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30 15:42:54来源:丁香医生

「我流产了」,这恐怕是对于一位准母亲来说,最难以承受的话。
许多人经过了漫长而细致的备孕,还未来得及完全消化得知怀孕、即将为人母的喜悦,就面临着孩子的「不辞而别」。
大多人以为流产只是偶发事件,然而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流产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常见。
人群中大约有15.3%的怀孕,不能走到终点,会因为流产而终止——也就是高达1/7的发生率。
十个女性中,大约就会有一个人会经历流产。但流产,并不只是女性的事,男性因素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详见下述)。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你或者你的伴侣没有经历过流产,你所认识的众多女性——朋友、同事、女性亲属中,肯定有不止一个人曾在厕所里目睹过自己孕期触目惊心的血迹。

当然,并不是孕期出现流血一定就会流产,也不是所有的流产,一定就会伴有阴道流血,部分女性,没有任何症状,也是可能出现胚胎停育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而许多人,又选择了独自承受,甚至不去告知家人和医生。
在一些传言里,怀孕3个月之前是「不宜告知其他人」的,若说漏嘴便会招致不幸,唯有度过了「危险期」才能昭告亲友、传播喜讯,可见流产这件事一直以来都并非偶然。
但对怀孕「前三个月」的讳莫若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还对流产这件事知之甚少,甚至充满了误解和迷信。这些误解,伤害着每个经历过流产的母亲,也让很多女性错失了干预的机会,为生孩子这件本就困难的事情,又蒙上一层畏惧。
一、流产不是偶发事件,
可能是一个严重低估的健康问题
在我国,怀孕28周前、胎儿体重不足1000g的胎儿的丢失被称为流产,即「自然流产」(不过妊娠20周后胎儿的宫内死亡被称为死胎,不统计进流产数据中)。
「自然流产」(miscarriage)和「人工流产」(abortion)也有很大区别,前者是自然发生的,是被动的,而后者是人工进行的妊娠终止,是主动的。全球每年会发生超过两千万起流产,这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然而,不少人、甚至是一些医务工作者,都认为流产是一个偶发事件,更没有关注到背后的隐患。
如果流产,准父母们实际上也没有太多什么可做的,「那就再试一次吧」。唯有复发性流产(即发生2次以上的流产)或者习惯性流产(即发生3次以上的流产)才会得到医疗上的关注。
虽然流产一次的人群,大部分人可以无碍地再次怀孕,也不会经历多次流产,但其间隐蔽的风险以及身体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医疗上的重视。
也有许多有过流产史的妇女,得不到医疗上的理解和重视:
实际上,有流产史的女性,产生其它长期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高,例如心血管疾病或者静脉血栓等等——这并不是说流产会带来这些问题,而是某些其它的风险因素,同时导致了这些情况的发生,而流产相当于是一个信号或者一种结果[1]。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柳叶刀》医学杂志近日发布了一个与流产有关的专题[1][2][3],指出忽视流产问题的,不仅仅是普罗大众,甚至整体的医学、医务系统都对此缺乏认知,「关于流产的医学进展的缺乏令人震惊」。
有多缺乏呢?我们甚至连一个准确的发生数字,都无法知晓。
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流产比率近年是在提升的,这与夫妇选择推迟怀孕年龄有关。但具体的数字,只有少部分国家有确凿、全面的记载(例如丹麦)。
尤其是在许多中低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女性流产之后通常不会求医,从而对导致她们流产的生理、环境、心理因素也知之甚少,关于这些社会因素的研究数据极度缺乏。
实际上,已经有医学证据显示,出现早期流产征兆之后,一些干预办法能有效提高活产率;即使妊娠最终依然以流产告终,也需要相应的药物和物理处理,以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正确看待流产本身,更需要提高对流产照护的优先级。
二、流产是孕妇「不够小心」吗?
