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科技 文章内容

是什么决定了银行上云成败

发布时间:2021-09-27 22:09:32来源:轻金融

银行上云突围的关键,在于找到可靠的云服务商,而放眼整个行业,华为已经成为众多银行上云最佳伙伴之一

来源:轻金融作者:尚志科

当传统的获客与经营模式失灵,银行业开始加大科技投入、更加重视场景与生态建设、开启全方位的金融科技内部变革。不少从业者称之为银行业的“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以云计算、大数据、AI等为代表的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金融云成为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变的一大突破口。在银行业推进主机上云和应用上云的过程中,要找到自身的合适上云路径,借助最佳合作伙伴成为必然选择。

《剑指云端》一书提到,选择正确的上云合作伙伴,是七项云转型最佳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什么是合作伙伴而不是云提供商?2021年9月23日举办的华为全联接2021给出了答案。

“与伙伴的联合创新,帮助我们很好地取长补短,最终和伙伴一起形成很好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打造共生共创共赢的良好生态”,华为企业BG副总裁、企业BG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陈帮华表示。

“有很多伙伴跟我们一起聚焦行业应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组合。”华为企业BG全球金融业务部总裁曹冲也指出,华为希望发挥自身新技术优势,全面帮助金融机构走向数字化获客和交互、数字化运营和服务以及数字化管理。

01

银行业加快主机上云和应用上云

带来超过1万亿美元的价值、实现基础架构成本效率提高29%——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30年,云将为全球500强企业带来如上改变。深层次的云变革,早已成为领先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一趋势在金融业亦然。云计算给金融业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

首先,金融云带来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性能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其次,云计算与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敏捷与创新能力;最后,上云还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让传统银行IT从成本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型。

既然上云如此关键,如何找到合适的路径?在华为企业BG全球金融业务部云解决方案资深专家邵萍看来,一般而言,金融上云有两大切入点,一是接入公有云SaaS服务,上云路径相对简单,见效快;二是搬迁应用上云,金融私有云以此类场景为主,特点是难度高,上云路径规划复杂。

这两种方式难易程度不同,给银行带来的价值也不同,银行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场景是最优先的。

领先银行的动作代表了行业趋势。从2020年以来的趋势看,大型银行纷纷持续加快云平台建设,深化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与应用场景的紧密融合,为业务快速创新和需求交付提供可靠、敏捷、高效的支持保障。

比如,工行完成新一代云计算平台落地建设;邮储银行推进云平台建设,适应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业务高速发展的需要;招行持续推进主机上云和应用上云;平安银行通过基础设施全面云化,加快构建领先、高效的云原生技术体系。

对于整个金融业来说,正在迎来是关键上云窗口期,调查显示,41%金融机构预计在未来1~3年内完成75%应用上云。

对此,邵萍认为,金融机构的云转型仍然有五大难题需要突破。一是人才技术如何实现快速更新换代;二是组织架构如何支撑微服务与云敏捷交付;三是没有完善的工具体系;四是缺乏经过验证的方法论;五是没有匹配的开发运维管理工具。

上述五大领域是大部分金融机构所欠缺的,但却是头部云厂商所擅长的。

02

突围关键:找到可靠的云服务商

客观看,银行业的上云时间并不长。随着2014年~2016年新金融业务爆发,一些领先的银行开始积极部署云计算;如今,银行上云已经有了阶段性的进展,大型银行加速云平台建设,头部全国性银行的应用上云率普遍超过70%。

但不同于以往,这一次上云是全方位的,从渠道到后台各类金融应用全线上云。

对于银行而言,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达到最佳业务效果,云策略的顶层设计关乎成败。此前,行业存在着不少案例,金融企业匆忙上云,收效却乏善可陈,甚至上线即失败。

这是因为,金融上云不是简简单单IT的云平台,而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改变,任何一家客户,无论是自建还是代购,都是需要可靠的上云战略伙伴。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更可靠?金融企业需要一个具备软硬件全栈云能力的伙伴,满足安全合规和业务创新需求。

在云服务商选择策略上,IDC就建议,金融机构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考量,包括金融行业上云实施经验、资质能力、合规能力、安全能力和服务能力。此外,选择具有生态能力的云服务商也是支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关键。

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在核心的下移、分布式、云原生改造等一系列事关核心重塑的重要环节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云厂商的身影。

(浦慧云仓实现动产可信、可管、易处置)

比如,在浦发银行打造的浦慧云仓项目中,借助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的小样本学习能力,大大节省了识别仓库中上百种外观不同箱体的样本采集和标注工作量,明显缩短了项目上线周期。

