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5 15:35:59来源:踢车帮
踢车帮
只为爱车的你!
踢车问答
踢车帮的小伙伴们本周《踢车问答》的5个问题已到有请踢车夏东来为大家答疑吧!
踢车问答第181期,火速戳开收听!
本周入选的5个问题如下
问题1
LlLILEI:一直很好奇,现在的电动车用几年或者多少万公里以后需要换电呢?能不能麻烦夏老师给我们分析分析,以及加上换电池的成本,用电动车还真的划算吗?
答:现在还缺乏充足的统计数据,而且电池的变化速度仍然较快,尽管电芯的性能没有大的提高,但动力电池作为一个“总成”,它的优化还处于较快速的阶段,几乎每一年都有迭代升级发生。所以,对电池的寿命很难有确定性的回答。
能够确定的,就是厂家给电池提供的保固期。比如,特斯拉是8年或19.2万公里,先到为准。这已经比燃油车的发动机更长了。如果是一手用户,基本上不存在换电池成本。
但对旧车用户就成问题了,因为内燃机保固期虽然不特别长,可是维修成本相对低,而且,在家用条件下,它们大多数都能使用很长时间。作为一个金属机械,内燃机的衰老就是磨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电池则是不断进行可逆电化学反应,没有磨损,有不可逆衰退。就是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同时,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例如季节导致的温度变化等,发生了一些副反应,产生了别的不可逆的物质。降低了电池容量。这在电池的设计制造当中,通常可以推算出来,依据一般是充放电的强度、次数、频率等。这就表明,厂家给出的保固期几乎就是精确的电池退役时点。
到这个时点,是否还有必要换块新电池继续使用这辆车呢?以现在的电池成本,旧车用户不会愿意这样做。既然不愿意承担这个支出,那么在接手旧车时愿意给的价钱就很低了,以便冲抵风险。这也许就是现在电动车转手的保值性比燃油车差的原因吧。
鉴于电动车引入市场时间还很短,用户数量还很小,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循环模式,仍有待观察。特别是电动车的电池一般设定在衰减20%时退役,它本身是有价值的,就是继续用于储能,理论上还能使用多年,从而冲抵掉不少换电池的开支。这个环节现在还没有打通。而电池的成本,未来也是有望随着批量化生产和技术优化而降低的。总之,一切都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阶段。好在新车电池的保固时间已经足够长,对现在入手新车的用户来说,未来三四年间,问题得到解决是大概率。
总体看,用电动车,是比燃油车划算的。几乎不存在保养开支,电费也远远低于油费。几年下来,省的钱会是个可观的数目。但是,要注意,选对制造商很关键。真正的风险不是电池寿命,而是制造商的寿命。
问题2
远山近海:夏老师,请问您认为纯电和氢能源哪个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呢?我个人认为是纯电,原因是中国把纯电定为方向了,因为我国电力行业发达,手握最多的专利,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所以这会带动很多国家走纯电路线。就目前看,汽车大国德国似乎也把纯电作为方向了,那么可以简单推断,整个欧洲未来都要走纯电路线了。日本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氢能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日本点错了科技树呢?而纯电和氢能源,它们整个体系都是大相径庭的,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一个国家搞两套系统,因为成本太高。希望听听夏老师的观点
答:我同意你说到的,日本点错了科技树。事实上,电池电动和氢“燃料芯”电动(不用“燃料电池”是为了避免歧义),中国、欧洲包括美国,全都是同时在研发的。与日本不同的地方,是对可行性的判断。还要明确一个概念:氢是能源物质,电池是储能设备,它们在电动化方面,是能量链条上的不同角色,处在不同点位。
日本是在氢能源上游环节没有恰当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企图从终端应用强行带动上游发展。而电池电动,是在上游环节先得到满意解决的情况下,在终端开发应用。高能量密度电池、充电和电动化管理,都已经在其它电器设备的开发应用当中得到了满意的技术解决方案,然后,才自然而然地向汽车延伸的。特斯拉不是由车企,而是由硅谷的电机工程师创办,就是有力的证据。
而推动氢“燃料芯”电动的,是汽车制造商。早年,通用汽车和戴姆勒曾经引领过一波高潮,奔驰的氢动力A级车还环游了世界。但后来他们意识到,这种从终端应用反推上游供应链做关键技术研发的方式,可行性低,特别是当特斯拉公司出现后,更加映衬出,氢“燃料芯”方案供应链技术缺失的问题。
