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9 11:55:24来源:父母堂
8月30日,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明确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关部署要求,其中就提到了一点:严格执行均衡编班,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
再一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普通班,均衡分班的要求,被推到风口浪尖。
知乎中关于该话题的帖子已成热门,目前为止已经有300多万的人浏览。
浏览完之后发现,虽然不准分班的规定已经下达很多年,但确实有些地方一直都像网友们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花式”分班。
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将终结,“双减”后,政策执行力度是史无前例的大,相信未来,一切形式的“分班”都将是刀口舔血,不再敢有学校老师轻易再去尝试。
1
掩盖在名称下
各种各样的分班方式
先来看看,过去那些刀口舔血的“变相分班”:
(1)放学后的“兴趣小组”
这种明面上不分设重点班和普通班,也确实是按照学生们的入学成绩将他们均分到各个班级中。
但是却会在放学后让尖子生留下,美其名曰参加“兴趣小组”“学科学校”等,实际上就是给这些尖子生开小灶,进行培优。
(2)主课“走班”制
这种方式是针对语数英三门主课,将尖子生挑选出来单独编班上课,其他科目还是在原来的班级上。
这就类似美国的中小学阶段,他们也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将他们分到不同的班级去学习。比如根据英语能力的高低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
但是他们的分班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成绩进行流动调整。
(3)“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合实验班”
有的学校是直接将重点班换个名称,例如有“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合实验班”“IPAD班”“特色班”“特长班”等。
(4)特别关照班
这类的分班是由教师操控的,小学毕业之后,教师会将尖子生名单推荐给初中学校,初中学校就会将这些尖子生分配到师资较好的班级中。此外,如果是教师子女,也会进入师资较好的班级。
另外,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校中校”,即将所有的尖子生组合起来,在学校的内部成立了一个小学校,专门为这些尖子生服务。
2
均衡分班的不同声音
其真实目的是均衡师资
对于均衡分班,教师、学生和家长群体也是分成了两大阵营,一边支持分班,一边不支持分班。
支持分班的主要理由是有利于高效运转教育资源,能因材施教;而不支持分班的主要理由是觉得不公平。
平心而论,大家的理由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从宏观层面来说,确实有失偏颇。
就像知乎中一个网友所说的,义务教育在性质上其实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确实不应该过早将市场的那一套理论引入教育中,同时,也不能用高校运转教育资源的名义来牺牲教育的公平性。
过去,大多数人对于严禁分班的理解,主要是觉得分班是根据孩子的成绩和能力,其实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禁止分班的主要目的,其实是防止不同班级之间,师资的配备不公平。
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而这也是引起我国家长对中小学分班制争论的关键因素。
就如同之前《求学指南》所组织开展的“分班调查”显示,在小学分班中,75%的家长最看重的就是师资,成为分班时压倒性的考虑因素。
对此,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教师轮岗等,希望能将优秀师资流动起来。
因为孩子本身就不可能是均衡的,但均衡的优秀师资却能在很大程度上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获得与他们水平相适应的发展,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
那为什么现在要保证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公平呢?
3
均衡编班是社会必然
仍可分层教学
早年的时候,因为国家急需人才,但资源有限,因此只能选择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所以有了重点班。
而这也确实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显著效果,这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是当时的社会必然。
那现在为什么要推翻,不让中小学分重点班和普通班呢?但是却分设了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呢?
因为过去是从5%的人口中选拔精英,现在则是广撒网,然后择优录取,这就需要把机会公平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当然,取消中小学的重点班,并不意味着是把将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而是给那些因为地处偏远、家境贫寒,但其实颇有天赋的孩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机会,让不同社会来源的人都有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或许之后还会继续出现“校中校”“创新班”等等,但就像网友说的:即使下有对策,也是一种“变”,总归会有变化的。
那在同一个班级中,要如何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吃饱”呢?
其实,可以像广州一样,在同一个班级中进行分层教学,将孩子要学习的内容分为基础内容、拓展内容等,老师设计不同的问题和任务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最后,要说的是提前分流,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因为过早给孩子贴标签,容易让他们因为心理暗示而影响对自身学习潜力的认同感。
但到了高中和大学,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以及学生认知差距的拉大,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分班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些。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低效,其实应当被归因于资源错配。
对于中小学不得分设重点班和普通班,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留言区跟我们一起讨论。
了解“双减”政策↓
·韩国:
·芬兰:
·德国:
·新加坡:
·日本:40年前的“宽松教育”下垮掉的一代,给了我们这些启示
·补习班退费:
·1对1家教:
·中考新政:
·民办摇号:
英语考试变化:
·教辅书改革:
·培训父母:新东方转型,
·改革底层逻辑:
·内驱力:
·考级考证:
—好物推荐—
39元买1送6↓限时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