浦慧云仓,是浦发银行产业数字金融落地的一个试点,华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华为全联接2021上,曹冲表示,浦慧云仓是华为与浦发银行在的联合创新,华为还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全栈技术优势,深耕传统产业数字化,与客户一起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创新。

华为企业BG全球金融业务部总裁曹冲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某大型银行借助华为打造了“一湖两库”,服务于两百多个同业客户,以及3万多家企业,为总行、分行以及企业客户提供了便捷可快速复用的数据智能服务。

实际上,包括18家全国性银行的大量金融机构,已经将华为作为合作伙伴,为什么众多银行都选择了华为作为云转型的合作伙伴?

03

头部银行为什么都选择了华为

放眼金融云行业格局,有两大不可避免的趋势决定了行业分化,头部机构有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一方面,金融云市场仍然保持良好增长势头,2020年中国金融云市场增速达到金融行业IT解决方案总体市场增速4倍以上;另一方面,从整个云专业服务市场来看,虽然行业较分散,但是Top5服务商维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上升。

“全球增速最快的一线云厂商”、“一个新巨头的诞生”,近两年,华为凭借突出的行业增速得到越来越多研究机构的关注,数据显示,2020年华为云全球份额占比4.2%,首次跻身全球TOP5行列,也是同期收入增速最快的全球一线云厂商。

为什么华为得到众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具体而言,相比同类机构,华为云有三个方面的可靠优势。

首先,是技术实力全面,持续推动AI、云计算计算创新。在总结华为企业业务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时,陈帮华认为,客户场景是华为整个场景化解决方案创新的源泉,而华为的优势就是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

当前云+AI+5G的时代,AI和云计算相辅相成,AI的算力决定云服务的质量。华为云在AI领域持续创新,带来云服务的差异化优势,其中有30%的项目AI已经进入了企业核心生产系统,帮助客户盈利能力平均提升18%。

其次,是全面的综合服务能力与丰富的解决方案。从2010年进入云计算领域至今,华为云十年磨一剑,已经跻身行业领先位置。作为华为云最重要的战场之一,华为云始终坚持聚焦金融行业,并且取得了不俗表现。IDC数据显示,2020年华为云在中国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中占据行业第一。

“华为云是业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能力的云服务商,可实现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芯片、硬件、基础云服务等全产业链优化,并可进行跨层级的融合创新,提升计算密度。”国泰君安证券曾如此评价。

在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华为坚信,技术是关键性、决定性的因素,产品设计以及基础设施也要全部云化。

对此,华为具体会怎么帮助银行提升数字化能力?在华为全联接2021上,华为一次性发布了11个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备受关注的是,华为面向全球发布了移动支付与小微金融、分布式新核心两大场景化解决方案。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金融机构急需新建一套面向客户数字化交互服务的平台。华为发布的移动支付和小微金融方案,包括提供云技术平台和SaaS解决方案,这一方案涵盖了移动钱包、移动支付平台、超级App开放框架、金融产品平台等。

华为企业BG副总裁、企业BG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陈帮华

“华为正在帮助客户建设运营和数据分析平台、移动支付系统,让伙伴基于这个平台可以提供更多支付平台、小微金融产品,甚至超级APP,从而大幅降低银行客户获客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获客的速度。”陈帮华表示。

对于大量金融机构而言,要做数字化变革更重要的是要重新变革自己现有的体系。在华为全联接2021期间,华为与长亮科技联合了发布分布式新核心解决方案。

该方案采用先进微服务分布式框架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以及长亮科技在业内领先的单元化分布式设计,具有高性能、高弹性、高扩展性、高安全性等特点,在降低银行IT采购成本的同时,全面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提升快速敏捷的支撑力。

最后,是可以提供更贴近客户的可用区覆盖和本地化服务。相比其他公有云厂商,华为云高度强调客户服务意识,这点是其他互联网巨头并不具备的基因。

04

结语

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银行,一家企业奔跑的速度,适应巨浪的能力,决定了它的未来高度。

银行业数字化的钥匙,就是借助云计算在内的技术,变革自身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而对于服务商而言,在帮助银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更大价值的过程中,也更有机会成为银行业最可靠的伙伴之一。

在今年6月,华为提出全面拥抱云化,解决企业上云核心问题,让数字化转型走在正确的路上。在金融全面上云的大浪潮中,华为正在成为上云的最佳伙伴之一。

【轻金融好文】

1、

2、

4、

5、

6、

7、

8、

9、

10、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