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1 18:11:00来源:金融街15号
从毛泽东诗词中学党史
邵阳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文静
●1.《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
●2.《菩萨蛮·黄鹤楼》一九二七年
●3.《西江月·井冈山》一九二八年
●4.《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
●5.《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
●6.《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
●7.《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〇年
●8.《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
●9.《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三年
●10.《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全党同志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今天,我将以毛泽东同志不同时期的10首诗词为脉络,来回顾我党辉煌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身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同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艺术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和励精图治的历史画卷。通过诗词文字去解读和分析毛泽东同志的初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第一首《沁园春·长沙》(1925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经历了深重的苦难——“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先进知识分子们忧心如焚,他们翘首异域、振臂高呼,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化,反对独裁、迷信和剥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找到了一个先进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并探索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中国共产党由此应运而生。
毛泽东同志作为其中的一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积极贡献。1918年,毛泽东同志牵头成立了一个团结进步的青年组织——新民学会,领导了湖南方面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年又在长沙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积极开展各种爱国活动,并创办了《湘江评论》;1920年,蔡和森同志在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中阐述了成立共产党之必要,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在复信中,对蔡和森同志的主张表示没有一个字不赞成。他先后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和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毛泽东同志和何叔衡同志一道,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四大,中国共产党蓬勃发展,党员人数从50多名发展到994名。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第二首《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
1926年7月9日,以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为主力的北伐战争打响,并取得巨大胜利。北伐军每占领一座城市,共产党人便在那里成立工会组织。在北伐军占领的数个省中,共产党人还建立起农民协会,协会的骨干大多来自毛泽东同志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被美好生活前景激发出革命热情的青年农民,迅速成为共产党主张的拥护者,他们从减租减息发展到没收土地和财产,令地主和士绅们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中国共产党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开展的革命运动,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作为资产阶级代言人——国民党的利益。是单纯地消灭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重新统一中国,还是进行一场把劳苦大众从不公正的社会体制下解放出来的阶级革命?两个政党关于革命的不同主张不久之后就演变成为政党之间的政治对抗。
决裂从1927年开始。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归于失败。在这个多事之秋,毛泽东同志创作了这首词,表达了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同时我们也能从中读出他对革命抱有的坚定信念。
第三首《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
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一条出路:起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其后的广州起义,开始了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新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7月至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井冈山发起了三次“会剿”,前两次“会剿”均告失败。这首《西江月》描写的就是第二次反“会剿”的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同志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战术思想。
第四首《采桑子·重阳》(1929年)
1929年1月,国民党分五路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将井冈山团团包围起来。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部队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红四军又出发到了闽西,逐步建立了以上杭、永定、龙岩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但是在红四军内部对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主持的前委工作,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不再担任前委书记的职务,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本人又身患疟疾,得不到科学救治。这首词就作于这一“悲惨”时期,他在词中感慨“人生易老”,字里行间也隐有“天凉好个秋”的惆怅,但惆怅中更见豪情,“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流露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发出著名的“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军的行动策略,要求红四军全体干部战士维护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的领导。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大家熟知的“古田会议”。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建设史上极具深远影响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上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党指挥枪、从思想上建党的新思想。
1930年-1931年,红军连续取得了对国民党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根据地——中央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毛泽东同志任主席,定都瑞金。
第五首《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
1933年9月,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打响,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屡战失利。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期间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描绘的就是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达了诗人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
1935年1月,为纠正博古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历经世所罕见的艰难奋战,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结束。长征的结束,开启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局面。
第六首《沁园春·雪》(1936年)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将来的发展方向,讨论转变党的策略方针的必要性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提出“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踏雪沿官道山行进,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在此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另一说此词作于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毛泽东同志写《沁园春·雪》的时候,正是日本全面侵华,国内“亡国论”甚嚣尘上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不相信面黄肌瘦、穷困潦倒的中国人能战胜船坚炮利的强敌。但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今朝”的“风流人物”超越于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英雄,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功绩。这是何等的豪情万丈,是怎样的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与自信!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1937年9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两党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国民党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两党关系始终没有破裂,统一战线得以维持,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七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
抗战的胜利却并不是战争的结束。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谈判,但中共争取和平的努力,最终被隆隆的枪声所掩盖,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凝聚了广大民心和民力,成功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凭借着强大的领导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46年6月到1950年6月的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周恩来同志在《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中写道:“历史上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统一’,但那些‘统一’者或者本来是人民的压迫者,或者本来虽不是而后来也变成人民的压迫者,因此,他们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统一,而那些‘统一’不久就瓦解了。今天出现了第一次的中国人民的统一。”这首毛泽东同志写于1950年国庆之际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就是一首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赞美新中国民族大团结的史诗,是旧时代结束、新纪元开始的雄伟钟声。
第八首《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形势是困难而严峻的。在国内,经济上长期受战乱和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已破败不堪;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华实行政治上的孤立、军事上的威胁、经济上的封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我们肃清了国民党残余军队,确立了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中国向着稳定发展的道路前进。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视察,在汉阳江面上游泳,就在三次畅游长江之后,欣然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游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描写的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困难,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第九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毛泽东同志读后深受感动,但对其间“沧海横流”“天垮下来”“世披靡矣”等用词不以为然,认为郭沫若把反动派的声势看得过分重了些。随即和词,高昂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的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战斗的号召。
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同志等中央领导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党的优良传统,带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放弃了“大跃进”。1965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1957年水平,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全面完成。这一时期,我们没借一文钱外债,而且把过去的外债全部还清了。周恩来同志指出“我们这几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坚决执行自力更生方针的结果。”
第十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
1965年,毛泽东同志又重上井冈山,在阔别三十八年之后,他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词。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慷慨激昂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毛泽东同志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1966年,毛泽东同志担忧党内少数人的特权、腐化问题严重,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损失,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直到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才结束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改革开放的任务,我们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如果粗略地分,可以说在这之前,是党领导人民从落后挨打到“站起来”的历史;这之后,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
最后,我想谈一谈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精神:一是深厚的爱国情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笔下的山水神奇曼妙、仪态万千,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二是勇敢的责任担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写的就是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改天换地,带领人民走上幸福路的主动担当。三是顽强的奋斗精神,“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少年时的豪气冲天、青年时的踌躇满志,壮年时的坚定执着,晚年时的壮心不已都跃然纸上。四是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种种困难,他傲视万物、藐视敌人,视“乌蒙”为“泥丸”;面对各种挑战,他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面对崇高理想,他坚定执着、矢志不渝,“不到长城非好汉”。
习近平同志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名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他说:“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他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说:“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诗意表达,反映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丰富情感,抒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彰显大国领袖的自信与担当,体现伟人鲜明而深厚的民族情怀。
同志们,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自我超越、奋发有为的真实记载,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学党史,不仅要回顾历史、感悟初心、弘扬传统,更要“知史而明今”,把学习党史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深刻认识这一思想在理论上的突破创新、在实践上的科学指导作用,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谱写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