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游戏 文章内容

河南花季少女的悲剧,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21-09-09 08:29:53来源:二丫陪你来唠嗑

河南滑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王修学医生讲述了一个抢救案例,让他十分痛惜。

滑县有一个十几岁的花季女孩,平时的成绩都很优秀,也很懂事乖巧,可是她最近迷上了手机游戏,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后来,家长和女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家长不想让女孩玩游戏,并多次批评责怪了她。

然而让人没有意料到的是,赌气的女孩竟然一口气服下“敌敌畏”自杀。

女孩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滑县女孩的悲剧,让我想起了葫芦岛市实验中学初三女孩刘歌的故事。

开学的第一天,刘歌妈妈发现自己微信里的两千多块钱只剩下28元。

她去查了消费记录,发现其中多笔消费流向一款名为《龙族幻想》的手机游戏。

吃饭的时候,她就问女儿:“龙族幻想好玩吗?听说都往里充钱,是能挣钱吗?”

因为之前女儿总是拿着她的旧手机玩,还拿着上过网课,她怀疑是自己的女儿。

而她的女儿极力否认,并说自己不知道,也没有玩过。

但这顿晚饭,女儿只扒拉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

妈妈感受到了女儿的紧张,但是她又咬不准。

后来,她和丈夫担心自己的账号遭人盗刷,产生更多的损失,于是她晚饭后便赶往家附近的银行把余款取出来,并对刘歌说,“要报警,查查这到底咋回事。”

听到妈妈要报警查这件事,刘歌如坐针毡,感到非常不安。

后来,他们夫妻赶到银行查清了,她的银行卡累计在这款游戏上消费了108笔,共计61678元。

他们没有想到女儿在游戏上竟然消费了这么多钱。

可是,当他们夫妻俩还在银行为账单疑惑时,刘歌给妈妈发来短信:

“妈妈,是我干的,我不想活着了。你能原谅我吗?谢谢你,妈妈。”

但妈妈并没有及时看到这条信息。

等到他们回到小区之后,忽然传来女儿跳楼的消息。

女儿被救护车送到医院之后,因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得此消息的刘歌父母,撕心裂肺,悲痛万分。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好好的一个女儿,怎么会因为一个游戏,走上了如此决绝的道路?

不止是这两起悲剧,我们打开网站,看到像这样因为游戏而走绝路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广西南宁一小孩因家长没收手机,选择跳楼。

山东一名初中生因考试玩手机游戏被老师没收,选择坠亡等等。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会采取如此决绝的方式?

因为游戏已经成为他们联通世界的唯一方式,甚至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而当精神支柱垮了之后,就很容易对他们心理造成冲击。

因为游戏而发生了这么多悲剧,于是家长们一味地觉得是游戏的问题,纷纷把矛头对准了游戏。

他们觉得游戏是万恶之源,觉得游戏是精神鸦片,让孩子不断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只要国家出手把游戏平台全部关闭了,那么自己的孩子就会乖巧懂事,就会成绩好,反正所有的错误都在错误身上。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么样?

我们拿最近的游戏“史上最严格”规则来说。

确实,我们国家最近确实是重拳出击了,在8月30日的时候,国家颁布重磅规定,所有的网络游戏,只能在周末的时候,每天向未成年提供仅限一个小时的服务。

这是在规定的时间,所有的网游都必须强制执行,这个力度,不可谓不大。

那么一周之后,这些沉迷游戏的孩子,又变成了怎么样呢?

据央视记者发现,在网络上,孩子们花33元就能通租号或者买号的方式,绕过这个法律监管,他们就可以无止境地玩游戏。

而且,这个游戏账号的租卖已经形成了非常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也就是说,国家确实是可以禁止未成年人无止境玩游戏,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想要玩游戏的孩子,总是能想出层出不穷的办法去玩游戏,你根本限制不住。

而且,人们惊奇地发现,很多孩子就算这些网络游戏都被限制不玩之后,他们还可以玩电脑单机游戏,客户端游戏,各种掌机游戏。

就算这一切都没得玩,他们还可以出去外面游戏厅玩,去网吧玩,去调皮捣蛋等等。

也就是说,对未成年人封禁游戏,确实有一些效果,但是很有限。

家长们想象着,把游戏封禁了,一劳永逸,孩子们就会认真搞学习了,就会天天向上了,但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很多孩子,他们情愿把时间浪费在别的事情上,也绝不会用在学习上。

游戏只是一个工具,错误的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它的人。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假设所有的游戏都关了,学生们都会学习吗?

有一个高赞回答,特别有意思:

前清:

没有电子游戏,也没有电脑游戏。

摇滚乐也没有,电视剧也没有。

动画片也没有,漫画书也没有。

一切诱惑都没有,按理说应该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了吧?

呸。

前清的八旗子弟,也包括汉人。斗蝈蝈,斗蛐蛐,从十二三岁斗到四五十岁,死了拿蝈蝈葫芦陪葬。

甚至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城了,一群四五十岁的贵族子弟抱着蝈蝈葫芦逃跑。

一只蝈蝈炒到好几百两银子。一直到亡国了他们也痴迷于蛐蛐蝈蝈里面。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问:

“要是蝈蝈蛐蛐都死绝了,人会去学习吗?”

汉朝:

不流行蛐蛐,不流行蝈蝈。

没有戏园子,也少有澡堂子。

一切诱惑都没有,按理说应该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了吧?

