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2 14:12:20来源:瑞丽伊人风尚
2021,《瑞丽伊人风尚》跋山涉水走到了长江、
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三江源,
那里有一群感动的人物在守护着中华水塔;
在广袤的乡村,一群忙于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正在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守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在舞台、在瓷窑,
一群文化守护者在向世界大声宣讲:
中国制造,隽永铭刻。
《瑞丽伊人风尚》记录了这些万众一心,
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重温他们的高光时刻,
在感动中坚定我们前行的信念。
文化健康的发展需要『土地』来承托,
而『乡村』正是最基础的元素,
故『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
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因此为乡村振兴赋文化之能是重点课题
于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际
《瑞丽伊人风尚》特别采访痴迷于深耕乡村的
『乡村新职人』们,见证他们为
『乡村文化振兴』创造的共情奇迹
当初李光友决定在大山里建造一座藏书阁时,身边所有人都劝他,“别疯了,谁会专程去大山里看书?”几年过去,因为这座藏书阁的存在,原本荒废的土地上建起民宿,客人们的到来令整座凋敝的乡村都有了活力,四季更迭,除了花香、树香、果香,山村里的书香亦传递着沁人心脾的力量。
浙江丽水人,
曾为服装零售行业及商务酒店领域
成功创业者,现为以图书馆形式存在的
民宿“坐忘阁”“单读”发起人。
国内第一家以“书”出圈的民宿
迎来暑假,李光友的两座民宿格外热闹。来自各地的客人们都来打卡入住,有的已来过不止一次。他在丽水当地的乡下长大,年轻时出去闯荡,或许是骨子里镌刻着“浙商”因子,一路顺风顺水,早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随之付出的代价则是与家人、孩子相处的时间极其稀少。就在不惑之年,李光友决定回到老家为从小就爱看书的女儿造一座童话故事里才会有的藏书阁。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藏书阁成了网红,慕名而来的客人都觉得一天逛不够,希望能多住几天,于是李光友邀朋友杨光一起把藏书阁建成了民宿“坐忘阁”,取“君子无争,坐忘无心”之意。建民宿时,他一下子从村里拿了150亩地,租金一次就付了400多万元,等于给村里的十几户农民每户增加了几十万元收入。他第一次意识到当初自己一个简单纯粹的想法,竟然为家乡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动能,村民们也因为有事可忙,精气神焕然一新。
读书分享会是这里的常态“展”。
通到屋顶的藏书让人很有寻宝的感觉。
如今,“坐忘阁”的藏书量已达5万余册,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中,李光友又另辟了一个空间作为书的新家。这些藏书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源自各地爱书人士的捐赠,对这些书籍,李光友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是主人认真看过且做有笔记的,这也使得藏书阁里的每一本书都有专属的独家记忆,他希望若干年后,书的主人依然可以带着家人或朋友来寻找和分享他们的感动。
当地政府已正式授牌“坐忘阁”为青田县图书馆分馆,已定期送书数千册,这里成为全市首家以书文化为主题打造的民宿,曾被李光友的女儿开心地形容为“就像《哈利·波特》里的图书馆”的书阁足足有12米高,客人们枕着书香而眠,必定做着甜甜的美梦。
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乡村图书馆会诞生在哪里,很期待它的可持续性。
2017年夏天,ALLA和一位中国香港设计师朋友在福建龙潭村认领了一栋废弃的古民居加以修缮,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成为村里的第一户新居民。她和乡村的缘分就此启幕。艺术走进乡村即便在国际上也是一件新事,获得认可的仅有越后妻有、濑户内海等少数几个大地艺术节,在国内更是刚刚起步,ALLA愿意做拓荒者。
贪生艺术联合创始人及贪生艺术季
发起人兼策展人。曾在法国游学4年。
艺术作品曾获选国家艺术基金会项目。
“文艺复兴乡村”的深耕者,
先后在莫干山、锦溪古镇计家墩、
千岛湖等地落地艺术季及艺术活动。
2016年起移居福建乡村,
现居福州闽侯南部生活自给自足共识社区。
莫干山贪生艺术季驻场艺术家李喆的
摄影作品《竹之幻觉》。
计家墩贪生艺术季在村里张贴的展场指示标志。
计家墩贪生艺术季艺术家麻进作品
《百家姓:临摹姓氏图腾》。
计家墩贪生艺术季驻场艺术家良亮人
在乡村创作的作品。
无可复制,没有任何套路可循
