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0 15:04:56来源:中小学家长慧
中小学家长慧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这几日,网传一位14岁女生的遗书,不知道出处,但看着这三页纸张,慧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封信的开头,她就决然写下这样一段话:
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
是什么样的女孩,才会写下这样一句绝情的话,她又遭遇了怎样的生活呢?
女孩很乖巧,留下了所有的财产放在桌上,跳楼之前踩过家里的榻榻米,所以还特意留下了纸条:榻榻米用鞋踩过,用抹布擦干净。
还表示不会让家里变成凶宅,会死在外面。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中国人爱说小孩疯掉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可明明是家长把成绩看得太重……,他们不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更不可能知道。”
“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
信里的话字字泣血,刺痛了很多父母的心。
在这封信里,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个女孩的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她的懂事是为了让父母快乐,而她自己却不快乐。
现实生活中这种“懂事”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细腻、敏感,为了得到大人的喜爱和表扬,早早学会察言观色,压抑自己,努力去做大人喜欢的事情。
遗书的里,小女孩说自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其实是变成了父母心中“讨厌的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孩子选择懂事,是一种爱的本能:发自内心希望父母开心。
而这种本能背后的代价是:他们不惜压抑自己的感受和真实需求。
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多都会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让出自己的底线、放低自己的自尊,慢慢地没有了自己。
懂事的孩子大多不快乐。我们每个人都被要求过“懂事”。
有多少人在小时候被父母要求过“懂事”这两个字呢?
你要懂事,要好好学习,你要懂事,要让给弟弟妹妹。你要懂事,别给别人添麻烦。
这些“善意”的教育,一个使用不平衡,有可能养出一个“过分懂事”的孩子。
马思纯曾爆自己抑郁,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患病的根源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关。
她自幼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懂得为别人着想”,小时候,家里人会不断向她灌输“你要听话”、“你要懂事”、“要让着别人”的思想。
她也如父母的期待,长成了一个标准的乖乖女模样。妈妈不让吃的零食,她从来不吃;妈妈不让她晚回家,她就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妈妈要求她大
学去学播音系,她也乖乖照做了......在她遭遇校园霸凌,被同学挤兑、刁难,各种恶作剧,想要向父母求助时,得到的却是一句:“不要去理会,你要努力去证明,你过得比她好,无视她。”
父母这种视而不见、息事宁人的态度,让马思纯更加自卑与沉默,她放弃了反抗,选择默默忍受。
《奇葩说》辩手傅首尔,一直以嬉笑怒骂、泼辣犀利闻名。
但其实她从小就在“必须懂事”的期待里,匆匆结束了短暂又痛苦的童年。傅首尔与母亲相依为命,妈妈在粮店工作,1.5米不到的个头,却要扛起200斤大米。在她的记忆里,妈妈常常哭,最常说的话是“妈妈好难,你要懂事。”
所以,当其他人在作文里写“想当科学家、运动员”,她写下的梦想是,“快点长大”。她割舍了不切实际的梦想,努力赚钱,按部就班地早婚早育,可正如她所说:我人生中那些被偷走的快乐,那些想干没干成的事,除了我自己,又有谁真的在乎呢?
傅首尔给孩子起名“多乐”,或许是想说:人生艰难,唯望多乐。
如果是以委屈和牺牲自己为代价,这样的懂事宁可不要。
很多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事的乖孩子。却没想到这样的养育方式,反而会害了她们一生。
懂事的孩子一般分两种:
一种孩子在父母开明有爱的教育下成长,安全感得到了极大满足,他们懂事,明事理,懂得合作,这样的懂事是良好教育促成的结果。
而另外一种,则是后天环境所迫所导致的,这样的孩子早早懂事就很让人心疼。他们承受着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重任,因为体谅父母的不易,少年老成、谨小慎微。
关于第二种孩子,武志红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豆瓣有个用户写了这么一段扎心的话。
为人父母,不要怕孩子给自己制造麻烦,更不要为了方便自己,让孩子用体谅去压抑,用内疚去捆绑“懂事”,默默地承受委屈。
当我们举着“都是为孩子好”的大旗,为他做各种决定,强迫他遵守我们的规则、要求他懂事的时候,其实只是把孩子当成了满足自己的工具。
只有当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与他一起欢喜忧愁,帮助他发现自己的独特和闪光之处,尊重他的感受,全然地接纳他时,我们才能说自己是爱他们的。
有句话说,娇纵有人疼,懂事遭雷劈。
每一个肆无忌惮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可以无所顾忌给他收拾烂摊子的父母;每一个懂事忍让的乖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要求他不要给家里添麻烦的父母。
请告诉孩子:你难过了,可以大声哭出来;谁让你不开心了,可以和他据理力争;就算不小心闯了祸,家人也会和你一起面对,绝不逃避。
正直善良的原则必须恪守,但你可以不必太懂事,不必言听计从,小心翼翼。试着跳出别人给你画的框,学会爱自己,才会有更多人爱你。
做到这样,我们才做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
最后,我想说,懂事其实一直在被大家曲解,懂事并不是无条件的退让和迎合,而是“明事理”。
你应该教会孩子的不是“懂事”而是“明事理”。
这个引导很难,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慢慢摸索前进。也希望家长们耐心下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往期阅读
期待您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中小学家长慧
家庭教育|孩子心理健康
古文|拼音|作文|课本|高考咨询
长按3秒关注我们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