不是说这种技术应该被否定,而是说,它的实用化需要更长时间。马斯克把FuelCell戏称为FoolCell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个技术顾名思义,是从燃料做起,这个能量的产生和利用过程,就其步骤数量来看,跟内燃机一样多。氢是宇宙里已知最轻的元素,物理活跃度极高就极难控制,把它分散到每一辆汽车上,效率就是最低的。不是指让它与氧反应释放能量加以利用的效率,而是把氢制备出来再分配到每一辆车上这个反应前过程的效率太低。
未来氢能,应该以集中利用为主,在单台汽车上,也是重载卡车更适合。而电池,它作为储能设备,不会被氢能淘汰,而是它的制造和辅助者。因此,人类不仅不会放弃对氢能的技术研发,还会随着气候变化压力的加剧,变得更加积极。
问题3
弱水围城:汽车高速行驶时由于空气被高速划破,因为造型原因会使得各部位空气流过的速度不一致,为了把利用空气把车子牢牢“按”在路上,所有在设计时就会考虑下压力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动则时速三四百公里的极速跑车更是需要极大的下压力。那是不是就矛盾了呀?车辆下压力越大,滚动摩擦力就越大,虽然在高速状态下相比空气阻力那点摩擦力微乎其微,那么利用空气制造下压力是不是本身就是增加风阻的一件事呢?夏老师也说过,好的空气动力学是要让空气贴着车身流动,而不是把风“撞开”,最理想的流线型是“水滴形”风阻仅为0.05,那些车上夸张的空气动力学装备虽然对车体乱流做了很好地梳理以及产生更大的下压力,但是不是相应的汽车的风阻也增加了呢?
答:是的。增加下压力也必然一定程度增加了阻力。比如尾翼,它通过降低空气的流速来提升空气的密度,产生下压力。当然,也可以通过降低阻力获得下压力,车底部的扩散器就是起这个作用。
通常,必须两者配合使用。因为车会随路面起伏,离地间隙短暂突然的变化,会严重干扰到车底部气流。汽车的行驶考虑两个介质,一个是空气,一个是地面。因为毕竟要以与地面接触的方式产生牵引力。如果是飞行,就只需要考虑空气一种介质。它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当要按照人的意愿对行驶的方向和姿态进行控制的时候,就必须得利用阻力的变化。
单纯的流线型阻力虽小,可无法稳定地保持和随意地改变方向,因为不稳定。所以就得加上各种翼板、管道之类的结构来对气流进行“操弄”,达到快慢自如,灵活稳定的目的。
问题4
Hkl.:请问老夏,今天去试驾了领克01,静态体验了雪铁龙C5X。领克01动力好,内饰用料扎实,雪铁龙空间感好,设计感好,驾驶位更低,偏向于性能轿车的感觉,感觉01的动力多少有些过剩,现在纠结于这两台怎么选,还请解答。
答:这要看自己的价值取向。01属于较为看重汽车技术内涵的用户。它的性能表现、制造工艺、人机交互、智能辅助等等方面,都是高水平的,车型则较为常规。
C5X则是一辆样式独特,设计艺术感很强,但性能和工艺较为普通的汽车。所以,C5X的用户反而是不苛求驾驶和性能这些东西,却十分看重款式、格调是否对心思的人。
消费的终极目的是心满意足。虽说性能表现和款式设计都属于前提条件之一。在不同人的心中,轻重却是不同的。所以,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谁更能带给你满足的喜悦呢?
问题5
老周:夏老师好,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个人非常关注自主品牌的车型。想问一下,一线自主品牌的最新汽油车型,如果抛开品牌价值、高科技配置、内饰用料、极限数据、设计美感、耐用度不谈,仅仅比拼驾驶乘坐的质感,车辆最基础层面的和谐性、一致性。这么比的话咱们的自主车型跟同级别价格高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的日系德系还有没有差距,差距有多大?比如吉利的星越L或哈弗H6对比途观L、CR-V;星瑞或传祺影豹对比卡罗拉、速腾。
答:这必须具体车具体分析,不能这样概括而论。从个人选购汽车的角度,我的建议是不要做这种自主品牌、日系、德系的分类,就像你交私人朋友不应该去做哪国人,哪个民族这种分类,而应该看具体这个人值不值得做朋友一样。
现在国产品牌里有些车型很优秀,合资车里有不少车型很普通,反之亦然。但我发现一个基本共通的要点,就是,在国产品牌的价位上,合资车要么没有,要么较差。如果不看价格,就看同类型和规格级别,我觉得多数合资车还是有着制造方面的优势,主要是品质更成熟。
这个在全新状态下不容易看出来,国牌的观感往往强过外牌,但是驾驶起来,会发现发动机仍然有差距,主要是油耗较高;双离合器变速箱较迟钝;产品完美度不够,较容易发现制造和匹配的参差不齐之处等。
我觉得星越L是个例外,它是国牌制造的新高度。因为平台架构、动力总成、制造工艺全都融汇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技术,调校也相当完美,整体表现超越了同类同级的合资车型。
本期踢车夏东给大家的问题
如果让你从到目前为止本年度上市的全新车型中,评选2021年的“年度轿车”和“年度SUV”各一名,会是谁?
