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财经 文章内容

党课开讲啦|优秀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四川农村金融百年发展中的普惠理念

发布时间:2021-10-13 18:54:35来源:金融街15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四川农村金融百年发展中的普惠理念

宜宾银保监分局第五党支部书记廖思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农业生产力发展实现巨大飞跃。在党的领导下,四川省农村金融经历了从无到有、持续健全、改革创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农村银行体系的发展极具代表性。本次党课希望透过四川农村银行体系百年发展,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破除生产关系藩篱取得经济进步的历史,分析蕴藏在红色基因之中的普惠金融理念。

一、党的领导下四川农村金融百年发展

(一)艰苦探索阶段:1921-1949

20世纪初,国内军阀混战,农村地区高利贷盛行,正规金融严重缺乏,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一场革命酝酿已久。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自此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征程。1931年中央苏区正式建立,下辖川陕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在老一辈红色金融家毛泽民、曹菊如等的努力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成功创建。几乎在同一时间,川陕省工农银行成立,在省内制造苏维埃货币,统一币制,流通苏区金融,实行对工农的低息和无息借贷,帮助合作社的发展。为响应川陕苏维埃政府“在川陕苏区普遍建立信用合作社”的号召,保障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工农银行发动群众,筹建农村信用合作社,解决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的资金周转问题。南江、通江等县相继建立了信用合作社,但由于战事频繁,其基本业务主要由经济公社代办,这一模式持续到建国前夕。

这一时期国内政局不稳,根据地金融体系艰难建成,不仅为革命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更将党的思想通过农村金融服务进行传播,农民在正规金融中获得低息贷款,获得生产生活周转资金,普惠思想在农村金融市场播下种子。

图1.川陕工农银行发行面值一元的纸币

图2.川陕造币厂制造的钱币

(二)全面整顿阶段:1949-1957

1949-1950年初原四川和西康省先后解放,开始了全面恢复经济工作,并将整顿农村金融市场作为重要方面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信用合作改造是农业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合作制度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探索出的适合农业生产的古老金融制度,也是普惠金融最初的表现形式。1951年四川省选定了土改较早、农民政治觉悟和互助热情较高的璧山县狮子乡试点,组建了全省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次年信用合作社大面积组建。到1955年,全省基本实现了农村信用合作化,共建立信用合作社7079个,参与农户有1056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79.7%。到1956年,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省实现了乡乡建社。从开始试办到乡乡建社,四川省坚持信用合作社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把农民群众的闲散资金组织起来,再通过贷款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并起到与农村高利贷作斗争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四川省农村金融市场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任务开展,得到了稳步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农业贷款连年增加,支援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省农业产值60.65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67.5%;粮食产量426亿斤,比1949年增长42.5%。

图3.建国初期的农民合作劳动

图4.四川省合江县解放,人民欢迎解放军入城

(三)曲折前进阶段:1958-1979

1958年,正当全省农业发展形势逐渐好转时,全国“左”倾错误泛滥开来。“文革”时期,四川省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受到巨大打击。在此期间银行贷款余额增加115%,但1976年万元农贷所能增加的农业产值仅17.4万元,低于1965年的26万元;而百元地方工业产值占用流动资金达62.7元,高于1965年的24元。虽然四川省农村金融业发展在这场风波中遭遇挫折,但依靠部分领导同志和金融业广大党员的坚持,在“文革”后期,金融工作管理方面有所好转。1976-1979年,邓小平同志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各条战线进行整顿,各方面开始逐步有了新的生机。此后四川省作出了农业贷款要大力支援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和社队办企业的部署,在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粮食产量迅速回升。

这一时期虽然全省农村金融市场遭受重创,但得益于广大农村金融工作战线的党员干部在严重社会动乱下坚守岗位,主要的存、放、汇和结算业务没有陷于停顿,为支持三线建设、支持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做了最大的努力。

(四)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改革开放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最主要标志。公认的知名改革案例是安徽省小岗村,然而据记载,中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是四川省蓬溪县群利镇九龙坡村,改革早于小岗村两年有余。起步早成为四川省农业改革发展的优势,改革开放,百业待兴,自此农业改革在四川势如破竹全面铺开。1979年,根据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我国再次恢复成立了农业银行,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也统一划归农业银行,同时开始了全省农村金融的改革。1994年四川省被国家列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省份,自此全省农村金融机构经历了大规模改革变迁。2005年是四川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管理模式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全省农村金融机构迈出了改革的坚定步伐,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和业务规模都大幅增长,为农业支持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全省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有重点的农村银行服务体系。

图5.九龙坡村史馆展出大胆改革包产到户做法

图6.四川省昭觉县一处建在悬崖上的助农取款点

(五)改革深化阶段:2005-2021

2005年至今,四川农村银行金融以现代化商业银行改革作为主要改革方向,金融普惠力量得到进一步深化。2007年,全国、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开业,此后多家村镇银行相继设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有效补充,其灵活的经营体制和特定的服务对象加强了对部分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十年内,全省村镇银行已达50家,发放涉农贷款13.34万户、1242.14亿元,占其全部贷款总额的92.47%。2010年,全省第一家县级法人信用社改制成功,自此开启了10余年的县级农村信用社改制之路。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调研期间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突出农村金融改革。次年,四川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一轮整合改革,强调了法人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问题,确保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有效增强。

这一时期机构单体经营水平大幅度提升,“农”字头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供给上更强调市场定位,农村地区金融业态和信用环境大幅改善,金融的普惠力量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巨大动力。

图7.全省首家县级农商行长宁竹海农商银行改制揭牌

图8.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川设立

二、四川农村金融发展中蕴藏的普惠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在目标上天然契合。发展普惠金融可以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有助于缩小地区和收入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和可行选择。

