古族称湖泊为“海子”,而在高原人心中,青海湖一直如海般神圣,青海省也因这一汪碧蓝的湖水而得名。
从地图上看,青海省像一只跃动的兔子,青海湖正是这只兔子的眼睛。那是苍凉静谧的土地,也是生灵活跃的泽国。
▲青海湖畔的牦牛,来源:摄图网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始终保持着环保与发展的平衡,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豹、兔狲、黑鹳、斑头雁等等高原精灵栖身其间。
青海湖中,海心山与鸟岛生机盎然,在青海湖的水天一色中若隐若现,远离世俗喧嚣。每到春夏之交,数以万计的鸟儿从云贵一带与印度洋迁徙至此筑巢繁殖,声闻数里之外。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骑马环湖而行,要花十来天的时间。
青海湖如海般宽厚博大、生机灵动,也让血气方刚的青年为爱痴狂。
▲青海湖边,来源:摄图网
1988年,诗人海子第二次来到青海湖畔。于是,在现代诗中,青海湖有了另一种奇妙比喻:
这骄傲的酒杯
为谁举起
荒凉的高原
天空上的鸟和盐
为谁举起……
在这首《青海湖》中,海子独辟蹊径地把湖泊想象成酒杯。酒是粮食的精华,象征热烈的情感,与宁静的湖水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海子在青海写下的诗歌,已经是他后期的作品。他在三年间两度西行游历,造访青海,抒发深沉的孤独与热爱。
此前,1986年,海子饱受失恋的困扰。他第一次在青海湖畔看着青草开满鲜花,还有养过蜜蜂的一捆捆蜂箱,但和初恋女友分别的他,“显得凄凄迷人”。
他在另一首诗中说:“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这首《七月不远》的副标题略显伤感——“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
七月,埋藏着海子与恋人的回忆。在青海湖边,海子想到逝去的爱情,也留下了永恒怀念。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将一缕诗情洒向青海湖畔。
再度告别青海湖的一年后,这位追求诗和远方的浪子,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名句,在山海关的铁路上与人间永别。
▲海子旧照,来源:网络
当代诗人中,与青海湖结缘颇深的还有昌耀。
昌耀在青春岁月中颠沛流离,来到青海,扎根于此。上世纪80年代,他带着类似当年抗美援朝作战时用的铺盖卷和炊具,挤进省作协的一间办公室,始终穿着一套灰不溜秋的廉价西装,完全一副地道的机关科员或中学化学教师模样。
他就像“在生活的最底层作着最韧性之嗥叫的水手”,在人生的坎坷曲折中,从青海的大好山川找寻诗意。
1981年,与当时全国性的诗歌热潮相应,昌耀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慈航》。这首长诗如一声惊雷,响彻西北诗坛,吸引无数青年诗人来到青海。
诗人用如同在青藏高原岩壁上隽刻的诗行呼唤: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青海湖岸线,来源:2021青海湖诗歌节
1983年前后,一些来自江浙的青年诗人与昌耀通信,其中一位借用李白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表达对昌耀的敬佩。
昌耀却在回信中表示:“中国诗坛的希望不在什么韩荆州,而在于未来的李白们。”当时的他,对诗歌的未来充满希望。
▲诗人昌耀(1936-2000),来源:网络
青海湖与诗歌相伴相生,那些如烟飘散的诗人往事,在此留下不灭印迹。
近几年,青海因诗歌再次受人瞩目。随着“青海湖诗歌节”等诗歌活动的举办,各国诗人多次在青海湖畔相聚,成就一大文坛盛事。
▲青海的藏羚羊,来源:摄图网
今天,诗与酒依旧能慰藉生活,架起世界沟通的桥梁。
8月3日-5日,2021年青海湖诗歌节暨“梦幻海北”诗人对话会如期而至。来自国内外的诗人来到大美青海,以诗会友。
▲2021青海湖诗歌节“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评委会颁奖致辞,来源:2021青海湖诗歌节
诗与世界对话。
青海湖诗歌节创办于2007年,迄今已成功举办多届,累计有近16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诗人参加,设立了青海湖诗歌节“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目前,青海湖诗歌节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诗歌节之一,这个在万物生灵繁衍的土地上颁出的奖项,也带着诗歌朴实的初心,备受关注。
2021青海湖诗歌节上,“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重磅揭晓,西班牙当代诗人路易斯·加西亚·蒙特罗摘得奖项。他通过视频连线发表获奖感言:“非常感谢给我颁发这一奖项,感谢评委会,感谢在西班牙诗歌与我们所景仰的中国诗歌之间建立了这种新联系的人们!”
▲来源:2021青海湖诗歌节
诗与山河交响。
诗歌节期间,中外诗人在诗歌的圣地开展了“大美青海”诗歌朗诵会、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采风、青海湖诗歌初心之旅等一系列诗歌文化活动。
此外,诗人们以“自然、环境、生态与人类心灵在诗歌中的创造和重构:向伟大的河流和群山致敬”为主题,分享交流,探讨诗人如何成为环境、生态和自然的保护者。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所说,在这里向壮美的三江之源致敬,向所有伟大的河流致敬。
在保护自然风景与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做出优秀成就的青海,正是诗歌的摇篮。诗人、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分享时谈到,何谓美丽中国?就是青山绿水加诗情画意。
▲2021青海湖诗歌节嘉宾集体照,来源:2021青海湖诗歌节
诗与美酒相伴。
本次诗歌节由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承办、泸州老窖大力支持。
作为本次诗歌节支持单位与中国民族企业的优秀代表,泸州老窖从明清36家古老酿酒作坊群发展而来,拥有数百年酿造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全世界听得到、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017年起,泸州老窖连续承办五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向世界展示中国泽被深远、绚烂多姿的诗酒文化艺术。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诗歌艺术文化领域的顶级盛会,共吸引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国外诗人、3000多位国内诗人、数十万名诗歌爱好者的参与。
举杯相约,青山绿水不改,携诗酒同行,奔赴梦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