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0 10:04:44来源:徒步中国
在《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有个叫科恩的家伙,他无能、软弱且多愁善感,有天他坐在咖啡馆对自己的朋友说:“日复一日,我从来没有生活过”。
在《伊凡伊里奇之死》里,伊凡伊里奇过了富裕又无聊的一生,在临死之前突然感慨:“我好像从未像应该的那样活过”。
这种反省很常见,我们每个人都会某些时刻发出同样的感概,区别是有的人会在反省之后继续保持现状,有的人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做出改变······
安纳普尔娜峰
本文作者:小海
编辑:阿瑶
图片:除特殊标注外,本文照片由受访者小迪提供
打开一张世界地图,除非你对喜马拉雅山脉感兴趣,仔细在地图上观察过它的周边,否则你很难发现尼泊尔。但是在户外圈,尼泊尔久负盛名——世界上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中有八座坐落在这里。
山峰阻隔了尼泊尔迅速向外发展的道路,但独特的地形条件也催生了独特行业——徒步登山。中国新疆姑娘迪力阿拉·甫拉提(小迪),研究生毕业之后来到这个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国家从事徒步登山相关工作,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她离开呆了四年的尼泊尔回到国内。
2016年入职户外公司,这是小迪第一次去尼泊尔。尼泊尔的汇率相对较低,小迪和许多初次到达尼泊尔的游客一样换完钱,开心的展成扇形打卡拍照。
结缘户外
毕业后的职场大冒险
小迪是一个敢于把未知抛在脑后去迎头冒险的人。2016年,小迪临近毕业,听了天巴夏尔巴人关于珠峰的分享会,觉得很感兴趣。后来在群里看到天巴夏尔巴所在公司的招聘信息,抱着试试的心情投了简历。
毕业答辩当天,小迪接到了电话面试邀请,“你可以稍等一下吗?我还在参加毕业答辩。”这个等待对双方来说都是值得的,小迪选择了毕业后的职场大冒险——她来到就在不久之前还一无所知的尼泊尔,工作、生活,一呆就是四年。
尼泊尔是一座城市与雪山交融甚欢的城市,天气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在城市漫步中远眺雪山俊俏的轮廓。图片为小迪第一次见到鱼尾峰
从大环境来看,尼泊尔的物质条件相对国内落后许多。即使是首都加德满都,电线穿过街道上方并汇聚成大团大团缠绕的电线堆,垂在每一个路过的人头上,像是不知道何时会坠落的炸弹。行人在摩托车的车流、卷起的灰土、和凹凸不平的巷道里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乍一看,尼泊尔绝非一处理想的出国工作地点。
可是尼泊尔于小迪而言却是一片净土,她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公司是一栋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中心城区的大别墅,四年的时间里,小迪绝大多数时间就在这栋别墅里工作和生活。上午十一点半上班,她会早起散步,回来给自己做一份早餐,通勤距离只有楼上楼下的一层楼梯。其他时间她在尼泊尔的山野里走线、探索、感受,以极大的包容度适应并爱上了这片土地,以及在此相对单纯简单的生活。
略显夸张的说,尼泊尔一年365天,有364天在过节,图片为神牛节时街上人潮汹涌的热闹景象。
尼泊尔洒红节,是一场疯狂的色彩盛宴,小迪在热情的尼泊尔人民感染下做了件“叛逆”的事情,她剃了光头,让头发和时光一起悄然生长。
对户外这项运动的喜欢,以及对户外行程中与同好共处这段时光的喜欢,好像总是很难彻底区分开来。
2013年,小迪在好友带领下加入了由肖克来提创办的自行车俱乐部,从骑行到徒步,从乌鲁木齐南山地区的一日、两日短线,到徒步博格达大环线,小迪对户外的了解一点点加深,喜爱也逐渐加深。在徒步过程中,小迪发现进入大自然是她最开心和最舒服的时候,这份舒服被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具象成一幅幅关于山和人的立体画面:爬上山顶看着四向的风景,一阵微风吹过带走了运动的疲惫,真好,“活着真好”。听着小迪描述的画面,笔者也不由得深吸一口气:生而为人何其有幸,能看见这样的风景。
在乌鲁木齐周边骑行
2014年,第一次户外徒步
2015年,小迪登上4040(位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峰的西南方向)达坂,看见博格达峰仿佛近在眼前,惯来保持笑容、乐观开朗的她突然泪流满面。这种突然的哭泣并非是因为身体不适,小迪只是从内心深处被雪山震撼,而雪山总是会在特殊的时刻出现,一举击中注定要被山峰吸引的人。
当下,小迪感受到她这一生的路将再也无法离开山峰。
登上4040后的小迪
