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5 10:33:59来源:FiPlay影音平台
越来越多人拥有私人专属的家庭影院,舒适的家居观影环境,不比商业影院差的震撼影音效果,令家庭影院成为很多业主的选择。一个优质的家庭影院环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其噪声的隔断和声学材料的应用,合理的计算和应用建筑声学材料,不但可以营造一个舒适的观影环境,在声音的营造上也能做到更加真实和自然。打造自己的家庭影院,除了音响配置,声学空间的构建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环往往也很容易被忽略。
在处理噪音的解决方案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吸音效果的板材、吸音棉或利用共振原理去抵消声音的某个频段,隔断声桥,使整个影院环境受外界噪声影响的噪声值得以控制,控制噪声就是按照实际需要和可能,将噪声控制在某一适当范围内。而对于家庭影院而言,我们也是将噪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标准值,并不能“完全”隔断。

如何打造家庭影院的声学空间
我们可将硬调空间改造为软调空间。像地板、天花板、四壁采用夹板、石膏板或木板钉成的空间就属于软调空间,以钢筋水泥或砖砌的空间被称硬调空间。目前大部分居住环境都属于硬调空间。硬调空间有个缺点即不能适当吸收多余的高音与中低音,造成聆听音乐时高音过于刺耳或中低音过于沉闷的缺点。软调空间也有可能存在低音吸收过量而产生低音不够坚实的缺点,但是实践证明,软调空间仍然比硬调空间适合聆听音乐。将硬调空间改造为软调空间具体方法:用石膏板钉成夹层,夹层内铺上玻纤棉。这样既不会减小很多夹层空间,也可以改善隔音效果。采用石膏板或夹板的原因是因为薄夹板或木心板容易吸收中音,而石膏板由于较重,吸收的低音较多,对聆听音乐的负面影响较小。此外,石膏板是防火材料,用来做夹层比较安全。除此之外,选用大空间做家庭影院比小空间好。因为大空间的容积较大,扬声器发出的声波受边界(六面墙)扭曲影响较小,得到的声音比较正确。在大空间中,如果能适当调配,所得到的声音会比较轻松、均匀与正确,而且低频下潜更深,驻波危害的程度相对较低。

隔音吸音是家庭影院装修设计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在家中做家庭影院,噪音和串音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家庭影院隔音吸音措施家庭影院的隔音可以通过多方面的途径来达到效果:首先是合理选用吸音材料。如无纺布墙纸、带有浮雕花纹的墙纸等,但也要注意吸音材料切忌铺贴过多,否则会使声音发干发涩,缺少圆润、悦耳的空间感。在装修过程中,木地板、厚窗帘、地毯、壁毯等具有良好吸音效果的材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构建前需考虑的因素
1、早期反射
初始延时间隙是指直达声与首次室内反射即头次早期反射的时间差。在主观听感上,初始延时间隙会带来房间特性的感知。例如,当我们处在一个封闭黑暗的房间内,通过拍掌,我们便可得知房间的大概尺寸。这正是由于听觉系统感知到初始延时间隙而传达给大脑一个房间的信息。当初始延时间隙大于20ms时,房间会有产生空旷感,而声音传播20ms大约等于7m。大中型控制室的侧墙早期反射点距听音点至少为3-4米,所以一定要对侧墙进行吸音或扩散处理。

早期反射对听音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早期反射可以带来相对活跃的声场,而且适当的早期反射对提高声音的清晰度有一定作用。50ms内到达听音点的早期反射声会提升声音的清晰度,但是由于控制室不能过多的加入自身房间特性,所以早期反射应尽量控制其能量。选用扩散体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样可以均匀扩散早期反射,使得声场提升清晰度并具有一定空间感。高频反射同时有助于提升响度,而低频反射会使声音浑浊,所以扩散体应只扩散高频成分(中心频率大约在1kHz),对低频反射应尽量吸收。不过早期反射也会带来梳状滤波等声音干涉问题,影响声场定位及听音点频响。很多人对于早期反射声是很抵触的,认为反射声对直达声有严重的干扰,会影响前方声像定位,然后便很教条地将所有的反射点全部使用吸音材料覆盖,更有甚者将整个房间充满吸音材料!这样只会更多的衰减声能,致使我们在混音时不断地提升响度并提升混响。我们在控制室里进行缩混以及母带处理,需要一个标准的空间环境,各频段混响时间以及房间的频率响应尽可能保持平直。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各反射声不会互相干涉形成梳状滤波或影响频率响应。

