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9 18:22:14来源:大公网
孙中山(左二)在香港求学期间,与友人杨鹤龄(左一)、陈少白(右二)、尢列(右一)、关景良(后排站立者)合影。(大公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救国思潮相继出现。在中西文化汇聚前沿的香港,年轻的孙中山先生得到了革命思想启蒙,并在一群有志救国的港澳同胞支持下,开始各种革命尝试。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一再成为孙中山革命党发动起义的基地,直到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爆发,视死如归的革命党人用鲜血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香港也在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业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在香港大学的校园,可以看到身穿唐装马褂的“孙中山”。这是以1923年孙中山访问港大时样貌为蓝本设计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这次访问中,孙中山发表了题为《革命思想的诞生》的演说,第一句话就是“此行真仿如游子归家”,更直指“从前人人问我,你的革命思想从何而来?我今直答之:革命思想正乃从香港而来。”
自1841年开埠以来,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中西交汇的商贸重镇。十九世纪晚期,香港已显露出现代城市的雏形。1897年,晚清维新变法倡导者康有为游历香港,就发出“治国有法度”的感叹,别说更为年轻的孙中山了。即使曾赴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初到香港的孙中山,也被香港秩序井然、建筑宏美的近代化市政所震撼。
彼时的孙中山,“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仍奋斗在医人的道路上。香港的社会风气与内地相比更加自由,孙中山在香港雅丽氏医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就读时,结识了有强烈反清情绪的郑士良,其后又与多才的陈少白、杨鹤龄和尢列常常聚会,议论时政、探索救国方案。在香港学习期间,适逢中法战争爆发,孙中山亲历了香港工人反抗法国侵略中国在越南的权益、拒为法国军舰服务等爱国行为,让孙中山大受冲击。
抛弃医人从事医国
身为一名有志救国的青年,孙中山于1894年夏秋之间赴天津,向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提出改革意见。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李鸿章表示待打完仗再说吧。上书目的未达,孙中山对清政府失望至极,他决心抛弃医人生涯,转而从事医国事业,自此成为彻底的革命者。
上书失败后,孙中山远赴檀香山,在华侨中组织兴中会。次年一月,他回到香港,与同志陈少白、郑士良等人,以及原辅仁文社的朋友,组织香港兴中会。兴中会首次亮出“振兴中华”的旗帜,明确建立共和制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已经具备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兴中会香港总部成立后,孙中山便与陆皓东、杨衢云等人从各方面开始着手准备第一次武装起义,即1895年发动的广州起义。
“1895年至1905年这十年间,孙中山领导了两次起义,他的三民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民主革命观。”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办公室主任郭昉凌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启蒙并成熟于香港,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完成了一个从革命者到革命领袖的蜕变。
晚清革命港人出力
香港,不仅仅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缘起之地,更是晚清革命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孙中山在同盟会主要的革命策略就是发动“边区革命”,即在粤东、粤西以及广西、云南等地发动武装起义。在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中,大多是在香港策划的。其时,香港虽然是一个英国人统治下的中国人社会,但香港人始终与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情和支持革命;他们更希望革命成功,渴望祖国富强,使他们可以早日摆脱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因此,香港的知识界精英分子,以及爱国青年、商人纷纷出钱出力,投身到革命之中。
发动革命,三样东西必不可少:人力、财力、军械。一方面,香港人与物的流动非常自由,革命党人从香港回来或遣散很是方便;另一方面,当时的香港与国际有较为先进的通信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金融网络,联络海内外革命志士容易,购买枪支弹药不难,也便于革命党人汇兑。
不幸沦为殖民地的香港,凭借独特的自由港优势,成了整个南方革命的策源地。郭昉凌指出,香港一直是一个具有深远爱国传统的地方,在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先生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振兴中华的事业中,正如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今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正在从中华振兴走向中华复兴,今天的香港人更应秉承辛亥革命先辈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分力量。”
舍生造时势拼死唤民智
广州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广州的闹市中央,有这样一条马路:它既有传统的骑楼建筑,又有现代的高楼大厦;既有普通人生活的街巷,也有展示红色传承的革命旧址。它,就是越华路,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广州“三.二九”黄花岗起义,就在这里发生。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指挥部就设在越华路小东营。离这个指挥部450米的地方,是清朝时两广总督署所在。
110年前的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越华路上演了悲壮惨烈的一幕:在军火支援迟迟未到的情况下,黄兴于傍晚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寡不敌众的革命党人一个个倒下了……450米的路程,起义的烈士们无法走到终点,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今天的越华路上,一栋颇具岭南民居特色的青砖大屋隐藏在小巷之中。透过门口往里看,白色的孙中山塑像与背后的黄兴持枪冲锋油画,向游人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光辉历史。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当年那些尚处弱冠之年的青年们,试图用“必死”的方式唤醒民智。正如孙中山后来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一部革命史首章是香江”
描绘革命党人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画面的雕塑和塑像。(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最早追随民主革命的老同盟会员冯自由晚年曾回忆说,一部辛亥革命史,香港角色抢眼,“你打开任何一部近代革命史,第一章就是香港”。香港与辛亥革命的渊源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从孙中山在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伊始,香港及其志士仁人就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原所长王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是货真价实的辛亥革命之发源地与策源地:在孙中山的求学时代,香港是哺育孙中山思想的摇篮;在孙中山的革命时代,香港成了发动民主革命的基地。具体而言,孙中山求学、孕育革命思想、组建革命团体、传播革命主张、策划民主革命、筹措革命经费与物资、中转武器及反清义士均在香港发生。