人在重要的时刻通常只记得场景,环境很大程度上都影响和塑造了一个人。几年的户外经历,带给小迪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学会了感恩,感恩自己从不曾因为山路或人生多险阻而放弃,感恩自然和生命里出现的一切曾与自己同行。
小迪从来不觉得活着对她来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生命在她眼里从来都是一件很脆弱的事情。这里面有山的原因,也跟她之前经历的一次车祸有关。
2014年,小迪曾发生过一次车祸,车辆侧翻,虽然最终她安然无恙,但这次经历却无限放大了她对生命易逝的警醒,从那以后她就觉得做自己开心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挣到钱,过一种安稳的生活都成了次要的东西。“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生活,我觉得特别恐怖”。
第一次登上冰川
徒步途中
在去尼泊尔之前,小迪一直是父母理想中的好孩子,乖乖念书,高中时的梦想是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而选择户外,大概是小迪进入大学后最大的“折腾”。大学念的专业是英语口译,不出意外的话,她很可能会靠着这门专业安稳生活,直到临近毕业,选择了去尼泊尔工作。
告诉父母这个决定时,小迪并未得到家长的支持,但是小迪与他们定下一个约定:先去尼泊尔尝试看看,如果不习惯就回来。一年的约定很快就到了,一面是希望把小迪留在身边的父母,一面是喜欢的工作,小迪回国与父母进行了多次长谈,父母选择接受小迪的选择,用最大的爱去包容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选择继续留在尼泊尔工作,可能对小迪的父母和朋友来说都有些意料之外。2016年第一次去尼泊尔前,小迪的朋友在送别会上为她录制了一个加油打气的视频,想着让她在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打开,但直到2020年回国前,小迪都不曾打开过这段视频。
不是说在尼泊尔的生活有多么顺遂如意,只是艰难时刻多受当地人热情、开朗的精神影响和打动。小迪公司旁边有一家咖啡馆,在尼四年里她经常去这家店买咖啡,店里有一个尼泊尔人,下半身截肢,靠滑板辅助移动。生命无常至此,可小迪每次去咖啡馆都能在他脸上看到一个巨大的笑容,那么作为肢体健全的正常人,还有什么不能度过?
尼泊尔的鸽子
泰米尔街道
为热爱燃烧
从旁观者变成记录者
在异国他乡的工作倒也稳妥,作为公众号编辑,小迪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写公众号向国内外游客介绍尼泊尔景点,并配合做一些线路咨询的客服工作。
对尼泊尔缺乏认识,小迪就大量阅读国内外发布的有关尼泊尔的文章,并且在工作闲暇徒步探索尼泊尔全境户外线路,老板没有给她任何工作量化指标,她却刻苦的写着记录着,尽可能保持账号的每日更新。这样一写,就是四年。公司的账号总归受限于表述者的立场和身份,为了更好地记录山峰信息,小迪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山峰世界。
没有任何现实收益,也没有个人的登山经历作为参考,小迪每天早上浏览国外的登山新闻和动态,整理、收集、落实每一项数据。数据稍显枯燥,登山更是严禁不容想象和出错,风速、什么高度扎绳、间隔多少米结一个绳扣,都需要精密的计算与分析。兴趣,和希望这些信息能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心,支撑着她度过了数个登山季。
如果说选择在尼泊尔工作,是小迪毕业后做的一场职场冒险,那么户外的每一步路,小迪都十分谨慎小心。
刚到尼泊尔不久,公司让小迪去徒步布恩山和安纳普尔娜大本营环线熟悉线路。尼泊尔的徒步路线已经非常成熟,沿途都有客栈和补给点,密集到最多只要两个小时就可以看见客栈。在咨询了向导朋友之后,小迪选择了独自一人重装出发。
2016年12月在布恩山顶
毕竟是在高海拔地区徒步,无论户外条件如何改善,来自大自然的风险仍然存在,小迪在安纳普尔娜大本营环线上倒数第二个停脚点发生了滑坠。
这是一段长100米左右的横切路段,路径被泥石流冲得残缺坎坷。通过这段路时小迪滑了一脚,路面上混杂着碎石和沙子,让她一下滑到了坡面中间,坡下就是湍急的水流,当时已是冬季,周围出现其他徒步者的可能性极小,冷静思考和熟练的户外技能让她用登山杖快速制动,救了自己。
被泥石流冲掉的横切路段
在ABC徒步中认识的朋友
户外并不是一件能对粗心保持宽容的事情,任何参与徒步登山的人都会对线路做最基本的风险判断。山就在那里,站在顶峰还是待在家里,是每一名登山者面对山峰时都会问自己的问题。出于对未知的恐惧,人们大多对徒步登山尤其是对攀登8000米攀登有着广泛的质疑:追求爱好与承担责任这二者要怎么选。
刺激来源于风险的不可控,事实是登山永远都不会是安全的、可预测的、守规则约束的运动。这是一项将冒险理想化的运动,从事这项运动最著名的人物往往是那些雄心勃勃并能设法逃避危险的人,但就像那句古语:善泳者溺于水,善骑者坠于马。在尼泊尔的四年里,小迪见到了太多来挑战山峰的登山者,当然不可避免地也听闻了太多登山者的死亡,这种触目可及的牺牲也让她在徒步和登山中变得谨慎。
