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为本科生打造最强导师,高校放大招

发布时间:2021-09-13 19:55:56来源:麦可思研究

本文原标题:《如何打造最强本科生导师》

近年来,导师这一研究生群体的“专属”逐渐延伸到本科生领域。大学四年是本科生从校园到社会的关键时期,本科生导师该如何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蜕变呢?

麦可思连续多年研究大学在校生、毕业生学习情况发现,师生课外互动交流频率对学习甚至就业都有积极影响,例如高频交流(每月或每周至少一次)群体的就业满意度比低频群体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

为弥补师生交流互动较弱的缺陷,为本科生配备导师或许是较为可行的方法。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让符合条件的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

不少高校已经逐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导师领航”系列项目,旨在为每个本科新生配备成长导师。北京科技大学实施全程导师制,覆盖学校全部院系和所有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则将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教师、“杰青”也纳入本科生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教授级的服务,加强学术研究训练。“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个制度,目的是促进教师更多地关注本科生的学习生涯,加深师生情感交流。”厦门大学某教授表示。(《中国新闻周刊》,2020-01-13)

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国外高校也有多年的发展历程。一些调查研究也发现,在校期间接受过导师指导的学生,他们的就业质量、对母校的忠诚度等都较高。盖洛普咨询公司对美国2013~2018届毕业生调查发现,64%的受访学生的导师是教授担任的,这对顺利完成学业乃至未来职业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丰富多样的导师制度

那么,国外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有哪些特点呢?

以得克萨斯大学为例,学校教导主任办公室联合各二级学院、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校园住宿与餐饮部门等职能部门开设了多种类型的导师项目,包括新生导师项目、第一代大学生导师项目、住宿导师项目、学生同辈导师项目、针对研究生的伙伴导师项目以及体现二级学院专业特色的项目等。

“针对地域来源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学生,学校也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导师项目,力求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该校学生事务部执行主任瑟琳娜·蒙迪-米尔勒教授说道,“导师通常由授课教师兼任,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研讨会、培训课,安排指导教师等协助各项目的顺利开展。”

蒙迪-米尔勒主任表示,“在不同(导师)制度下,导师的关注点或许有所差异,但是学校在导师工作开展方面有共同点。”在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制定的导师工作指导手册中,学校提出了若干工作原则。

首先,导师要腾出自己的时间,师生共处是导师制度的基础,而高质量、有意义的师生互动则是发挥导师作用的关键。

学校建议导师开展两类指导活动,一是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活动,包括个人发展谈话、团队活动(例如学术交流会)、读书俱乐部等。

从实际来看,读书俱乐部比较受到导师青睐。导师定期(例如每两周或每月)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阅读专业书籍的心得,并融入本专业在行业和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另一类则是较轻松的社交活动,包括远足、午餐会、体育运动等,“融洽的关系是导师和学生相互信赖的基础,关系的营造离不开日常的交流相处。”蒙迪-米尔勒主任说。

其次,导师需要关注学生,理解学生。

全程关注学生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是导师的职责,这要求导师除了组织辅导活动外,还需要利用电子邮件、电话、在线聊天等不同手段与学生保持联系。

在一些关键时刻,例如新学期伊始、参与研究项目时等,导师尤其需要持续跟踪学生动态。“我们建议导师结合课程或学生参与的研究项目,制定一些阶段性目标并及时沟通了解,以便提升师生交流的作用。”蒙迪-米尔勒主任表示。

同时,导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特点,在语言使用上应当刚柔并济,指出缺点的同时给出积极评价,并明确改进的方法或步骤。

两步走发挥最强导师作用

相比传统学习型师生关系,本科生导师制度强调更加深入、相互信赖的关系特点,导师需要全程关注学生学习生涯,甚至包括毕业后的发展情况。除了上述介绍的导师工作开展策略外,“要扮演好导师这一角色,教师需要了解如何与学生沟通,建立关系,掌握相关的指导艺术。”该校英语系教授蒂莫西·旁思提及。他参加了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培训课程,并具有多年导师经历。

旁思教授表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导师指导,关键点在于导师要了解学生自我的成长定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导师工作。”根据该校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议,导师可以遵循建立关系和能力发展两个步骤,引导学生达成发展目标。

学会倾听与提问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导师不仅需要具备同理心和一定的共情能力,还需要掌握恰当的沟通技巧。

对此,旁思教授在与新生见面初期,总会了解学生对未来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的目标或想法。旁思教授会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该专业毕业生经历,帮助学生初步判断目标的可行性以及学习侧重点,“例如在校期间应当多参加实践活动,特别是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活动等。”

学校也建议导师从学生意愿出发,制定生涯规划表,并标注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对于个人目标尚不明朗的学生,导师可以不用急于制定规划表,而是与学生保持沟通,随时了解其学习情况和心态变化等。

蒙迪-米尔勒主任表示,不同于师生的传统印象,学校认为建立关系的核心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梦想或目标得到了导师关注和支持,“导师认为学生有转专业的想法或需要,可以及时告知学校或学院,以便进一步处理。”

三位支撑确保能力发展

确保学生能力稳步提升是导师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蒙迪-米尔勒主任表示,“(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建议,导师需要从任务设置、情感共鸣和树立典型三方面入手,持续关注并引导学生能力提升。”

任务设置要求导师根据学生的生涯发展,制定相应的专业技能或通用技能目标,可以在学生的生涯规划表中明确列出。

旁思教授举例道,如果学生的职业目标是成为航空领域的科技文章作者,“我会从该类文章读者的身份出发,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如有必要,我会请教业内人士以确保反馈严谨、准确。”

在与学生交流时,导师应做到情感支持,正如前文所述,导师需要多从正面、积极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例如,导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自我怀疑的时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考等,主动敞开心扉拉近距离,同时以实例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理想。

此外,导师应当分享高年级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特别是与学生发展目标相似的例子,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信心。

榜样模范正是学校所提倡的树立典型做法。根据实际经验,旁思教授表示,“不少导师会在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研究项目或专业课程结束后,分享典型榜样。”

导师同时会引导学生讨论,批判性审视自身优缺点,提出改进方向和具体做法。“这一过程要求导师积极倾听,适度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愈加成熟、学术能力从无到有的快速变化时期,要成为优秀的“领路人”,不仅要求导师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真诚的关怀和极大的耐心,旁思教授表示,“把‘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作为(导师的)目标,陪伴学生成长能带来别样的满足感。”

主要参考文献:

得克萨斯大学

作者|麦可思范春骏

本期责编|麦可思丁楠

我们的视频号上线啦~

快戳↓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视频

往期推荐

01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