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双减”落地:离开辅导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1-08-21 07:11:06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与其逼孩子学习

不如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暑期临近开学,米粒妈发了一条朋友圈:周末把娃往辅导班一送,舒舒服服做个Spa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这个暑假,“双减”政策出台,家长圈引起不小震动。外部大环境减负,孩子的学习到底能不能放松?和米粒妈一样,很多家长担心以后孩子学习怎么办之余,心中一连串问号也随之而来。

“双减”之后,这个暑假他们过的好吗?

直到上周,家住海淀的胡女士才把孩子从老家接回北京。受“双减”政策影响,原计划报的课外培训班不上了,孩子在老家度过了一个超长假期。

“在老家玩的挺开心,都不想回来了。”欣喜之余,胡女士也担心开学后孩子的学习怎么办。“我们平时工作都挺忙,孩子要是在家不能自律,无所事事,想想也是挺头疼的一件事。”

和胡女士一样,谭女士也和孩子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孩子不用上培训班以后,有了更多相处时间,玩的倒是挺开心。但一提到学习,还是避免不了一地鸡毛。

“家长在旁边的时候,作业二十分钟搞定。可如果让他自己去写,钻房间一个小时都出不来。他自己的学习,我和孩子爸爸总不能一直盯着吧。”谭女士着急地说。

家长们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与道德品质优秀的孩子,指向一个共同特点,自觉性。具体可以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律性、有理想、自我管理、专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比较清楚的学习目标等等。

“自主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自律,一个严格自律,认真做事的孩子,学习肯定不会差。人和人之间的较量就是谁更自律的问题。”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看来,自主学习这件事不是单纯能力问题,更是一个基本品行培养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力?

当下,“双减”减的是孩子们的学科压力,当回归到该学多少的程度,这让人们更有精力去思考,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陈志文看来,“家教、遗传、以及家长提供的资源”构成了影响一个孩子的三个方面。尽管遗传因素不可忽略,但大多数人无法改变。而家长提供的资源,即给孩子报的辅导班、买的钢琴等,在三个影响因素中,其影响也是最次要的。

而最大的变量,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并拉开差距的恰恰是家教。“家教不是指家庭的‘教’与‘学’,而是指家风,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到父母要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远大的志向,小到教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养成勤奋自律的习惯等。”

身处高考大省河南,作为两个孩子爸爸的李先生对此感触颇深。“孩子的妈妈是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家里摆满了很多书。”李先生表示,孩子们受妈妈影响,在家也会自然而然养成主动看书学习的好习惯。不过,相较之下,他则更倾向于借助各种智能教育产品辅助教育。

陈志文指出,培养自主能力,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定是从出生就开始的。现在很多家长忘了这一点,只盯着学习成绩,却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导致孩子小的时候盯得住,到了青春期就出现严重分裂。养孩子的过程一定是“先严后松”,从出生开始就立好规矩。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其重视,往往也有着超高的定位与追求。对孩子的定位,家长必须面对现实与需求。与其拼命择校,拼命上辅导班,不如拼命做一个好家长。

科技与教育跨界,能否带来另一种可能?

伴随一个疯狂补课时代落幕,当下,当孩子享受相同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凸显时,人群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孩子教育的下一场,重心是父母素质能力的比拼?尤其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996、远程异地的家长该如何做好陪伴与平衡?

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跨界思考,试图为解决家长的难题带来答案。一个直观的现象是,智能教育硬件产品大行其道。

而其中一个颇具典型的代表,华为也加入这个赛道。今年7月29日,华为小精灵学习智慧屏发布,并主打开启自主学习新方式。

有了科技加持,家长们也看到了技术带来的更多便捷性。试用过该产品的谭女士就确实被产品“远程作业辅导”这样的卖点戳到。

谭女士的孩子在山东老家念书,在北京工作的她几乎每个月都会上演一场“双城记”。过去她通过视频的方式了解孩子学习状况,现在借助智能教育产品,她可以在孩子学习时远程实时互动,一边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一边在手机终端设备上边写边画,给孩子讲解解题思路,随时了解孩子对题目的理解情况。

支持连续不间断地自主查词,也是该产品的特色功能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小精灵学习智慧屏还拥有语音互动机制。以可爱的机器人IP小艺精灵出现在孩子面前,以中英文童声与之对话。当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小艺精灵给予回复引导,代替父母解答“十万个为什么”。

而对于近视和坐姿比较在意的家长,在周围环境光线过强或过暗,甚至孩子距离屏幕过近时,产品则给出了自动发出提醒的解决方案。尽可能满足更多孩子和家长的使用习惯和诉求。

当然,伴随越来越多智能教育产品的出现,其面临的争议也不断。不过更多的家长则指出,这一代孩子,本身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是伴随着创新科技长大的一代人,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的新变化,是这一代人不可避免的选择。

这些智能教育产品,究竟对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力提升能带来多大的效果?陈志文表示,“我相信它有积极的作用,个人觉得对家长的帮助是比较重要的,它更像一个复杂的‘百科全书’,突破家长知识水平的局限,从提升学习效率上讲,绝对是有用的。不过,大道至简,我反倒希望这一类产品,尽量就满足80%的需求,不要想满足100%,干预到核心诉求功能的视线,这是我想要提醒的。”

但同时陈志文也强调,技术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不要忘记根本的事情,家长的责任不能转嫁出去。我们在利用的时候,本质还是要回归到人身上。关键要从小给孩子养好良好的习惯。

让孩子更主动地去学习,如何借助科技的加持,打赢这场硬仗,还是需要家长们进一步去思考的课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