上期问题的精彩留言
上期交流问题:广汽丰田推出了丰田赛那MPV,呼声挺高的。你觉得中国最终会出现MPV热吗?
@星多士之前对瓦罐车情有独钟,09年开过一段时间的丰田普瑞维亚(V6,3.5版本),实用、好开是我对他最直观的印象。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MPV,之后驾驶过GL8和奥德赛,驾驶感和舒适感普瑞维亚是完胜的,当然普瑞维亚的售价也决定了他的质感一定是优秀的。现在各个车企都想在国内MPV市场分得一块蛋糕,包括赛那也即将国产,市场决定产品趋向,说明MPV市场开始升温,未来MPV市场必然会风起云涌。随着大家购车日益理性化,汽车市场会更加细分,MPV只是一块蛋糕而已,并不是蛋糕的全部。
@McFLY我觉得MPV完全有可能,看看数据就知道,紧凑型车增量已经开始回落了,MPV开始发力,随着三孩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用车需求就是MPV。家里两台车,一大一小几乎成了标配,毕竟现在车子也不贵(国产车质量已经上来了,不一定非得合资进口)。再过段时间,等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台阶,估计旅行车都有可能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K张梦柯我觉得会大热。感觉MPV的销量占比会一年比一年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三胎政策的发酵,MPV会成为家庭的最终购车目标。
@童工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与二孩、三孩一起讨论。MPV的大量使用主要是做为商用,或做为大家庭的使用。过去主要是在商用。如果是家里只是一个孩子的话,使用MPV的概率就不大,家庭购买它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有二孩或三孩后,一台五座的车就不够用了,家庭的第二台车极有可能会考虑到使用个头不太大的MPV。
@雨飞遥中国家庭早晚都会走出以SUV为尊贵的理念怪圈。二三胎家庭越来越多,人们早晚会发现SUV根本就不是多座位刚需的最终答案!而且铺装路面路况越来越好SUV的用武之地越来越有限!论高级又比不过人货分开的三箱轿车!所以我觉得SUV未来并没有MPV那么的光明!我是威霆车主,三年了。这车真香!
@顧偉隽MPV在这之前已经有很高的热度了我觉得,丰田推出的MPV呼声会更高,因为大家都期待的耐用可靠的品牌终于推出性价比合适的MPV了(虽然我不知道这款定价,我觉得绝对是能让普通家庭买得起的那种),另一部分人已经等不及选择了国产品牌的MPV了,而且都很满意。MPV是一款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车型,商用、家用、民用皆可。眼见为实,在路上已经看到好多高端的或者是国产的MPV了,再加上是丰田品牌可靠耐用,价格合理的话销量应该会比较大。
@Smotree先说观点,MVP一定会热。纵观全球汽车市场,从东南亚、拉美、日本、欧美的情况来看,很明显市场对车型的需求随经济状况而变。伴随咱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三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汽车市场也逐渐向日欧的情况靠拢。然而伴随着MVP的兴起,我预判还会出现轿车/SUV之间的天平会逐渐向轿车倾斜,但SUV依然会占据很重的市场份额。原因在于MPV的进入,使得轿车在差异化上较SUV占据更大优势,SUV将逐渐回归其“运动型多功能”的定位。所以我的结论是未来市场占据主流的三类车型分别为运动性格较为突出的轿车、宽大舒适的MPV、运动舒适兼顾却在轿车和MPV面前显得两头不靠岸的SUV。
@胜利MPV可能不会大火,但会有增长,毕竟国家鼓励多养娃,再加上老龄化严重,家里出行照顾的人比较多!
@李遥中国为什么SUV先热了?因为路况问题,那么时代发展路况好了,二胎三胎都开放了,MPV一定会火的呀!