许多女性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旦怀孕,身边各种七大姑八大姨都踊跃献上「关爱」,忌口不能吃的东西列了一长串,不能做的事情,甭管科不科学,都一股脑塞到人眼前来,「多小心一点总是没错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而孕早期的准妈妈们也是事事小心,生怕「动了胎气」。各种肥皂剧里,摔了一跤之后就开始流血的桥段,让准妈妈们走路有如踩钢丝。
一旦流产,准妈妈们的第一反应是责备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提了重物?是不是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在孕早期选择「不公开」,也是因为很多人难以承受其他人疑惑、责备甚至同情、怜悯的目光。
其实,关系到流产的因素非常多,既有生活方式上的,也有环境的、基因的,而不同的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更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小心」来完全规避。
比如对于怀孕前三个月反复出现的妊娠失败,算来算去,女方因素一共只能解释50%~60%的反复流产,剩下的就需要关注一下男方因素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最新的欧洲诊疗指南认为,精子DNA完整性与反复妊娠失败之间存在「中等」关系。
而男方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如平衡易位、罗氏易位等)也是导致妊娠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次,年龄和体重,与流产的关系也很大。非常年轻(小于20岁)或者高龄(男>40、女>35)都会提升流产概率;体重(BMI指数)非常低或者非常高,也都会提高风险。
而对于流产影响最大的个体行为,是抽烟和饮酒。
基因方面,50%~60%的早期流产组织中,都发现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偶发,也可能是由于夫妇中一方存在染色体异常所致;
环境方面的影响更加复杂,持续暴露在空气污染或者化学药剂环境中会增加流产风险;
而关于精神和压力方面,有一些研究表明慢性、持续的高压状态,会导致流产风险增加,而诸如加夜班之类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关于这些研究的证据,远不如抽烟喝酒这么确凿,仅仅作为「建议」而存在。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归因的无序——
现代医学中的「风险」二字,都为个人和家庭增添了很多压力甚至是焦虑。
风险意味着的并不是确定因果的危险或者威胁,而是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语境下,孕妇不再是一个人,而是被无数个眼睛和仪器监视、监管着的对象,但同时,环境和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风险,孕妇个人又是很难抵御的。
只是要求孕妇「照顾好自己」,不能算是一个解决流产的答案。
甚至,如果缺乏相应的医疗干预和关怀,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不利影响,流产的代价和痛苦,作用于怀孕的女性身上,可能会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
三、流产并不只是
「女性自己的事情」
就像女性面临的许多关于生殖方面的问题一样,比如痛经、更年期等,很多人认为流产都被认为是女性自己的问题,传统的文化上甚至反对进行医学上的干预。
这样的错误认知导致了人们对于流产的讳莫如深,或者更加责备「准妈妈不够小心」。
而准妈妈们的痛苦,却常常「被消失」了。
对于许多经历过流产的女性而言,除开人群的错误认知和社会的压力,从充满希望到失望的过程,本身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有的时候时间并不能治愈一切,可能会逐渐演变为慢性的心理问题——
女性在早期流产后会经历高度的创伤后应激(PTSD)、焦虑和抑郁。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在9个月时仍可能会对很多女性产生持续不利影响。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流产9个月后,18%的女性依然处在PTSD的影响中,17%出现中度或重度焦虑,6%符合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标准。
流产并不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仅仅关于女性的事,也并不仅是轻描淡写的医学或者生理过程。关于怀孕过程,以及新生命的降生,不管是准父母还是亲属、朋友,都为其赋予了相当重要的意义。婴儿的降生,是值得与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分享的喜悦。
因此,流产对于许多母亲而言,并不仅仅是一次失败的怀孕,而是母亲身份的丧失、未谋面的胎儿的逝去。
一些医学社会学研究者,也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了经历流产的孕妇们的感受和体验,结果显示相关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但社会其他成员,却并不会像怀念一个逝去的生命一样,怀念「一团被冲走的未成形组织」。有研究显示[4],相比起经历流产的妇女而言,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忽视了流产的重要性极其意义,很多时候也对此保持了沉默。
这种忽略,是能够被经历过流产的女性体会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对于怀孕本身的重视,流产的突然而至,而自己的无助、无能为力、又不得不责备自己的过程,构成了所谓「心理创伤」(trauma)的应有要素[5]。
许多人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说辞或者叙事——比如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孕妇而言,她们会谈到自己「容易流产的体质」(leakybodies),或者无法避免的命运[6]。
但流产这事并不是只能女性独自一人默默承受的,大量的研究都指出,经历过流产的孕妇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是严重不足的。
她们感到了孤立、害怕甚至愤怒,但却与医护人员缺乏交流,没有合适的心理疏导,从家庭成员和亲友等处获得的支持和理解也很少。
这些都需要社会持续的努力去改善,这不仅只是单单体现在医疗条件上的提高,更是要伴随着观念的改变甚至重塑。
虽然我们都希望每一次怀孕都能够有美好的结局,但面对流产,我们也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关爱。
本文审核专家
更多优质内容
还有一些女性朋友
可能会遭遇「复发性流产」的困扰
经受身体与心理上的多次痛苦
复发性流产是怎么回事?该怎么预防和应对?
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快速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1]Lancet,T.(2021).Miscarriage:worldwidereformofcareisneeded.
[2]Quenby,S.,Gallos,I.D.,Dhillon-Smith,R.K.,Podesek,M.,Stephenson,M.D.,Fisher,J.,...&Coomarasamy,A.(2021).Miscarriagematters:theepidemiological,physical,psychological,andeconomiccostsofearlypregnancyloss.TheLancet.
[3]Coomarasamy,A.,Gallos,I.D.,Papadopoulou,A.,Dhillon-Smith,R.K.,Al-Memar,M.,Brewin,J.,...&Quenby,S.(2021).Sporadicmiscarriage:evidencetoprovideeffectivecare.TheLancet.
[4]L.Abboud&P.Liamputtong(2005)Whenpregnancyfails:copingstrategies,supportnetworksandexperienceswithhealthcareofethnicwomenandtheirpartners,JournalofReproductiveandInfantPsychology,23:1,3-18,DOI:10.1080/02646830512331330974
[5]Malacrida,C.(2016).Mourningthedreams:Howparentscreatemeaningfrommiscarriage,stillbirth,andearlyinfantdeath.Routledge.
[6]Frost,J.,&Kirkham,M.(2007).Olderwomenandearlymiscarriage:leakybodiesandboundaries.ExploringtheDirtySideofWomen’sHealth,242-269.
策划制作
作者:李子|策划:天线|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感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生殖中心主治医师李敬提供的科学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