落户农村后,ALLA的朋友还认领了另一栋老宅修葺,并做了一间贪生咖啡馆,因为要“贪婪地生活,生猛而快活”。他们常常邀请艺术家朋友来做客,顺便利用咖啡馆的场地做一些公益艺术工作坊,贪生艺术工作室便是这样诞生的。
贪生艺术季至今已做了三届,第一届在莫干山,第二届在昆山的锦溪古镇计家墩,第三届则去了千岛湖严家村金山坪,空间越来越舒展,ALLA便策划了整村沉浸式的艺术展,还推出了长期的艺术家驻场计划,准备跟乡村一直纠缠下去。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乡村中与万物发生连接,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乡村艺术季无可复制,又无任何套路可循,ALLA和伙伴们为艺术家提供工作室之外的创作现场,接触全新的地域和样态,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让那些可能永远也不会走进美术馆或画廊的人群有机会体验艺术的曼妙,最终反哺艺术家和观众的生活。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会驻村,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充分了解在地文化,3周至1个月后完成艺术创作,展览就在村子里举办,完全因地制宜,原汁原味。
贪生艺术季作为特别单元受邀参加上海金山“水Cool562019田园实验——水库村公共艺术季”。
莫干山贪生艺术季驻场艺术家张啊啦装置作品《游牧冥想室》内收集观众与大自然深刻体验故事的道具。
计家墩贪生艺术季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
在ALLA的印象中,当地村民参与度最高的是龙潭和计家墩,新老村民共居,对新鲜事物接受度很高。作为龙潭村的第一户入住者,她见证了村子从典型的空心村到网红文创村的巨变,最开始,村里人看到他们入住很不理解,曾说“村里开个疯人院生意肯定好”,但随着新村民不断入住,把各自的空间打造为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工作室,音乐会、诗歌分享会、戏剧工作坊等成为常态,老村民们从排斥嘲笑到慢慢接受,甚至加入他们一起疯一起嗨,ALLA坚信,艺术自身的感染力必定会找到通往人群的入口。
在村里鸭舍旁拍的MV
艺术活动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就像播撒种子一样,不一定都会发芽,然而没有种子肯定就没有开花结果。一次,ALLA的英国陶艺艺术家朋友Cam来龙潭村住了一段时间,她组织了两场陶艺工作坊,结束之后,有位小朋友兴奋地说原来泥巴还能这么玩,自己长大后也要做陶艺,另一位小朋友花了一整个下午写了一封英语感谢信,这可能是她见到的第一个外国人,第一次在生活中用上了英语。Cam利用驻村的机会参观了屏南当地的硋窑,这是本地的一种传统陶土工艺,这种新的陶艺形式令她非常惊讶。一次小小的陶艺工作坊,也许就多了一个未来的陶艺家或是硋器手工艺传承人,即使不是这样,能让两个孩子从此不拒绝艺术,更好地享受生命,至少是一种美育。
计家墩贪生艺术季驻场艺术家良亮人创作中的作品《游园惊梦》。
千岛湖贪生艺术工作室整村沉浸式开幕展《一千座岛屿·一千种可能》室内展场的一景。
艺术家良亮人正在创作作品。
完全不在预设,也无法预设的环节,正是艺术进入乡村的最美妙之处,人与人之间在彼此的给予中得到了更多,对个人而言,是一种疗愈;对展览而言,是意外的亮点;对乡村来说,村民们因一个事件与艺术、艺术家乃至他们内部建立起了联系。和美术馆、画廊不同,乡村为艺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更原生,更即兴,更有生命力,也更有人情味。当时第二届贪生艺术季的形式是村里每家民宿认领一位艺术家,其中一位艺术家说起她所住的民宿里有个管家,他播放的早餐音乐跟别人都不一样,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正在恢复中的抑郁症重度患者,对Garage音乐和Rap颇为内行,从最初的拒绝到后来用心创作《贪生之歌》送给ALLA和团队,最后大家决定由他负责教唱,选在村里的鸭舍旁拍了一支MV,就在艺术季开幕式上,这首自制MV播出,并由这位管家领唱,他克服了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在数百位观众面前敞开心扉,令所有人都很感动。
对艺术家而言,新的场域、人群和文化体验总是令人兴奋的,乡村可能保留了更多他们对于原生态风貌的想象,但ALLA绝不想去投喂“猎奇”,而是通过事先充足的挖掘和整理,为艺术家提供一份先期最基本的导引,包括自然、历史、人文、手工艺、民俗、生活须知,使得他们对这一区域有基本的概念和了解,然后村子以原有的模样开放,让艺术家自行去探索。无论对于艺术家、村民,或是创作本身,公平都是至为关键的。
计家墩贪生艺术季室内展场内艺术家麻进作品《百家姓:临摹姓氏图腾》的夜晚展陈。
千岛湖贪生艺术工作室整村沉浸式开幕展《一千座岛屿·一千种可能》室外展场之一:艺术家陈剑生装置作品《空山静语》。
莫干山贪生艺术季驻场艺术家张啊啦的装置作品《游牧冥想室》。
与我们聊聊你的“高光时刻”
每日抽出两名幸运鹅
送出“高光”好礼!
执行/韩飞
撰文/Mary
图片提供/ANDstudio
(安棣建筑)、花开岭慈善
基地、贪生艺术、葛千涛
摄影/李海燕
版式设计/王平
编辑:Jessica
版式设计: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