呸。

汉朝的时候,主要娱乐活动是斗鸡。

兴盛到当时曹操的儿子曹植这一级别的人物,为斗鸡这件高端娱乐活动写过诗赋。

那个时候只要跻身上流社会,常常能看见一群四五十岁的达官贵人聚众斗鸡,对斗鸡的喜爱到了你无法想象的地步。

这个时候,可能又有人会问:

“要是斗鸡都死绝了,蛐蛐蝈蝈都不养了,人会去学习吗?”

战国时期。

没有蛐蛐蝈蝈,没有斗鸡,但人们流行双陆碁————扔骰子的,类似于大富翁的一种娱乐,后来也叫双六、升官图。

书里有记载,当时的人们经常聚众玩骰子,一宿一宿的玩,这也算是现在的网吧包夜开黑了吧?

别的朝代,还有更多的痴迷东西,比如养鹤啊,蹴鞠啊,赌茶啊等等。

发现没有?

各朝各代甚至各个年代,都有自己娱乐的东西。而当你不想学习的时候,盯着墙幻想,都是一样充满吸引力的娱乐活动。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学习就是反人性的,只要有那么一项不反人性的娱乐活动出来,那么就会充满吸引力,让人沉溺。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出在什么游戏上,什么蛐蛐蝈蝈上,什么斗鸡上,而是出在家长和孩子自己身上。

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律和优秀的学习习惯,即使没有游戏,搓麻将、打扑克、下象棋,都会让他上瘾。

家长们总是说,“我的孩子成绩不好,都是游戏害的!”、“我的孩子成绩不好,都是手机害的!”

这句话,多么似曾相识?

再看看我们80、90年代:

“孩子成绩不好,都是网吧害的!”

“孩子成绩不好,都是武侠小说害的!”

“孩子成绩不好,都是电视机害的!”

但这些家长从来都不会想,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去害别的成绩好的孩子,专门来害你家的孩子?请问你家孩子是镶了金还是含了玉?

有个网友总结得很好:家长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个背锅侠来掩盖他们的教育失败,之前的这个东西是早恋、是武侠小说、是香港电影,现在这个东西是游戏。

我始终认为,游戏只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照出了孩子自身的问题,而家长却怪是镜子的问题。

游戏确实是有错,它有上瘾性,国家现在强力管控游戏,我举双手赞成。

但是我还想说的是,如果家长一味地把所有东西都推到游戏,推到“不良环境”上面,从而忽略自己的问题,那么这样的悲剧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为什么痴迷游戏?

而他的父母闹离婚,总是当着他的面吵架打架,对他不管不顾,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地方去躲避而已。

写到这里,我们回到本文最核心的问题:当你的孩子痴迷游戏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我想了很久,直到看到一个儿童心理治愈师的话才豁然开朗。

她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重要、最优先的,是情感关系,当情感关系解决,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也就是说,孩子的游戏问题解决之前,你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你和孩子的情感问题。

当家长和孩子的情感问题解决了,孩子和游戏的问题也会解决。

只要你爱孩子,只要你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那么就会引领他找到那条正确的路。

说一个让人动容的教育故事。

有一个男孩,从小就是一个爱上网的叛逆网瘾少年,在他网瘾最疯狂的时期,有次父亲悄悄跟随他去网吧,在他背后默默站了10分钟。

他的父亲没有打他,没有骂他,而是一言不发地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上学的时候,父亲给他留了一封信。

父亲在信中写道:

儿子,爸爸昨天去网吧了,看到你打游戏,知道你在同学们前面要面子,没敢打扰你。

我回来一整夜都没有合眼,脑袋里全是你小时候的样子。不知道小时候听话的那个儿子哪里去了。

你的班主任打算放弃你了,你妈也说听天由命吧,但我是你爸,我养的儿子,我心里清楚,你只不过是迷路了,爸一定把你领回家....

男孩看完信,忘了自己哭了多久,扇了自己多少嘴巴。

此后每一周,缝纫机上都会有父亲留给他的一封信,父亲不断鼓励他,安慰他。

就是那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在14岁那年唤醒了他,也支撑着他,直到他最后走回到正确的道路。

后来,男孩一直努力读书,读到了中科院博士。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男孩就是他:

而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

李玫瑾教授还讲过另外一个爸爸的故事。

有一个孩子,他玩手机游戏成了瘾,爸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搞清楚原因之后,于是和他一起报了个乒乓球班,天天去练乒乓球。

他对儿子说,两个人要进行比赛,要对打,看谁打得好。

后来他为了超越自己的爸爸,不断地花时间练习,也越来越享受这种进步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摆脱了手机的控制。

原理很简单,当孩子在真实世界找到一种更加持续更加令他兴奋的快乐时,他自然会放弃虚拟世界中,那些虚无缥缈的快乐。

在这里,我还想特意强调的是,有很多父亲或者母亲,觉得教育孩子就是另一半的责任,自己忙就找借口当甩手掌柜,这样是完全不对的。

成长的路上,父爱和母亲都不能缺席。

所有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爱的问题,是你和孩子之间的爱出了问题,才会让游戏、让一些“不良爱好”趁虚而入。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责游戏,不是一味地谩骂孩子,而是站到孩子身边,陪伴他们度过难关。

唯有爱可以治愈一切。

END

---往期热文推荐---

更多精彩,长按二维码关注

二丫

陪你来唠嗑

您的转发,就是对二丫莫大的支持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yexiaoqin980912

投稿请发邮箱:437693965@qq.com

公众号:二丫陪你来唠嗑。专职英语老师,闲时喜欢装文青。若干豆腐块散见于网络。心若快乐,日子就不辛苦,随时记录生活中的小惊喜,小点滴,小温馨,小确幸,然后默默地心生欢喜。(ID:erya6165)

点赞在看,是您对二丫最大的支持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