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6 20:47:56来源:麦可思研究
据@早报网消息,日本多个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暴发后持续许久的线上学习,让当地很多大学生感到孤单,有些人还因无法适应而退学。
《朝日新闻》最近针对大学生发出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三成大学生因疫情放弃了学业。辍学的学生中,除了一部分是因为经济问题,其余都是“无法适应疫中的大学生活”。研究报告指出,政府颁布防疫紧急令后,校方规定学生在家上网课,禁止他们进入校园。时间长了,让许多大学生对生活感到乏味。
九州大学也针对居家学习做了问卷调查,有四成大学生感到孤独。名古屋大学的类似调查发现,47%的大一学生对长期上网课感到不安。
朝日报道,日本政府非常关注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担心最终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意愿,使国家人力短缺问题恶化。
此外,据共同社网站报道,日本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近期公布了向日本大学生询问新冠疫情下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称“学生生活不充实”的占44.7%。此外,回答称“对将来感到不安”的受访者占66.7%。
长期的不安、孤独、焦虑等情绪,可能会让负面情绪逐渐放大,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
除了日本,疫情之下,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21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负责人汉斯·克鲁格表示,在欧洲,伴随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显现。克鲁格指出,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新冠疫情使得半数18~29岁年轻人出现抑郁或焦虑的症状。
关注大学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校园生活的不适应、人际交往有障碍、学业压力、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悲观情绪。而近些年来,大学生因为感情或学业不顺心等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这也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很多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面对突发事件的情绪反应较为激烈,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国内,疫情初期,很多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恐慌的情绪。如今,国内局部疫情依然时有发生,社区风控、学校封闭管理、全员核酸检测等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今年就业季,不少即将升入大四的学生就表示,疫情给他们的学业和就业带来一定压力。
此外,河南特大暴雨等突发灾害以及产生的相关影响,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和心理压力。而这些情绪和压力,需要得到解决。
必修!大学心理健康课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国青年报》2019年曾发文称,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对此,教育部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不少努力。比如,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
今年7月,教育部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
对于高校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不少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除了教育部,去年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提到,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在高校方面,不少学校早已开设了心理必修课。例如,石河子大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在2011年,该校就面向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天津大学自2015年起就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必修课,随着课程的推进,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显著提升,求助意识也明显上升。
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课只是相关举措之一。如何更好的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还需要做更多。
《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里提到,要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积极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加快研制更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量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
在此方面,北京某市属高校从1996年起对入学新生心理健康开始普查测评。“我们通过‘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档案。对普查数据分析后,我们对筛选后认为需要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访谈,对需要紧急干预的学生会同家长、学院进行早期干预工作。”该校相关负责教师表示。
那么,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上,学校可以着重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致力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校园心理健康保障水平的第三方机构ActiveMinds总结了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有时更了解学生,他们在面临困难、迷茫无助时常常会寻求同学的帮助甚至是模仿同辈人的做法。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应当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生主导的组织形式,例如学生支持小组、朋辈指导活动等,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让所有学生受益。为每位学生提供同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会和咨询服务等是学校的一大挑战。“同等”意味着学校不仅仅在规则上明确所有学生享有公平的权利,而且主动采取措施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例如家庭经济背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语言能力、性别等)提供合适的途径,保障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例如杜克大学和南卡罗来纳大学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和贫困生提供了相应的学术辅导和经济援助。同时,教师会接受培训,识别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特点,以提供相应的帮助。
第三,提供高质量且容易获得的医疗服务。学校在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上毕竟有不足之处,因此学校可以引进专业的医疗服务,并保障学生在方便的时间接受诊疗服务。对此,一些大学作出了尝试。为了方便学生接受校园诊疗服务,南卡罗来纳大学成立了关怀小组,专门负责推进患病学生的治疗过程,同时维护医生与学生的关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则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在线心理健康诊断系统,并提供在线治疗服务。
纵观国内外的政策和实际做法,高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当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学校既需要从专业角度入手,由专业人士提供专业服务,又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普及到所有学生,切实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联合早报、映象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部网站、潇湘晨报、参考网消息、麦可思研究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责编|麦可思王捷
往期推荐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