2、房间的尺寸与形状
房间结构给听音带来的影响有:平行墙面产生的驻波引起共振问题和非对称结构对定位的影响。
(1)驻波与共振
驻波是由两列相反方向、同频率的声波相互叠加而成。当平行墙面间距为半波长的整数倍,即产生轴向驻波。同时,还有斜向以及切向驻波。当驻波持续存在时,会产生共振现象。当几种共振方式的共振频率相同时,会出现共振频率简并现象。出现简并的共振频率上,那些与共振频率相同的声音被大大增强,这会造成频率严重畸变。在低频范围内,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2)对称结构
由于产生立体声定位的原因在于两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的音量以及时间不同,所以,为了保证原始信号的定位准确,双耳接受到的房间信息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度。也就是说,当扬声器播放一个单音测试信号时,双耳应接受到几乎相同的反射声信号。若房间为长方形,则音箱应对称地设置在较短边长的前端,使得监听位置远离后墙,这样便可以避免处在后墙附近声音干涉最为复杂的区域。
空间声学处理误区
一、忽略定位,盲目装修
许多音响从业者在收到顾客需求和提供了房间长宽后,就直接拿通用标准扬声器摆位图胡乱一通定位,然后“效率非凡”地开槽安装装修。装好才发现听音位并不在你设计的位子上,本来"非常标准"的扬声器摆位瞬间定位全错了。结果是要么尴尬接受不完美的定位,要么重新返工很是一番折腾。需切记一点,所有扬声器定位设计是为听音位设计的,而不只是考虑空间的理想位置。

二、声学处理一定比不处理好
近年来,影音空间声学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视听爱好者所重视。但在很多工程案例中,消费者使用了许多材料、耗费了大量金钱精力,最终获得的效果却远不如预期。甚至比不处理的时候更加糟糕。因此,切莫以为声学处理一定比不处理要好,胡乱的处理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一定要有选择性对症下药,才能带来正面的声学效果。
三、过度吸音
“声反射将造成结像模糊及不自然的音色平衡感”,基于此理论,不少做影音空间的都习惯性首先考虑吸音。而大家似乎也早已接受了左右两侧必须进行强化吸音的理论,本身初衷并不算错。但很多案例吸音的结果却不理想,过度吸音会让声音干硬而毫无灵秀之气,同样也会让不少功放的功率白白浪费了。正是某个频率被过度吸收,中高频的鲜活感丧失殆尽。其实,我们可以从“吸收和扩散都能解决声反射问题”的出发点,让每一面墙的75%左右的面积均匀分布吸音体,另外的25%可以做扩散处理,让声音的衰减更加自然、平滑,当然更准确的话视具体环境而定。这样也让人在所处空间做其他休闲活动时不至于过分沉闷压抑。

最后测试房间声学处理效果
当声音刺耳、低频声音不够,显得单薄,而音量开大又吵人时,一般因为高音反射过度,就应在两侧墙的近反射声的反射点设置吸声物覆盖处理。如果发现高音不够明亮声音太干,应优先取掉墙毯等吸声物,因为薄的地毯、挂帘、壁毯等主要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对低频的吸声作用很小,太多使用会导致房间里的中、高频声音的混响时间偏短,使得声音缺乏色彩。如果房间里声音的低频发出轰鸣声,增加低频陷阱,或者铺设厚重的羊毛地毯。高中低频的混响时间调节,可以在房间角落放置玻璃纤维做成的吸声块或布坐垫。最后,进行拍手测试,或者运行声学测量以测试房间中的衰减时间,并根据需要调整吸收/扩散范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