图|乌木
因为工作的原因,小迪在尼泊尔结识了很多真正的登山者,她觉得能认识这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是一种幸运。
她总是站在登山者的角度替他们考虑,从不评判其他户外人做的决定。像我们普通人在面临人生重大决策时,都会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不想”,登山者在决定登山之前,肯定会预估8000米山峰带来的危险,当他们攥着这种未知的风险再扪心自问做出决定之后,他的这个决定就值得被尊重。
虽然将“不冒险”三个字放在徒步登山这种本来就很冒险的运动中有点像悖论,但小迪在出发前会对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有清晰的判断。
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户外,最准确的信息来源可能就是自己的身体,这是生活中少有的几个由大脑臣服于身体的时刻,身体的反应直接决定了人在下一秒做出什么决定。小迪说如果她走到一半,只要感到不舒服会立刻返回。她一直到现在都很少登山,她觉得她的体力、技巧和对登山知识的储备尚不足以支撑她登上一座高山。但即使谨慎至此,我们把洛克的选择——“死在美丽的大山里”和“死在冰冷的病床上”的选择留给小迪的时候,她还是二话不说选择了前者。理性的户外人,骨子里也是浪漫的出奇。
鱼尾峰图|乌木
但长期从事徒步登山,未知的风险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会掉下来。在被问到这一点时,小迪迅速地承认了自己的悲观,处在山峰之间,她会担心自己明天还会不会活着。除此之外,像所有背水一战的人一样,小迪在面对未来时同样有些担忧,也会质疑自己这种“过好今天就算够”的生活状态。
压力在很多时候会比山峰还重。但小迪那种会显而易见地让人觉得开朗的人,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说话时会添加肢体动作帮助自己表达情绪。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靠爱好养活自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自己还活着,“(这样)我觉得就很好吧”,小迪近乎雀跃地说出这句话,脸上挂着巨大的笑容。
尼泊尔EBC徒步
在联系采访小迪的时候,她说自己翻了翻朋友圈,因为不知道自己能说出什么,“觉得自己没什么故事可言”。但是踏足户外之后,几乎每两条朋友圈就有一条的内容是关于山峰。
回国之后,小迪在凯途高山工作,还是从事登山,还是住在公司,通勤距离仍然只有一层楼梯。从远处看,小迪的生活状态好像在相当程度上都脱离了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走近点看,她只是一个为了爱好持续燃烧的幸运者。
吐鲁番周边徒步
8000米高的神圣雪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登山者,自人类1953年第一次登上珠峰到现在,无数人站过峰顶,也有无数人葬身山腰。就像马里洛说的那句“因为山就在那里”一样,在山峰面前,人的生命长度几乎不值一提。但即使这样,也仍然会有无数人像小迪,像马里洛——这位出身英国上流社会的登山者会在珠峰海拔极高的帐篷里高声朗读莎士比亚《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一样,对山峰充满浪漫与深情。
除非她做登山这件事做到极度厌烦之后,否则她一辈子都会做这个事情。
【徒步帮直播】第37期
在尼泊尔生活了四年,我离不开山峰世界
时间:8月20日(周五)晚八点
主题:在尼泊尔生活了四年,我离不开山峰世界
嘉宾:小迪
同步直播平台:
微信视频号:带你徒步世界(互动平台),徒步中国
抖音号:带你徒步世界
B站:跟我去野吧
小程序:徒步帮户外(小鹅通)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视频号:带你徒步世界
即可预约直播
↓↓↓
与直播间嘉宾互动
有机会获得《徒步中国》纪念品
8月20日晚八点,不见不散~
点击标题,进入往期直播回看:
第01期:
第02期:
第03期:
第04期:
第05期:
第06期:
第07期:
第08期:
第09期:
第10期:
第11期:
第12期:
第13期:
第14期:
第15期:
第16期:
第17期:
第18期:
第19期:
第20期:
第21期:
第22期:
第23期:
第24期:
第25期:
第26期:
第27期:
第28期:
第30期:
第31期:
第32期:
第33期:
第34期:
第35期:
欢迎关注《徒步中国》
▼
《徒步中国》活动商城
▼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徒步中国》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