现今香港的大街小巷,处处留下孙中山的历史足迹。这是香港历史的光辉亮点,是香港人引以为荣的骄傲。“辛亥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振兴,感召着世代炎黄子孙砥砺前行。”王杰认为,无论从承传辛亥革命遗产、弘扬香港民主革命传统,还是赓续历史文化精神脉络,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志,一代又一代香港人都应该继续传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光大香港品牌的应有之义、神圣之责。“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从建国方略到接轨全球:湾区蓝图百年圆梦
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近万人在火车站送行。(大公报)
青年自由选择在香港或者广东读书、就业,商人在粤港两地经营畅通无阻,中上层人士在内地及港澳都有房产……这样熟悉的场景,其实是一百多年前粤港澳地区寻常的生活片段。那时的粤港澳虽无湾区之名,却有融合之实,就连孙中山先生1923年在香港大学演说时也呼吁港大学生“在香港读书,将来返祖国,参与建设一良好政府。”历经百年,中山先生希望港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夙愿,随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而获得了理想照进现实的契机,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港澳青年共同参与。
拿上港澳通行证,申请一个签注,到香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广东人休闲度假的例牌节目。但不说不知道,即使当年香港受到殖民统治,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省港澳居民可以自由往来,不需任何证件即可通关。这种地缘关系,让粤港澳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的联系从来都密不可分。孙中山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有时间就会四处游走,“见其秩序整齐,建筑闳美,工作进步不断”,香港的城市建设让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以后思考国家建设提供了诸多的参考。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翌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四十四天后的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逊位第二天,根据南北议和秘密协议,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长期活跃在政治第一线的孙中山,于1917年就已敏锐地觉察到,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旦结束,欧美列强势必重新关注东方:也许是列强要加强瓜分,也许是各国要巩固原来的势力范围。无论如何,孙中山都认为这是一个发展机会,中国必须抓住,为此他开始思考其“实业计划”:修建铁路、建筑港口,整理航运,移民实边,开发矿山,发展商业。
高瞻远瞩提倡开放
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花了三年时间写成《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部分,从物质建设方面对中国的未来作出规划,并请西方有力人士阅后提出意见。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告诉记者,百年后的人们重温这段历史,再读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强调的“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等等金句,当会进一步领会,孙中山确实是一位先知先觉者。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用了百年时间才完成现代化工业建设,贫穷落后的中国要想短期内追上西方国家,必须借用他们的资本、机器和技术,他特别强调中国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正是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引进国外雄厚资金、技术和人才,并最早在广东进行实践,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粤港澳三地贡献良多。
建设祖国心系香港
长期奔走于粤港澳三地,孙中山在思考《实业计划》的时候,就将香港的发展也纳入其中,正如他最为看重的是要将广州港建成“中国之三头等海港”计划,当中就分析了将广州港改良成世界级港口后,将对香港的港口业务带来影响,但强调“必有他途为香港之利”,相信广州与香港可“仍各繁荣非常”。孙中山不仅要在南方建设港口、铁路,还要打造花园城市,建设交通枢纽等。这些宏大且超前的计划,李吉奎说当时几乎没有几个中国人认为它可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广东,广九铁路与粤汉铁路尚未接轨,粤汉铁路也仅是由广州通到韶关;广三铁路通到西南镇,没有一条出省的铁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提出要修筑由广州分别修至重庆、成都,以及接通更远的城市,被人们认为是梦想不足为奇。时至今日,中国的高铁正在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路,覆盖几乎所有省份,近年建成的京新高速公路(G7)和珠港澳大桥更被称作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些成就,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年的设想。”
李吉奎认为,孙中山在世时,国人尚无“大湾区”之名,但多少有些“大湾区”之实,粤港澳地区是孙中山三十年革命起步与结束之地,在这片热土上留下孙中山活动的足迹。粤港澳地区作为历史见证,如今回顾往昔,港澳青年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谱写“一国两制”新篇章,同时致力于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早日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作出积极贡献。
农家到世界封建向共和
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孙中山故居。(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如果要给中国的乡村列一个排名榜,广东中山的翠亨村一定榜上有名。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的故乡,这里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翠亨村东朝珠江口,隔伶仃洋与深圳、香港相望。村子虽小,却并不闭塞,因为它临近港澳,不少乡人到这两个港口谋生,甚或取道出洋。因此,港澳成为了当地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少年时代的孙中山,不时从亲友长辈口中听到关于港澳以至外国的种种趣闻。
曾经的小乡村,如今已是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位于孙中山故居西北侧的孙中山纪念馆,序厅正中布置了孙中山先生的铸铜雕像,雕像的背景模仿孙中山故居院门,刻画出孙中山先生站在家门前的情景,就像是一位站在门前等候归来亲人的慈祥长者;脚下是长长的红地毯,一直延伸到展馆大门口,寓意着孙中山是翠亨村的普通农家子弟,他从家里走来,他从翠亨村走向世界,中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从这里开始,推倒数千年的封建社会。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