(一)“普”。国务院对“普惠金融”的定义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重点是“社会各阶层和群体”而不是某一阶层或群体。建党以来,四川农村金融市场改变了混乱不堪的局面,正规金融得到极大发展,高利贷大幅萎缩,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广泛布点,金融普及性有效提高,推动共同富裕向前迈进。一方面,从1933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成立到现在,在国家的各项财政奖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遍地开花。截至2020年底,全省银行业机构达到14202家,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和全部乡镇。另一方面,从党在农村推行以“惠农”为原则的信用合作社开始,四川农村正规金融可得性也有了巨大改观。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银行业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0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接近30%,为1574万户农户建档(评级)、为1117万户农户授信,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8.54%和55.73%。遍布城乡广泛的普惠性金融体系,有效促进了辖内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居民人均收入在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连续十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连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逐渐向平均水平收敛。

图注: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

(二)“惠”。即金融的实惠性,而不是纯粹追求商业利润。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党最初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的一种金融模式,农合机构目前仍然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毛泽东同志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合作社宗旨就是为群众服务……这是共产党员的出发点和归宿”。建党初期,《信用合作社标准章程》明确:“信用社以便利工农群众经济的周转与帮助发展生产,实行低利借贷,抵制高利贷的剥削为宗旨。”可见党在指导农村金融发展初期就认识到农村金融中“普惠”的重要性。建国初期,面临凋敝的农村经济,四川省确定了“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农村金融工作方针,把握了“有惠于农”原则。在金融输血作用下,很快帮助农民解决了兴修水利、购买耕畜等资金困难。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金融的实惠性更多体现在资金价格变化上。贷款基准利率从1989年的12.78%逐步降至2015年的4.35%。2019年实行LPR改革后,市场利率进一步降低,报价曾连续12个月低于4%。同时财金互动全面加强,有针对性降低农村市场融资成本。农户信贷成本连年下降,个别地区优质农业主体在财政扶持下,信贷资金成本已接近零。

(三)“非排斥”。金融排斥一直以来是农村普惠金融的痛点,实现“非排斥”是实现普惠性包容增长的关键。农业生产具有较强弱质性,若完全依靠市场自发配置金融资源,极易受到排斥。国际上许多学者在研究普惠金融问题时都特别关注“三农”弱势群体。而这一问题在党领导金融工作初期就充分意识到并全力解决。四川农村金融工作一直以来特别关注对弱势群体的金融包容问题,明确提出要给予大力支持,以保障金融发展成果惠及“三农”。1952年省委明确互助贷款“惠及一般单干户农民”,1953年省政府指示贷款“照顾贫苦农民”。1962年全省金融部门掀起学习齐天信用社“背包下队、服务上门”的经验,帮助当地农户生产。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金融为服务城镇化和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金融服务均等化情况得到改善。2004年中央一号文首次聚焦“三农”,全面拉开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序幕。2005-2015十年间,原银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文件就达百余份。2015年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四川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获得大量金融机构扶贫贷款支持,贫困人口作为弱势群体之一,在特殊历史时期享受到更强烈的金融支持政策。

三、启示和展望

(一)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坚强基石。自川陕工农银行创建之日起,四川农村金融工作就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党的领导保证了四川农村金融积极探索以普惠金融为内核的金融实践活动,在支持革命、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和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四川农村金融才能够在战事频繁的艰苦环境下坚守初心、保持定力,传承红色金融的普惠理念,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发展和延续。历史表明,党的领导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坚强基石,金融服务“三农”和金融扶贫是党的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是党一心为民宗旨的重要表现。只有加强和改善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才能回归金融服务实体本源,确保金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行,更好的做好新形势下各项普惠金融工作。

(二)把握规制调控和市场主体的统一关系是推进普惠金融的有效路径。普惠金融不仅是金融问题,也是财政税收问题,更是一个以公平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问题,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保障,需要各部门协同推进。财政税收措施通常与金融规制搭配形成一揽子普惠金融政策推向市场,有利于缓解市场主体金融机构面对弱势的农业主体引发的金融排斥和风险溢价问题。但同时也应看到,普惠金融本质是金融,应建立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之上。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转移支付,也不同于社会贫困救济。如何在政策撬动下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是未来我国普惠金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当金融机构从商业视角真正认同农户、参与农业发展才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发挥农合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作用是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合作制在农村有深入广泛的群众基础,农合机构是农民最认可和信赖的金融机构,系牢农合机构与农民的情感纽带,充分发挥农合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作用是当前高效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工作的抓手。虽然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已全面铺开,但应看到改制农商行并不是改变经营定位,更不应该是割裂农民与农合机构的情感纽带。2019年银保监会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提出“贷款资金不出县、同业资金不出省”,就是在新形势下,要求农合机构守住农村主战场,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四)把握乡村振兴机遇建成有效循环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必要条件。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应充分把握乡村振兴重大机遇,畅通农村普惠金融供需循环。农村金融供给者主要是金融机构,但财政、税收、农业等部门从政策支持和风险分担的角度实际上行使了补充供给的作用,属广义供给者。从需求方来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需求主体外,还应包括农产品深加工、三产融合行业等大涉农主体。此外,比起外生地配置金融资源,探索一种让弱势群体参与的“金融-实体”循环过程,使之在经济活动中改变自身禀赋,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也许更为有效。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将农业融入发展大局可以有效利用乡村的资源禀赋,改变农村和农户的金融禀赋,有利于自发吸引金融资本流入,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形成良性互动。

回望历史是为了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指导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号召,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