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100岁的杨振宁,和他干的好事

发布时间:2021-09-30 21:43:51来源:十点视频

作者|布呐呐

来源|视觉志

ID|iiidaily

前不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

很多人评价:

杨老是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其实,他的人生故事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瞩目和传奇。

佛洛依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

杨振宁的童年,是一段美好幸福的回忆。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也是最早将西方数学引入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

陈省身,华罗庚都出自他的门下。

华罗庚曾写道:

“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杨师就是杨武之。

杨振宁出生仅10个月时候,父亲便去美国留学。

此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五年后,父亲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并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杨振宁便随父母搬进了清华园。

小时候,杨振宁有个外号叫“杨大头”。

因为他额头比较大,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天庭饱满,一定是个聪明孩子。

小小年纪,杨振宁就展现出了自己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天赋。

家里有很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他都经常会拿来翻看。

有一天,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宇宙》的书,他被书中的内容吸引。

回家竟对父母说,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父亲虽然把这句话当作是孩童的狂语,但他坚信杨振宁气宇不凡,必成大器。

于是,在一张照片背后,父亲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其伯瓌”的字句。

在杨振宁的童年时代,中国正经历内忧外患。

但是在清华园里,杨振宁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八年童年时光。

对于那段生活,他曾眷恋地回忆道——

“清华园里每一棵树我都爬过,清华园里每一棵草我都曾研究过。

能在一个学术环境浓厚的氛围中成长,是我一生中第一个极大的幸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中国顶级大学,被迫南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那一年,杨武之也举家迁到了昆明,16岁的时候,杨振宁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也是那年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教员,他在这个学校里,一待就是7年。

回忆起那段岁月,杨振宁说终身难忘。

“那时,正处在民族危亡、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特殊历史时期,生活艰难,日本飞机还不停地疯狂轰炸昆明城。”

有一次,日本飞机轰炸昆明,杨振宁的家被炸毁,他拿了把铁锹,翻挖半天,才从废墟里找到已经被压得变形的书籍。

他抱着那些书,如获至宝。

当时杨振宁和同学都有同样的一种思维,那就是对中华民族强烈的拯救意识,他们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杨振宁曾对学生有这样一段寄语:

这番话,是他求学教训的总结。

在科研的道路上,他曾经因为选错方向,过了一段痛苦且焦虑的日子。

1945年8月28号,杨振宁远赴美国芝加哥求学。

一开始,他想做物理实验,因为他觉得实验技能可以对他将来回国更有帮助。

虽然他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做实验对他来说却困难重重。

当时同学之间流传着一句玩笑话:

哪里炸得乒乓响,哪里准有杨在场。

那时,氢弹之父泰勒建议杨振宁专心做理论物理研究,并愿意当他的导师。

从此,杨振宁便走上了理论物理之路。

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杨振宁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世界著名的数理胜地,集中着当时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

在那里,杨振宁和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

爱因斯坦在读过杨振宁的一篇统计力学的文章后,还约杨振宁一起交流。

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杨振宁都觉得引以为豪。

但,也有遗憾,就是没能和爱因斯坦留下一张合照。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那段日子,杨振宁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理论物理研究上。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打破了几十年宇称是守恒的绝对定律,在物理学界引起巨大轰动。

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这样一个影响如此巨大的理论,从提出到获奖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诺贝尔奖颁奖史上更是绝无仅有。

此消息传到中国以后,国内报纸立即进行报道。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和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给他们两人发去贺电。

有业内人士说,很难想象,假如没有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今天的理论物理会是什么样子。

面对外界的种种赞誉,杨振宁说: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除了诺贝尔奖,杨振宁还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

比如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杨-巴克斯特方程等。

其中,套用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五位。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这4个领域内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一张合照,最能直接反映杨振宁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物理会议后的集体合影中,他被大家一致推举站在C位,而之前站在这个位置的人是爱因斯坦。

“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说过:

曾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教授曾评价道:

美国权威物理学界对他的评价是,

富兰克林奖章给他颁奖词写道:

《自然》杂志曾评选人类千年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家,里面有我们在教科书中熟悉的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巨人,而杨振宁是其中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也是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

可以说,杨振宁对基础物理学的贡献,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

1971年,杨振宁乘坐法航飞机回到了离别26年的祖国。

为了回国,他冒着很大风险,历经很多阻挠。

因为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了一个命令,凡是中国血统,并且在美国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人,不准许回国。

回国后,接待人员让杨振宁列出一份想要见面的人员名单,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邓稼先。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安徽老乡,他们在清华园里长大,是中学同学,又是西南联大的同学,还一起到美国留学。

两人是同学、朋友、更是挚友。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有美国媒体报道,有一位美籍物理学家帮中国制造了原子弹。

见到邓稼先后,杨振宁向他求证:

“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的,有没有外国人的帮助?”

杨振宁迫切想知道一个答案,因为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中国由于没有先进武器。

一直被西方欺负,所以杨振宁希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自己做出来的,他不想中国人再受制于人,受尽百般屈辱。

第二天,杨振宁收到了邓稼先送来的一封信,信里说原子弹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

那一瞬间,杨振宁热泪盈眶,他感受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也不会被欺负了。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表演讲,在演讲结尾,杨振宁将此行所见到的巨大变化,归结为两个字精神。

他说中国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把中国的面貌全变了,他为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这是父亲在1957年,送给他的一句话,从此也成为他一生的激励。

自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以来,杨振宁几乎每年都要回国一到两次,把世界先进科研成果,引入到国内。

1977年,杨振宁担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

他自费8000美元在《纽约时报》上刊登整版——《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敦促两国建交,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

他还特意在这封公开信的旁边加了8个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细数这几十年,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太多贡献。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聂华桐教授曾说,“在国外,我们讲到杨振宁以及他的成就的时候,心里都很骄傲。

同时由于他的成就太大,对我们这一辈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压力在于我们要接近他的水平,甚至只是做出像他所做的一小部分都是做不到的......”

杨振宁百岁生日那天,他拄着拐杖,身型佝偻,四肢枯瘦,举着话筒的手一直颤抖。

这样的场景,让人心里发酸。

多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不要让他再变老了。

2007年,杨振宁在自传集《曙光集》的前言中写道:

那时候,他以为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担心自己没有机会看到了。

但没想到,短短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发生了惊人变化,曙光已转为晨曦。

2018年,他给新书取名为《晨曦集》。

杨振宁很喜欢“晨曦集”这个名字,因为它寄托了自己一生的期望。

他曾经还表达了一个心愿:

希望到100岁的时候就再出一本《天大亮集》。

在最近的记者采访中,他说,“我想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

记得杨振宁说过一段话:

“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细数过往,他的人生已经足够传奇。

作者|本文授权转载自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主播|一凡,电台主持人,声音温度探索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杨澜访谈录》20150606:杨振宁归根情缘;《国家记忆》20210923大先生杨振宁家国情怀;新华社:《杨振宁:中国从穷困走到“天亮”,清华有贡献》;光明网:《杨振宁携翁帆发新书:希望到100岁出〈天大亮集〉》;中国侨网:《杨振宁自述《我的生平》历数三大幸运与一大遗憾》;观察者网:《杨振宁重游云南回忆“西南联大”往事:我学号是“联580”》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点击下方卡片发现更多美文

点个在看

祝百岁生日快乐

↓↓↓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