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09 11:28:54来源:灰鸽叔叔
1
上周写了一篇《》,里头提到,如果真有意愿了解排名,可以主动、私下问问老师,是有可能得到答复的。
但不管是评论区,还是群里,都有家长觉得这是“异想天开”,“老师怎么可能回答呢?”“这是严重违规啊!”“我问过老师,人家就不肯答”……
怎么说呢。我稍微研究了一下,觉得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没问过,不敢问”的。对这部分,我建议可以先问问试试。被拒绝又没什么丢人的。比表白简单多了。
第二部分,是平时不联络,问法太直接的。整整一学期,和老师都是高度陌生的关系,事到临头突然蹦出一句“我家孩子第几名?”,老师也很紧张,担心可能是钓鱼执法,当然就说点客套话对付过去了。
这年头,谁不是个行风监督员呢?
第三部分,是要求太高的。其实我反复提醒,只要知道自己的“大致位置”就好了,不要太细节,不要太具体,不要问别人的。
“哦,是第六还是第七啊?”“第一是谁啊?”“王小强第几啊?”……
本来合规的也被你问成违规了。
不想问、不去问当然没问题,很合理的选择;如果有意愿,那总得讲究点社交礼仪。第八还是第九要不要紧?可能没那么要紧,一个大致的区域就管用;要不要把这个问题夹杂在一组问题里?当然可以,这样突兀感就降低了;要不要平时有那么点存在感?当然也需要……
不要急着假设老师“不愿意”。换位思考。
2
要知道,和学业有关的“解惑”,大多数老师是不排斥的。老师排斥的是“风险”——
比如,告诉你第几名了,你转身就在群里喊,某某老师、某某学校搞排名哦!
那老师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实,张贴一张榜,里头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第一是谁,最后一名是谁,那个才是标准意义的“排名”,让你只知道“哦,我这次大概在十几、中上的样子”,并不能算。
再比如,有些家庭面临升学,比如初升高,自己想了几个心仪的学校,想找人帮忙拿拿主意,有些会问我“有那种升学顾问,三万咨询费值不值”,我的想法是——
再值也没有自己学校的老师值。业务足够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足够熟悉,还免费。
但不少家长依然反馈:老师不会拿主意的呀!——那当然。老师只能提供建议,拿主意还得你们自己。考试总有失误率,要是不幸失常或者超常了,你去学校门口拉横幅、砸老师家门,说都是老师建议的志愿填写耽误了孩子的前程,求有关部门做主!
那老师同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外头那种“志愿咨询师”,最多说一句“哎呀退你一万吧”,有些人还觉得“哎呀服务真不错”,这种差异也会让老师郁闷。
每一个“能做但不肯”的背后,都有原因。如果你不需要老师额外的帮助,那没问题,也很好;如果你需要,那就要稍微清理一下“不肯”的因素。
不要急着假设老师“不愿意”。将心比心。
3
如果还有人说“不可能的”“你这是理想主义”,那我说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吧。
1995年的时候,我读初三。因为家庭的原因,我转学特别多,当时就读的学校是汾阳中学——一个相当普通的学校。
虽然我是年级第一,运气不好可能落到年级第三,但这所学校的高中录取率一直在全区属于倒数水平,加上当时家里比较拮据,父亲就说,“这学校很难考重点高中的”,干脆就报考一所“最好的中职吧”,“之后可以边挣钱边考大学”,还带我去了那所职校参观。
在志愿表上,我们就把这所职校填成了第一志愿——当然这所学校的分数线不低,当时已经略高于普通高中。
没想到,看到这张表,班主任、年级组长、各课老师都炸了,他们打电话到我家,再把我爸喊到学校,再把我叫到办公室,主题就是一个:
先别想钱的事儿。这孩子完全可以考市重点。
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摆数据,讲道理,搞得我爸都很不好意思。我爸最后问我:
“你想不想读高中?”
我点点头。
最后妥协下来的结果是,我的志愿表上的第一志愿,是当时分数线很高的市二,之后没有任何高中志愿,第二志愿就是那所职校。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猜到了。
我希望,现在的老师,依然有26年前,那所平凡学校里的热情与勇气。
而我们,也依然支持这份热情和勇气。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