@极控科技田旭|JAKCOMStone我一直觉得MPV的魅力是要长期使用后才能体会的到,而且是用惯了回不去的那种,例如:1.工作日的午休时间,只有MPV能提供高质量的睡眠空间;2.接送小孩的路途中,将中排旋转,虎妈可以面对面鸡娃,下车前小孩还可以站立整装;3.聚会时,往往开MPV会顺理成章成为最后送亲友的角色,从而获得更多一对一的交流机会;总之,我觉得MPV没有不火的理由,如不能火,大概率不是车的问题,而是车企宣传的问题。
@国利应该说大热不太可能,普及是会肯定的,这是因为随着用车的环境的的成熟,百姓对用车的多样性的需求,尤其是国家鼓励多孩的政策的时下,肯定要以多乘坐的车型满足出行需求。
@A-小占百货会销礼品我觉得不会,在政策刺激下,更换一辆更大的更适合家庭出行的车,肯定是会的,但是目前中大型SUV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在度过SUV热之后,消费者选择车辆是趋向个性化的和定制款,进一步满足需求。MPV目前来看,还不大行。
@沐芽MPV在国内怕还是叫好不叫座为主,目前依旧高端商务为主,低端运货为主(五菱宏光),要说家用,可能还是20w内价格,接受度更高。毕竟多数买MPV车型的可能一般不会是家里的第一辆车,也很可能不会是日常用的主力车。MPV虽然看着很好,但从使用场景,和性价比上,多数国人可能最终还是会避过这个选择。
@黄洁颖我觉得短期一两年之内国内不会出现MVP热,看国产几个大品牌的动作就知道了,汽车都得提前研发跟测试的吧。
@兔代理REACTOSUV空间设计、舒适性不断进步,所以MPV热不起来,何况SUV长途旅行有更好的通过性能。
@雪孩子我觉得MPV全国大热的景象短期内不会出现,也许会在某个城市或者某一行业比较热门,比如说商务专车,早先推出家用MPV的通用公司是为了满足二战后美国出现了十几年婴儿潮的社会需求,我国虽然放开二胎三胎政策,可目前要二胎三胎的家庭还是少数,再者MPV使用太受限制,车身大不灵活,停车不方便,现在中大型SUV可以兼备MPV的空间性,SUV的通过性好于MPV,而且多数SUV不加价,所以我觉得MPV卖不过SUV。
@远山近海大概率不会出现MPV热。从理性角度分析:MPV是空间和舒适性最大化,但牺牲了安全性,如果不是对7座有刚需,没人会放弃了安全性去选择它。从感性角度分析:MPV的吸引力远不如SUV,因为SUV看起来更大而全,虽然SUV只是每项指标都占了,但每项都没做到位,但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理性消费的人。
@老周个人觉得,不会出现MPV热潮。身边的朋友有MPV的是极个别,而且也是作为家庭第二辆甚至第三辆存在的。大多数家里有两辆车的人都是一辆轿车一辆SUV。虽说国家放开了三胎,但是大家二胎的意愿都不强烈,谁还来三胎。即使有七座的需求,买中大型SUV的依然是主流。MPV这种车太缺乏魅力,作为日常通勤来说也不实用。所以只能是大多数人的第三选择!
@每天要遛猪人口政策的效果是否立竿见影?中大型SUV的降价是否会对中级MPV造成直接冲击?MPV电动化发展方向如何?MPV市场预测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相当多。
@秋雨潇潇混动奥德赛购入一年出头了:价格算是买在了最低点,去年疫情买的。这玩意能上山、能入地、能装人、能拉货(我说的是年货),盘山路我去过,大海边我也去过,村里都铺水泥路了,现在非铺装路有几条?一家六口出行舒适才是王道,侧滑门老人孩子是真方便。我都不想开别的车了,家里原来的奇骏也吃土了。上下班也开奥德赛。这才是真正的多功能用车,MPV火不火我不知道,反正用了就回不去了。
@LEOMPV:就是坐满乘客也比较舒服,但被动安全不行。SUV:司机安全,但乘客满员的时候远远不如MPV。
上期幸运回复者:@星多士
由于微信公众号的规定,释放的精选留言上限为100条,但并不代表我们仅在这100条中挑选,而是踢车夏东认真阅读了后台的所有精彩留言后,从中随机挑选了一位幸运粉丝。
如果您的答案比较精彩,将有可能入选下一期【踢车问答】栏目,并被随机抽中且获得由踢车夏东提供的纪念礼品一份,欢迎大家踊跃交流。
点击标题查看【踢车问答】
171-180期
161-170期
151-160期
141-150期
131-140期
点击“阅读原文”,或后台回复“踢车问答”,即可查看更多!
点击“在看”,开启爱车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