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3 07:58:10来源:思政好教师
全国卷命题是反模板的,终究有例外。
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结合材料分析——××(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结合材料分析——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
3、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如弘扬某种精神等。
4、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结合材料——目标蓝图、预测、计划、行动步骤等。
5、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结合材料——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
6、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结合材料——如兴修水利等。
7、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命题偏好之意识的作用——
高考典题: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世界)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的计划步骤/阶段特点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顺序: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结合材料——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获取新认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结合材料——人经过××事情(实践),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深化、扩展、推移)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结合材料——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结合材料——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出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出台后,有利于解决××问题)或某研究成果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结合材料——在××的指导下,做××事情。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结合材料——以前怎样,现在怎样;甲地怎样,乙地怎样等。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结合材料——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
思维进阶——
典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要求考生运用认识论知识,从哲学层面探讨为何“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考生可用“认识受主客观条件制约”“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等知识加以论证要注意逻辑递进性:“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争论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
【参考答案】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TheEnd—
来源|网络,本文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转载目的在于学习分享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